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建校80餘年來,累計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各類人才16萬餘名,有19位校友成為兩院院士,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睹院士的"風采"——

1.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建民

張建民,岩土工程專家。1978年2月進入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習,1981年7月轉入陝西機械學院學習(現西安理工大學)至1982年1月畢業,現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張建民長期從事土動力學及岩土抗震工程領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動力學若干基本理論以及結構與土體系統的動力分析、抗震設計和測試技術諸方面取得新成果,發表SCI和EI期刊收錄論文220餘篇,參編設計標準及指南6部,獲准和公開國家發明專利25項,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福鎖

張福鎖,植物營養學家。1982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1985年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碩士畢業,1989年畢業於德國Hohenheim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張福鎖長期從事植物營養與養分管理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際營養理論、農田和區域養分管理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獲國際肥料工業協會國際作物營養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4年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農業科學獎,同年被選為歐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3.中國科學院院士 邵明安

邵明安,土壤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物理系,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現合併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在IOWA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邵明安主要從事土壤水動力學、溶質遷移、土壤水植被定量關係等研究。完善了植物根系吸水機理模型,提出土壤水分有效性動力學模式,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載力模型,為農業節水和黃土高原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學依據。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等。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振生

康振生,植物病理學家。1982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1984年獲西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西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康振生長期從事小麥重大病害發生規律與防控技術研究工作。揭示了小麥條鏽菌致病性變異途徑與機理,明確了我國"條鏽菌越夏易變區"的形成原因,構建了小麥條鏽病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使我國小麥條鏽病得到有效控制。發現了赤黴菌在小麥穗部的侵染方式與擴展途徑,確定了病害防控的關鍵時期,創建的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在我國主產麥區應用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 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鎔

林鎔(1903-1981),字君範,江蘇丹陽人,我國植物學學科的先驅者、菌物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2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林鎔是我國真菌學研究開拓者之一。30年代起從事高等植物分類學研究,是我國菊科、旋花科和龍膽科植物系統分類的奠基者。50年代曾參加黃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編寫了《水土保持手冊》,為黃河綜合治理和黃土區水土保持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主持《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及《中國植物誌》菊科編寫,為我國菊科植物分類和植物區系做出了重大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6.中國科學院院士 侯光炯

侯光炯(1905-1996),土壤學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化系,曾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長。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侯光炯教授是我國土壤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發現"光肥平衡"日週期變化的事實,從而開闢了土壤膠體熱力學新領域1986年通過鑑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術,創建了土壤膠體物理―土壤粘韌率和粘韌曲線,以及土壤膠體熱力學十聯式PH兩種測定方法,並擬定了土壤肥力分類體系,為制定我國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 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紹忠

康紹忠,農業水土工程專家。1982年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5和1990年分別在西北農業大學(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農學碩士與工學博士學位。現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康紹忠長期從事幹旱區農業高效用水與水資源研究,發展了旱區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熱傳輸與水碳耦合理論及作物耗水計算方法,提出了旱區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標與灌溉制度,創建了基於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節水調質高效灌溉理論與技術體系,建立了旱區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理論及應用模式。先後獲ICID國際農業節水技術創新傑出成就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8.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振聲

李振聲,遺傳學家,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曾任西北植物所(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李振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在小麥遠緣雜交育種過程中,他克服了遠緣雜交不親和性、雜種不育性和雜種後代瘋狂分離的三大困難,探索出一整套科學的遠緣雜交育種程序。成功的將偃麥草的染色體組、染色體、染色體片段導入小麥,育成了小偃麥八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易位系以及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良種小麥。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9.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洪璋

趙洪璋(1918.6.1-1994.2.7),育種學家。河南淇縣人。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藝系,曾任西北農學院教授。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趙洪璋教授重視性狀形成與生態環境和栽培條件的關係,形成了獨特的以精取勝的選擇技術,選育出"碧螞1號"、"碧螞4號"、"矮豐3號"、"西農85"等小麥優良品種,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小麥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1955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 中國科學院院士 于天仁

于天仁(1920-2004),土壤化學家。1945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于天仁根據電分析化學的原理並結合土壤的特點,發展了土壤電分析化學。系統地闡明瞭水稻土中以氧化還原為中心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對氧化還原條件的鑑別從定性的階段發展到定量的階段,並闡明瞭其數量因素與強度因素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可變電荷土壤的電化學性質,豐富或修正了主要來源於對恆電荷土壤的研究的一些土壤化學理論,為綜合兩類土壤的特點而成的較全面的土壤化學體系的建立作出了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1.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振岐

李振岐(1922-2007),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鏽病專家。1949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李振岐長期從事農業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免疫學教學及小麥條鏽病和植物免疫研究,主編了我國第一本《植物免疫學》全國統編教材。首先揭示了陝、甘、青地區小麥條鏽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傳播規律,並且發現隴南和隴東等早播冬麥區為秋季菌源基地和傳播橋樑地帶,提出了防治途徑,為開展全國小麥條鏽病流行體系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發表論文150多篇;主編、合編、合著專著7本。先後獲國家獎2項,何梁何利獎1項,省部級獎5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2. 中國工程院院士 山侖

山侖,作物生理學和作物栽培學專家。1962年獲前蘇聯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博士學位。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山侖教授是我國旱地農業的學術帶頭人,他提出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及發展旱農生產的若干新論點。開拓了旱地農業研究的生理生態領域,證明有限水分虧缺對作物的補償效應,為發展節水農業提供了有力根據。提出作物對多變低水環境的適應及調節這一新概念,並研製出屬國內外首創的,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結合的新型抗旱劑,被認為是基礎研究與開發應用相結合的成功範例。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顯謨

朱顯謨(1915-2017),我國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專家,國際土壤學會會員。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朱顯謨教授長期從事土壤、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和國土整治研究,他提出華南紅壤主要是古土壤和紅色風化殼的殘留以及紅色沖積物的堆積而不是現代生物地帶性土壤的觀點。對國內外土壤剖面進行對比研究,明確了灰化土中的A2層不是R2O3的淋溶層而是硅的澱積層。闡明瞭黃土中土壤和古土壤粘化層的生物起源。對黃土和黃土高原的形成提出了風成沉積的新內容和風成黃土是黃塵自重、凝聚、雨淋三種沉積方式的融合體並賦予黃土高滲透性、高蓄水功能,並被著生生物所鞏固和提高。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4.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光遠

王光遠,結構力學和工程設計理論專家。1946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系,195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王光遠上世紀50年代從事地震工程理論研究,將地面運動模擬為非平穩高斯型連續隨機過程,並提出了豎向地震作用下結構反應計算方法。60年代提出建築物空間整體計算理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1年開始創建工程軟設計理論,包括"工程大系統的全局性優化理論"、"工程結構的不確定性優化設計理論"、"結構的控制和維修理論"和"結構的模糊隨機分析理論",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5. 中國科學院院士 虞宏正

虞宏正(1897-1966),我國著名的膠體化學與物理化學家、教育家,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早年曾赴德、英、美等國進修。曾任西北農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虞宏正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土壤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專長膠體化學。在表面平衡熱力學、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吸附、界面平衡熱力學、BET吸附方程的統計本質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對土壤化學和中國土壤的分區等尤有建樹。後期主要從事於創建西北地區研究機構和科研組織管理工作,對開發和建設中國大西北有較大的貢獻。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6.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江春

魏江春,地衣真菌學家,1955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1962年畢業於蘇聯科學院研究生院並獲科學副博士(Ph.D.)學位,1995年獲俄羅斯科學院科學博士(Dr.Sci.)學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魏江春主要從事地衣生物多樣性及其系統演化生物學研究,尤其對世界範圍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針對國外流行的人為系統:單屬、舊二屬、三屬、四屬和五屬系統的缺陷,論述了新二屬系統並獲國際學術界認可。曾先後分別獲得中科院及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特等獎。發表論文120餘篇,另專著4冊。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7. 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治

塗治(1901~1976),字策三,農業科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教育家。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9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曾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授兼農藝組(系)主任、八一農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長,新疆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塗治畢生從事教育和科學技術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還經常鑽研學術,翻譯出版了英、俄、德、法等幾十萬字的國外農業科學論著,他第一個把草田輪作制介紹到中國。他為新疆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繁榮以及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對新疆的教育與科學事業及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積極推廣草田輪作制,單倍體育種及噴灌、水稻塑料薄膜育秧等先進農業技術。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8.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佩成

李佩成,農業水土工程及水資源與環境專家。1956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田水利系並留校任教。曾留學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現任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為建立農業領域地下水開發利用工程技術體系做了奠基性工作。創立排灌井群滲流計算"割離井法"理論,解決了井群設計中重大難題;合作研發成功黃土輻射井,出水量比當地其它井型大8-12倍,推廣10餘省市,效益巨大;前瞻性提出"三水統觀統管"理論及相應技術方法,用於防治鹽漬災害,擴大灌溉水源,成效顯著,僅據關中灌區統計,改良土地60餘萬畝,用於救治西安水荒,水荒得到緩解。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 中國科學院院士 盛彤笙

盛彤笙(1911-1987),我國著名的獸醫學家。曾任國立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兼畜牧獸醫學系主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原來,19位院士都從這座西北小城走出!

對馬鼻疽、牛傳染性流產、水牛腦脊髓炎等病進行了研究從教數十年,培養了一批畜牧獸醫人才為發展中國西北地區的畜牧業和建立西北地區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機構做出了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地處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陝西楊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始終緊扣著"三農"的發展主題,堅持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道路,已成為以農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未來,學校將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心懷社稷,情繫蒼生的棟樑之才!

歡迎各位學子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相關資訊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源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