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後,除了生態環保鐵軍奮戰在一線,還有眾多專家夜以繼日提供技術支持,一批企業盡己所能全力配合事故處置工作。記者今天講述的,就是其中的一些人、一些事。
“特殊時期更要為政府分憂”
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通訊員韓冬良
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後,生態環境系統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置。面對複雜艱鉅的任務,他們沉著應對、科學施策,應急處置工作有序開展。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生態環保鐵軍的努力付出,還有一批有擔當、肯奉獻的企業,他們盡己所能,全力以赴地配合著事故處置工作。
“能用的儘管用,儘量用”
“感謝你們,危急時刻不計得失為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支持。”在響水縣裕廊化工汙水處理廠,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對企業負責人陶曉東說。
雖然因檢修和升級,設備已經停運了一年時間,但這個距離爆炸核心區約三公里的企業卻成了此次環境應急處置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場”。按照方案,封堵在核心區爆炸產生的廢水以及受汙染最重的新豐河的廢水,將通過管線抽送到這裡進行暫存。
“爆炸發生後,24日集團公司在宜興開會強調安全生產問題。我是在會上接到工作組的通知要借用我們的池容。”3月25日晚,陶曉東第一次與工作組專家見面,他當即表態:“能用的儘管用,儘量用。”
在爆炸中,企業包括照明設施在內的很多基礎設施已經損毀,水電也已經中斷。企業一邊向場區增派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搶修,一邊購買發電機現場發電用於工作。
截至目前,場區已經暫存大坑內強酸廢水1.7萬立方米,其應急池作為處理新豐河汙水的緩衝池,也開始接納廢水。
“我們都是親密的戰友”
“之前與裕廊雖然有聯繫,但並不多。這次應急處置,我們和裕廊包括工作組成了真正的‘戰友’。” 與裕廊化工有限公司汙水處理廠一牆之隔的,是北控水務陳家港水處理有限公司。
北控水務集團東部區蘇皖業務區分管運行的副總邱宜新介紹,接到應急處置任務後,公司第一時間從鹽城市等周邊調配了技術骨幹人員,進行恢復生產,為廢水處理做足準備。
在此次事故中,公司有3名工作人員受傷,兩人不幸遇難。“悲痛過後,最主要的是幫助政府做好後面的工作。”邱宜新說。
此前,裕廊化工汙水處理廠與陳家港汙水處理廠已經完成了管線的連通。按照專家組的建議,陳家港汙水處理廠改進了工藝流程。3月29日晚,暫存在裕廊化工汙水處理廠的新豐河汙水已經開始向陳家港汙水處理廠輸送,待處理達標後外排。
“企業雖然受損,但特殊時期更要為政府分憂”
和陳家港汙水處理廠一樣,聯化科技(鹽城)有限公司在此次事故中也有損失,公司分管環保和安全的副總陶國利本人也頭部受傷。
“企業雖然受損,但特殊時期更要為政府分憂。”3月25日,陶國利在廠區陪同工作組查看應急儲存條件時當即表示,監測出的特徵汙染物因子企業有處理的經驗和能力,會第一時間恢復生產,全力以赴做好配合處置工作。
“雖然方案調整後,我們成了備選企業,但也隨時做好了應急處置的準備。”在之後的採訪中,陶國利表示。
陶國利所說的方案調整之一,就是工作組在3月28日決定,將原本不承擔應急處置工作的江蘇之江化工有限公司(二期)的應急池和雨水池作為核心區爆炸大坑廢水的另一個暫存點。
因為一直在停產檢修狀態,加之爆炸影響,廠區內之前只有3人值班。“接到任務,我們馬上調配了6個人過來,買了發電機把雨水池中的水抽乾,給汙水騰出池容。”公司負責人孫苗興介紹,3月29日一早,公司廠區內所有雨水都已排幹,並順利開始接收核心區爆炸大坑的汙水。
“沒有困難,有困難我們自己克服,儘量不給你們添麻煩。”在現場,孫苗興對工作組說。
“昨天是睡得最早的一天”
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3月29日晚11點40分,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環境風險與應急中心主任林朋飛躺在床上習慣性地看了一下時間,又把鬧鐘往後調了半個小時。
“昨天是這周睡得最早的一天。”3月30日一早,林朋飛的精神明顯比前幾天好了很多。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後,他和同事作為專家組成員趕到響水縣的時候,是3月23日的深夜兩點半。
3月24日凌晨,他的同事帶來了清華在國家水專項支持下自主研發的一套粉末活性炭投加裝置,作為必要時投加粉末活性炭進行汙染水體吸附預處理“神器”,每天可以滿足兩萬噸以上受汙染水體的預處理需求。
一週以來,他和同事幾乎每天都是凌晨才能回到賓館。
“啃下了一個硬骨頭,這也是對應急處置方案以及整個團隊的肯定。”林朋飛說。
時間回到3月29日晚十點,林朋飛和負責現場處理的幾個專家在陳家港水處理有限公司漆黑的夜色中拍下了一張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
這張照片背景有一個亮燈的紅色按鈕,它的亮起標誌著新豐河的水開始抽往陳家港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新豐河是本次事故受汙染相對較重的一條河,聯通的三排河、新農支渠直接連接事故爆發地,這條河也是環境應急工作組最為關注的一條河。
為形成科學妥善的受汙染河水處理方案,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以及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北控水務的專家組成聯合攻關小組,聯合進行了受汙染河水處理的技術方案論證。
林朋飛畢業於清華大學,師從知名專家張曉健教授。跟隨導師,他經歷了全國大大小小几十起環境應急事件,建立起了一套科學的處置技術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事故處置經驗。
充當一線攻手的同時,林朋飛還充當了後援團的“二傳手”。
“由於此次事故汙染物成分複雜,處理難度高,所以我們第一時間建立了微信討論群,不僅將張曉健教授邀請進來,還邀請了汙水處理領域國際知名專家、清華大學的黃霞教授進行討論。”林朋飛說,遇到難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也是清華的傳統,不論多晚兩位清華教授都在第一時間和他進行技術交流。
3月30日,響水是個大晴天。匆匆聊了幾句,林朋飛和專家組成員一大早又奔赴現場,新豐河水進入汙水處理廠後,他們要監測每個環節的指標,確保穩定運行。
“還不能鬆懈,達標排放是下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後面還有更難的爆炸坑廢水需要處理。”林朋飛說。
閱讀更多 中國環境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