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以前有河的地方就能找到泥鳅,有树的地方也能听到知了声。现在河水变质了,树被砍了,童年成了回忆,知了越来越少了,好多年没见过泥鳅了。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小时候抓到泥鳅,放水手里滑滑的,放在矿泉水瓶子里也能活好几天,攒一攒炸一锅,肉质弹软鲜嫩,口感香醇。

现在很久没发现过泥鳅了,在水产市场也得靠运气。泥鳅的消失,总让人有点伤感,长大之后,很多东西只能在回忆里寻找了。

泥鳅的适应能力特别强,除了环境相对恶劣的藏区,几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生存。

这种鱼类的生存温度是10-30℃,从理论上说不算冷水鱼,是正经的温水鱼。当有些地区的温度低于5℃,泥鳅会钻进土里过冬,等气候回暖,再钻出泥土里正常生活。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这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得益于它强大的呼吸。泥鳅的呼吸不只依靠鳃跟皮肤,还有一种肠呼吸功能。大体来讲,它平时生活在水里,用鳃跟皮肤呼吸,也可以跳出水面,直接吞进去空气,然后再通过肠胃,像排泄一样排出废气。

有了这个功能,泥鳅的生活能力在观赏鱼群体中,像开了挂一样,所以它作为鱼类,能钻进土里冬眠,也就好理解了。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在人类的世界里生存,即使这种先天生存能力强大的生物,还是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是它的生活空间被反复压缩,加上人为的大量捕捉,导致这一群体的不能越来越壮大。

小时候抓到泥鳅总是做成菜,因为好吃。当时根本不管它是不是从发臭的泥里来,只要好吃,怎么都行。

现在大家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有时会对泥鳅特殊对待。由于社会的发展,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基本是有钱没货。

野生泥鳅的价格至少在40元一斤,有些地方都能炒到200元一斤。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泥鳅养殖场,但养殖泥鳅的口感跟野生完全是两个级别。

对于很多吃货来说,遗憾往往是留不住小时候的美味。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其次,导致泥鳅越来越少的原因可能是它的药用价值。

泥鳅体内含有天冬氨酸转氨酶、亚精胺、核苷以及各种酶,可以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延缓衰老,增加皮肤弹性与润湿度。

基于这方面,野生泥鳅就足够遭受灭顶之灾。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在泥鳅慢慢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的岁月里,我国各大小湖泊溪流渐渐萎缩,甚至部分支流直接干涸。

河水水质下降,入侵物种猖狂肆虐等多种因素,不断压缩泥鳅的生存空间。

城市发展,土地变马路,河床遭破坏,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废渣的过度排放,是泥鳅数量减少的客观原因。

人为过度捕捞,市场需求量大,养殖场供需关系不稳定以及养殖口感差等因素,还在继续影响野生泥鳅的生存机会。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捕捉泥鳅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有一种方式,是伤敌一千,自损一万的自残行为。

以前农民种水田是不会过度使用农药的,但有些人为了逼出泥鳅跟黄鳝,故意加大农药用量,通过农药的渗透,迫使泥鳅与黄鳝会从水田里钻出来。

在这期间,泥鳅跟黄鳝会被农药毒死,浮在水面。只要过一段时间带上箩筐,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捡到很多泥鳅跟黄鳝。

这么简单的捕捞方式省时省力,但大概不会有多少人敢吃被农药毒死的鱼,也不会有人确信水田里过量的农药不会继续向下渗透到更深处,造成水质污染。

野生泥鳅被大量捕食,我国原生鱼到底得罪了谁

图片来源丨Unsplash 摄影丨cristianpalmer

在我们越来越聪明的岁月里,很多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很多生物因此遭殃,很多畸形的理论变成常态。我们希望生活美好,但有时候只能算是好好活着,并不是活得好。

当我们唏嘘感叹原生鱼数量减少,野生白云金丝成濒危物种时,也考虑一下这种小时候常见的生物。它在水深火热里,艰难的寻找活命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