03.12 萬壽宮:皇家氣派在太原


萬壽宮:皇家氣派在太原


太原萬壽宮

皇家建築是象徵最高權力的建築符號,通常是紅牆黃瓦,黃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及其它地方是碰都不能碰的,而且龍形裝飾也是不能隨便使用的,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但是位於天子腳下的太原,竟然有這麼一處區別於世俗建築的建築群,它的特點就是紅牆黃瓦頂、龍形裝飾,是人世間最高的等級,在三晉大地也僅此一例。這就是位於崇善寺附近的“皇廟”。

那這是誰敢在當年的九朝之都大搞“違法建築”呢?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三子朱棡。朱棡12歲冊封晉王,20歲落藩太原。在就藩太原途中,由於多年深居宮中,老爸管束嚴厲,所以一出南京,壓抑之久的心情頓時如洩閘洪水,無所顧忌,一路上胡折騰起來了。一天,嫌廚師做飯不合口味,便鞭笞廚師。令朱棡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小小的廚師竟然是老爸親自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也就是後來朱元璋親建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朱棡還未到太原,此事就已被反饋到老爸那裡。朱元璋大為惱火,隨即正書嚴加斥責,令其不得妄為。嚇得朱棡上疏求饒,這才知道了老爸還對自己留有這麼一手。

來到太原後的朱棡雖然被皇權邊緣化,但他深知老爸疑心過重,整日提心吊膽,惶恐不安,如何才能贏得老爸的放心成了一大心結。在“皇權至尊”的年代裡,皇子們也得拍皇帝老子的馬屁。於是朱棡除了不停地寫思想彙報外,又表奏自己在外如何思親之苦,欲在當地修建一座咱朱家的家廟,一來好遙拜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二來可方便眾多百官齊聚一處遙祝父皇萬歲萬萬歲;三來聖旨到了太原,也該有個肅穆莊重的場合以恭迎……馬屁拍到了點子上,朱元璋非常高興,大加讚賞,御筆一批欽準。由於是皇室家廟,自然等級要高,於是“皇廟”由此而建。

皇廟為宮殿式建築,前院豪華壯麗,主院氣勢磅礴,後院古樸簡潔,三重院落共43間宮宇,按7組排列,中軸線3組,東西各2組;各建築之間,地面寬廣,便於大型的祭奠活動。整個佔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佈局規整謹嚴,皇族獨享的明黃體系和龍飾都在昭示著帝王家族的尊貴。

它比南京的太廟要早建7年,比北京的太廟則早建了48年。幸虧朱棡病逝得早,不然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要得知三哥在藩地建瞭如此高規格的皇廟,不起疑心、不開殺戒才怪呢!

皇廟裡面的設計細節頗顯皇家至尊。就以龍飾為例,雖說都是“龍”,但“品種”不一樣,一般人家的大院裡面如果鑲有龍的圖案,那個龍爪最多三爪,而皇廟裡的龍爪則是五爪,這隻有皇家才能使用,也就是說皇廟的龍要比民間的龍多長著兩爪。有清以來的和珅貴為一品大員,後被賜白綾的罪狀裡就有一條是其宅院內的龍“僭越”了此制。還有宮簷角上“仙人騎雞”向後上方排列的垂脊獸,隨著殿宇等級的不同而數目不等,最多是9個,比如故宮就是9個,但皇廟是7個。一般的民俗院落基本上沒有,即使有,也須是當朝宰相或是顯赫功績的皇親國戚,他們最多也就是5個。

皇廟採用如此高的建制,反映的是中國封建禮制中的“孝道”觀念,它要求人們對祖先“事死如事生”,帝王及皇族、貴臣們尤重此道。對於在皇廟中的祭祀活動,也有很多講究。明朝的時候,皇廟裡的祭祀活動是有時間規定的,早先規定在每年的“四孟”,就是孟春、孟夏、孟秋和孟冬的朔日,通俗地說,就是每逢春夏秋冬4個季節中第一個月的第一天進行祭祀。後來又改成春季在清明節、夏季在端午節、秋季在中元節、冬季在冬至這一天,把這4天作為祭祖的日子。此外,凡京城有關皇帝巡行、登基大典、冊立冠婚及晉王府的“家務事”等,歷任晉王均要來此奉告祖先。既是盡一盡孝道,又是在請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這個天字第一號的朱氏家族越來越興旺。

曾經的皇廟盛極一時。每當祭祀或慶典之日,高大的宮門照壁前出警入蹕,威儀的開道騎兵,儼然的導駕官員,還有挽輅的隨身僕從,簇擁著華蓋車輦,浩浩蕩蕩的一路行來;此後,皇廟內鼓響鐘鳴,韶樂悠揚,人世間“欲與天語”的壯觀飄浮在檀香的繚繞中。

皇廟的鹵簿玉輅還辟出了門前的一條上馬街。前來祭拜的皇家貴族、達官要人等都要在此下馬落轎,整理衣冠,祭畢,再上馬離開。所以今日上馬街的命名也與皇廟有關。清代時,山西各地的文武官員也都要來此祭拜,皇廟以後又稱為“萬壽宮”。

世事滄桑,皇廟的氣派雖然沒給太原老百姓帶來什麼好運,但歲月的沉澱,使它成為我國現存皇廟建制中僅存的一個孤例。彭慶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