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村裡有位八旬呂劇編輯

李光平,男,1939年8月出生,環翠區羊亭鎮大北山村退休教師。他是一位八旬老人,也是“呂劇藝術之鄉”的名編劇,還是多個民間藝術團體的客串導演。他與好友將幾近失傳的“瞎子唱”傳承併發揚成威海大鼓,用永不停歇的腳步走出鄉村文明建設圓舞曲。

村里有位八旬吕剧编辑

李光平。資料片

作品接地氣,在圈內廣為傳唱

“懶懶地走上來,打個哈欠,伸個懶腰,動作要誇張點。開始說詞兒‘我黑黑的頭髮、黃黃的臉,頭上挽個尖尖’。最後聲調要高上去,走路要撒開了扭著走……”環翠區羊亭鎮南小城村文化活動中心裡傳出了一唱一和的聲音。

這種場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南小城村上演。

帶頭排練的就是李光平,他已經79歲。可一提到呂劇,彷彿整個人年輕了50歲。李光平自幼喜歡呂劇,12歲時隨村劇團演出拉琴伴奏,15歲開始創作。這兩樣愛好始終伴隨著李光平,並融入到社會活動中。

李光平原來在環翠區羊亭鎮教委工作,退休後,他潛心創作呂劇。這幾年,羊亭鎮先後創建十幾家民間藝術團,作為威海市呂劇協會理事的他,便成了這些藝術團的顧問,這些藝術團需添置新設備,他總是有求必應。

李光平喜歡創作,無論是小品、呂劇、表演唱、快板,都是信手拈來,他的作品大都以村裡的真人真事為原型,因此非常接地氣,在圈內廣為傳唱。

2014年,他剛剛創作完成呂劇《孝女情》。這部作品根據汪疃鎮“中國好人”陳華麗的事蹟編寫。五易其稿後,終於完成了一部優秀的作品,而後該作品由市戲劇家協會排練演出。

另一部弘揚孝老敬老主題的小品——《31號》,則通過一些極具戲劇化的情節,批評了兄弟姐妹在贍養老人上斤斤計較的行為,在全鎮匯演時,劇中老媽媽的話讓很多子女進行了自我反思。

創作的呂劇越來越多後,有很多素不相識的文藝愛好者便主動登門向李光平要演唱材料。有時候,李光平還親自去對方那裡指導排練。一來二去,他的很多作品被廣為傳唱。

“反正我寫的演唱材料,誰願意演就演,不用打招呼。”李光平說。

復興幾近失傳的“瞎子唱”

李光平總是說,單純的說教會讓村民產生排斥心理。如果通過一部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觸動他們的心靈,淨化他們的思想,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李光平的作品一經在市裡或區裡演出,很多陌生人就會慕名前來索求劇本或譜子。“文藝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啊!”他說。

平時,李光平會組織文藝愛好者集體活動,教簡譜、教發聲,有時自拉自唱錄好音,讓演員們帶回去自學。他常說:“你們唱個選段樂呵呵,蹦蹦跳跳哼哼唱,不勞醫生開藥方。”有時,他還提議村裡購買樂器組織小型演唱,有了樂器拉的、唱的就多了,打麻將、打撲克的便少了,這對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大有裨益。

2012年,李光平還和羊亭的文藝愛好者湊在一起,復興了幾近失傳的“瞎子唱”,他們將這一民間藝術改名為威海大鼓,進行傳承和發揚。為此,他編寫了大鼓《雨夜電話》,講述一名村委會主任關懷空巢老人的感人事蹟。他說,現在的村幹部不但抓經濟強村富村,還關心空巢老人和弱勢群體,造福了一方百姓,他要用藝術的形式來傳遞正能量。

這些年,李光平創作完成30多部作品,很多藝術團都搶著演,為了能將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他總是親自前去講解、指導和排演。他說,演員的熱情和對他作品的喜愛便是他前行的動力。

“文藝是有魔力的,它能在不知不覺中淨化人心,大家湊在一起搞文藝,以藝術為橋樑,人與人之間也會建立起新型關係,不認識的人成了朋友,有矛盾的人相視一笑隔閡盡消。”李光平說。

病魔阻止不了他為藝術無私奉獻的腳步

2018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腦血栓將這位樂觀的老人擊倒,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李光平終於出院了,但無論身體還是思維都已大不如以前,子女們知道他喜歡藝術也有求必應的性格,怕他還會像以前那樣不辭勞苦地參與那些彩排、創作和演出,所以私下和老人的票友們打招呼,讓他們儘量不要再麻煩老人,但老人一時也閒不下來,沒有人找他,他就找別人去。

2018年羊亭鎮將發展呂劇提上重要日程,李光平聽說後跑前跑後四處聯繫,在他的幫助下,羊亭鎮在3月份順利召開首次呂劇研討會,隨後又舉辦了多次大型呂劇活動,每次活動都少不了這位步履蹣跚的老人。鎮上每次演出老人都會偷偷到現場,默默地坐在最後排觀看演出,工作人員讓他到前排去,老人卻總說:“不用,這裡看得挺清楚,你們忙你們的,不用管我。”

筆耕不輟,琴聲不咽。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李光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助人為樂的道路上,李光平用無私的奉獻將滿滿的正能量傳遞下去。(市文明辦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