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中國蒙城縣概況

蒙城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安徽省亳州市,地處淮北平原中部,屬於淮河流域,全縣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萬畝,截至2010年轄15個鄉鎮、2個辦事處、1個工業園區和1個林場,人口132萬。

蒙城是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一代先哲莊子的故里,境內有莊子祠、文廟、萬佛塔、三星街、白雲庵、東西懷德橋等文物古蹟。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群曾在此掛職擔任副縣長。蒙城是中國楹聯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園林縣城 ,是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林業百佳縣。

概述

中國蒙城縣概況

蒙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殷稱北冢,周曰漆園,唐天寶元年更名為蒙城。是先哲莊子故里,是馳名中外的道家文化聖地,是巾幗英雄劉金定的家鄉。境內有萬佛塔、文廟、莊子祠、劉海廟等名勝古蹟。尤其是近年發掘的尉遲寺遺址,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

地理位置

蒙城縣位於安徽北部,行政區域介於北緯32°56′~33°29′與東經116°15′~116°49′之間。縣境略呈長方形,東西寬40公里,南北長60公里。位於淮南、淮北之間,東臨蚌埠,西接阜陽,隸屬亳州市,總面積2060平方千米(簡冊)/2091平方千米(當地政府網站)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52%。總人口132萬人(2012年)。是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林業百佳縣。

自然氣候

中國蒙城縣概況

蒙城縣屬大陸性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區。表現為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幹而少雪,夏熱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氣晴朗。年平均氣溫14.9℃,全年無霜期218天,年日照4553小時,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零下20.4℃,年平均降雨量為812毫米。臨泉縣地理位置屬曖溫帶的夏綠林帶,氣候溫曖溼潤,為生物生長繁衍彙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農、林、牧、魚產業十分發達,野生動植物資源頗為豐富。

資源

水資源

蒙城縣有淝河、渦河、芡河、茨淮新河,均屬淮河水系。地表水年平均水量4.79億立方米,供需比1.91:1。淝河境內全長39公里,流域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渦河境內全長59公里,流域面積約700平方公里,是縣內主要的水運航道,可全年通航。在縣城北河道上建有船閘、節制閘、分洪閘。蒙城港可停泊500噸級貨船。芡河境內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約700平方公里,茨淮新河是一條人工河,1970年開挖,1976年通水,上寬230米,底寬200米,深8米。境內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約140平方公里,可常年通航。

另外蒙城縣城內和三義鎮各有一處礦泉水礦產地。

煤炭資源

蒙城縣地處江淮腹地,煤炭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渦河以北地區。蒙城縣許疃礦區累計查明資源儲量9.15億噸,保有資源儲量約9.1億噸,預測深部資源量約0.5億噸,勘查控制深度-800米。煤質以中至高灰分、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氣煤和肥煤為主,含少量的焦煤及粘結煤等。已建成許疃煤礦,趙集煤礦、童莊煤礦正在進行前期開工準備。

金屬礦產資源

蒙城境內有以下金屬礦產資源勘探區:渦陽縣西陽鎮—蒙城縣小澗鎮銅、金多金屬礦一般勘查區(面積121.02平方千米);利辛縣~蒙城縣鐵礦一般勘查區(面積885.87平方千米);蒙城縣桂寨地區銅、金多金屬礦一般勘查區(面積74.82平方千米);蒙城縣西賈莊—羅集鐵礦一般勘查區(面積296.3平方千米)。

蒙城縣西賈莊—羅集鐵礦勘查區經鑽孔驗證,有多個鑽孔見到了達工業品位的鐵礦體和金礦體,鐵礦體平均品位最高達41.9%,金礦體平均品位最高達11.24克/噸。

經過勘查研究,推斷西賈莊鐵礦為一沉積變質加熱液改造型鐵礦床,預測鐵礦石資源儲量約1000萬噸,為一中型礦產地,是皖北找礦的一個新突破。同時,金礦勘查也有著很好的前景。

人口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1

萬佛塔

522戶,10250口,每平方公里約6人。嘉靖年間(1522—1566年),3138戶,47334口。萬曆九年(1581年),10379戶,23723口。萬曆二十二年,38721丁(明制年滿18歲計入丁口)。

清順治五年(1648年),14564丁。順治七年,15327丁。順治十五年,16904丁。康熙元年(1622年),18174丁。康熙六年,20459丁。康熙十年,23643丁。康熙五十一年,36229丁。乾隆十七年(1752年),35988丁。乾隆二十六年,38686丁。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418372人。同治四年(1865年),5萬戶。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55446戶,282373人。

民國5年(1916年),64446戶,337840人。民國8年,397280人。民國17年,422635人。民國18年,440396人。民國19年,439163人。民國21年,436703人。民國22年,72735戶,433779人。民國23年,75321戶,458759人。民國28年,513051人。民國29年,79797戶,493830人。民國32年,466594人。民國34年,74950戶,522644人。

建國後37年內,人口淨增30萬,年均8125人。其中:前17年(1949—1965年)因50年代末非正常死亡、招工及外流約10萬人。1965年劃給利辛縣7萬人。全縣人口未增。中間15年(1966—1980年),淨增24.8萬人,年均1.66萬人,增長率25‰。後期5年(1981—1985年),由於人口基數大,傳統生育觀不易改變,60年代高出生率的人口進入生育期,雖大力開展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仍淨增5.5萬,年均1.1萬人,增長率約13‰。

1985年90.1萬人,2000年117.8萬人。2003年,全縣總人口119.03萬人。其中男性62.4805萬人,女性56.5495萬人。人口出生率12.77‰,死亡率5.55‰,人口自然增長率7.22‰。農村人口1059377人,佔總人口89%。城鄉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2003年底全縣少數民族人口892人,佔總人口的0.07%。截至2012年,全縣總人口132萬。

旅遊景區

尉遲寺遺址

尉遲寺遺址位於蒙城許町鎮境內,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98年至今先後進行了12次發掘,共出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北京晚報、新民晚報、文化週報及北京、河北、山東、安徽等其他幾十家媒體都曾作過報道。2001年7月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尉遲寺遺址的保護與展示規劃”已被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1]

文廟

中國蒙城縣概況

文廟又名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1284年),是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和大成殿,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蒙城縣城中心,因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近萬軀而得名。此塔為宋代建築風格,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造型優美,現已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莊子祠

中國蒙城縣概況

莊子祠,宋元豐元年(1078年)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始建莊子祠,大文學家蘇軾著《莊子祠堂記》。原址在渦河北岸,後被洪水所沒。明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吳一鸞重建莊子祠,規模宏大,蔚為壯觀。明崇禎五年(1632年),知縣李時芳重修莊子祠。今天,宋、明時期莊子祠均已不在。1995年6月,縣委、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堂舊址重建莊子祠,聘請中國科學院著名古建築專家張馭寰作總體設計。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漢圍牆、東西萬樹園圍牆、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二期建設項目為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臺、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籌建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