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六七十年代農村挖水庫挑泥巴掙公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每日新況


作為農村的80後,雖然沒經歷六七十年代集體勞動掙工分,但現在我們當地農村,還有類似的集體勞動,每家每戶都要出工出力。

1、六七十年代掙工分是什麼樣的體驗。

工分是以前集體勞動的記薪記酬的量化標準。那時的人們就是靠工分養家餬口,工分多就相當於薪酬待遇高,消費可以用工分。工分在集體勞動時代就是一種貨幣,工分多可以消費多,工分少就得餓肚子。那時集體勞動一天記10分,相當於那時的8分錢,工分多,錢多。現在農村五六十歲以上老人,都經歷過掙工分的日子。為什麼叫“掙”工分?和現在的掙錢沒有區別,那時的工分就是錢。偷懶、不出工不出力,都會扣工分,貢獻大、表現優秀會獎勵工分。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都很自覺,努力掙工分。其實很多農村老人回想起六七十年代,都是苦中有甜。大家都辛勤勞動,“勤勞致富”就是那時提出來的。人多力量大,人多也很熱鬧。除了掙工分辛苦,更多人提起的是那些一起勞動的有趣故事。每次聽農村老人講六七十年代的那些往事,都能聽得津津有味。



2、現在農村有集體勞動,但都是義務勞動,大家也很樂意參加。

在90年代,雖然已經取消了掙工分,但還是有集體勞動。在98年的時候,我們當地農村的河堤被沖毀了,那是六七十年代,人們一簸箕一簸箕土修築而成的。河堤決堤,洪水褪去後,村裡的生產隊長,組織村民修築河堤,90年代在當地農村也是靠人工修築。那時規定,每家每戶每天最少出工一個人,因為河堤關係著農田,關係著自己經濟來源。大家都很自覺地出工出力,長達半個多月時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提修補好了。雖然很辛苦而且沒有工分也沒有其他酬勞,但大家都齊心協力把河堤修補好了。

2018年,我們當地農村,又有一個集體勞動。祠堂在當地農村很重視,它的重建也是大家共同的心願。去年每家每戶出工出力出資重建祠堂。去年就參加了這次集體勞動,大家都很自覺,分工明確。在舊址,由於長期未清理,雜草生長,每家每戶派一人參加清理雜草,出工出力的人也有專門的人記錄下來。一起勞動,很容易被這種“人多力量大”的氛圍感染,讓人更有幹勁。

結語:農村的集體勞動都是很辛苦勞累的,但過去很多年之後,人們總是憶苦思甜,雖然辛苦但很快樂。


昕瑞生態


出集體工場面熱火朝天,但這個工分掙起來很累。[靈光一閃]


龍之傑19


這個問題的提出,我第一個感覺是,最少是八0以後的嫩八提出來的。

從他的一詞一字就可以看出他什麼都不知道。

我就是在那個年代,幹過你所提出的“問題”裡的活的人之一。

我們不叫“挖水庫”,叫做“建水庫,大搞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我們掙得也不叫“公分”,而是記“工分”(由生產隊領導決定一次出工日記多少工分)。我先不説,那時候的我們所幹的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我這裡給你抄錄幾條我們在戰天鬥地的工地上喊出來的口號,讓你去想一想。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

“革命加拼命,大戰七0年,定叫高山低頭,河水讓道”

“我流一滴汗,祖國萬鬥糧。”

“我流一滴血,子孫幸福長。”

…………

如果你是中國人,如果你是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我想,當你從心裡喊出這些口號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如果你想用你的自私,無知和優越感去否定,嘲笑,定格他們的時候。我會大聲地罵你:

“你是一個吃飽了罵孃的畜牲,混蛋!”

那時候的我們的感受,不是現在的你們可以理解的。我就不想説了。但我告訴你,你們沒有權力對我們那一代人的感情,說三道四。

我還在因為我有過的那一段歷史經歷而慶幸,至少它讓我有一面好壞是非的鏡子,可以清清楚楚地辨別現在的你們的一切胡說八道的思潮。讓我懂得中國的正氣本源在哪裡。懂得能夠真正撐起新中國基礎大梁的力量,在哪裡。

中國之希望,就在他們的身上,就在一切以他們的精神為驕傲,以他們的事業為己任的後來人的身上。


用戶51182697922李思


六七十年代挖水庫挑泥巴掙工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可是我們這些老農民的親身經歷。現代的新農民體會不到,城裡人更是體會不到!甚至是想象不到。

那時我們國家剛從一個三座大山壓迫下掙脫出來,建立新中國,國家很非常貧窮,百廢待興,工業基礎太薄落了。又加上西方帝國主義要掐死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從政治,經濟都掐我們的脖子,想把社會主義消滅掉。到現在美帝也還在高科技上掐我們嗎!

所以毛主席才提出我們要走自力更生建設國家的道路。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積極響應毛主席號召,以極大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

我知道我們這裡修了幾座水庫都是國家只撥水泥錢,人工費用都是我們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出人工修建。

當時我們農民沒有怨言,知道並理解國家的貧窮。是共產黨毛主席從舊中國把我們人民觧放出來,是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解放,我們沒有理由跟國家談條件,知道是為了將來的幸福,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全國人民特別是翻身農民掀起了轟轟烈烈地建設社會主義,建設家園的高潮。知道讓國家省出錢來好建立國家的工業體系,發展國家的工業,科技,軍工,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國家是忘不了我們這一代農民所做出的貢獻的。





農家評述122


當時不分男女滿十五週歲的都要去挖河, 那時候 中央下令 一定要根治海河。我去挖河時一明到達目地地,中午集體送飯,記得有一次按人分 段挖。每人一米,可公分不一樣,我那時每天四分五,一個男勞力八分,女的最高七分。挖同樣多,心裡很委屈,可是每天還是照樣完成任務。


順順心心618


那個年代,剛解放,人民翻身做主人,感謝毛主席共產黨,一心一意朝共產主義奔跑,積極建設新中國社會主義,有奔頭,感到幸福日子,跟毛主席共產黨幹革命光榮無私奉獻精神


用戶8214104137442


一九五六年我十七歲,直接參加了我縣的谷口水庫修建,那時沒有機械全靠人力,萬人上陣幹勁沖天,勞動號子此起彼伏,大廣播震天響,應時地播報工地先進生產者,人人生怕落後,先進趕先進…幾個文工團女同志下生產隊用快板形式表先進鼓幹勁!記得當年工地一姓賀的牛高馬大挑土石出了名,一擔三百多斤堅持不停,整個工地第一大力士!此人飯量也大,一頓可吃二十多個饅頭,水庫修好後幾十年本縣人還忘不了這位大力士,此人給我印象很深,但十多年前已去世了,據說兒子不孝氣得自縊了!英雄也不料老年悲啊!無論如何當年的谷口水庫至今仍在發揮著發電和瀼溉作用,當年修庫的農工們大多己八十左右,不少人已作古長眠了!故,國家別忘了仍健在的這批農村老人呀,在條件允許時應擠出一些錢讓他們晚年更幸福點!(本人已退休近二十年,月三千多尚可,但回想當年工地上的民工兄弟仍記憶難忘!)


寫評論表感受


在生產隊的時候幾乎每年都有修堤改河等各種活,當時叫出民工,由生產隊拿糧柴統一吃飯,因為離松花江近所以多數修堤,50一60年代是用人挑,大隊出一人當領導,活比在生產隊的累多數是抓鬮,70一80年代用馬車也有人擔,76年也就是毛主席去世那年的引拉水利,就是在天然的崗下面修一條几十公里長的寬堤,把河水改道,每個生產隊分一段,百分之八十多男女勞力都去了工地,學生也去了,當時口號是亅吃飽飯,不死人,人擔馬拉起早貪黑,通宵夜戰,各生產隊之間,凡是能發揮的的能想到的辦法都發揮極致,隔幾天就有因為種種原因被派出所押著掛牌子游鬥們搗蛋份子,一眼望去,工地全是忙亂的人,住的地方地上補柴草,已到深秋人就睡在上面,


生不逢時566


悟空同志提出的這個問題,觸動了我的記憶。記得六.七十年代,這樣的工作,是農村社員的家常便飯。每年的農閒季節,縣.公社就會組織大修水庫.興修水利的浩大工程,任務分配到各大隊及生產隊,生產隊就組織社員奔赴各自的地段進行施工。捲起被鋪一去就是幾個月,工程艱鉅,全憑手工勞作,肩挑背託,吃的是粗糧加紅薯,喝的是山坑水,幾個月的辛苦勞作,社員們都成了非洲黑人啦!大家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鶴山四堡水庫,鶴山大水坑水庫,鶴山井頭水庫,確保了當年鶴山糧食生產的旱澇保收!這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是永遠值得回味的年代!

至於談到工分,這是社員們的勞動報酬,(相當於現在的工資吧),為了掙得工分,社員們都爭取滿勤,一級勞力10分,女工一般8分,一年生產隊結算一次,全年生產隊的總收入(糧食收入丶花生收入,紅煙收入,魚壙收入)除以全年生產隊社員的總工分,得出工值,就是社員出勤一天(以10分算)應得的報酬。可憐社員辛苦出勤一年總收入只得幾十元(工值只有8分錢),國家是沒有補助的,都是社員自食其力的。這是一個戰天鬥地的年代,用我們勤勞的雙手,擎起共和國的一片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由千千萬萬農民伯伯.工人叔叔.科技人員的辛勤汗水所鑄成!


用戶93096314582


六七十年代農村挖水庫挑泥巴掙工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首先糾正一個錯別字,是工分,不是公分。在六七十年代,有些工程是從各個生產大隊抽調民工完成的。我們當時都說是去作工。我所知道的,象我縣的石匣水庫,上交漳農場,都是全靠民工完成的。還有配合人家完成的,象娘子關的戰備公路,還有鐵三局的鐵路工程等等,也抽調民工配合過。

所有這些工程,民工都是回生產隊掙工分,參加生產隊的收益分配。就是說你參加了國家的建設工程,但是報酬是生產隊全體社員給你的。有時一年一個生產隊要抽調好幾個勞力。

修水庫的時候,我還小沒有去,我哥比我大兩歲,去幹了一個月。每天用平車拉土墊大壩,其他機械是沒有的,小平車在當時就是最先進的了。我參加過修農場的勞動,當年十七歲,幹了七十天。第二年秋,到娘子關參加修戰備路,幹了三個月。

農場是縣裡辦的,一個公社組織一個民工連隊,一個生產隊抽一個勞力,大的公社100來個人,小公社50多個人,安一個伙房,住在鄰近的民房裡,有連長指導員,有排長班長,有事務長,很像軍隊的編制。自帶口糧,每天一斤,把玉米交到糧站,開個條子交給事務長,餘下的縣裡補齊。每天勞動八九個小時,就是搬石頭壘大堰,再用石渣擁住,利用夏天發洪水時把洪水引進來沉澱一下,把土留下來,就是很肥沃的土壤。和我同齡的有好幾個,有一個很能說些笑話,“連長讓超額完成任務,咱們一天任務兩天完,不是算超額完成了嗎?”我說你說去吧,看連長不訓死你。按規定作工可以一個月一換,不換也可以接著幹。我一直幹到工地減人才回家。七十天每天十個工分,可以在生產隊記700個工分。後來農場建好了,有留下的,就不是民工了,一直幹到六十歲,還領上了2000多元的退休金。

第二年秋天,娘子關要修公路,有人說是戰備路,不管是什麼路吧,反正要一個生產隊去一個人,我報名去,家裡隊裡都同意。這次工期大約三四個月,離家三百里路,一般不再換人,幹完就散夥。坐卡車去的,第一次見到了綠皮客車,那麼長很新鮮,還坐著它去陽泉太原等地轉了轉,也觀賞了娘子關的奇山秀水,按現在的話說應該是去旅遊了吧。不過也是要請假才能去的,連長還讓多結幾個伴同行。

每天也是與小平車為伍,兩人一輛車,一個前面拉,一個後面推,拉石渣墊路基,從下面往上面拉,相當的費力氣,那時候年紀小,比我大的,二十多歲的佔多數,根本不知道累,我們是一個朝氣蓬勃生龍活虎的連隊,三個月就完成了任務。不過報酬也是回生產隊記工分。額外補助是每天兩毛錢,三個月十八元,去太原也把他花光了。

不知當年我們修的那段路怎麼樣了?也許修的更現代化了吧!

當年,全國都是這樣的情況,農民為國家作出了無私的奉獻,真是太偉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