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為朱元璋鎮守貴州而來,卻因清政府統治腐朽而成不被認同的民族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但在生活中卻經常遇到許多陌生的民族。因為種種原因,他們沒有被認定為單一民族,比如“穿青人”。他們本是跟著朱元璋南征貴州的中原漢人,卻因清朝的腐朽統治而成為一個不被認可的族群。

宋元以來,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南邊疆的不斷開發,陸陸續續有漢人遷居貴州。明軍平定雲南後,朱元璋認為貴州的“靄翠輩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不能守也”,於是派傅友德、藍玉和沐英進兵貴州。

為朱元璋鎮守貴州而來,卻因清政府統治腐朽而成不被認同的民族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為貴州修築五條驛道,設置24個衛所和2個千戶所,駐兵十餘萬人以震懾各級土司。為保證大軍後勤供給穩定,明朝實行軍屯制。軍人無論大小均攜帶家眷,平時屯田、守城,戰時奉命出征。

軍屯制的好處是既不增加中央和當地的財政負擔,又因漢人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對貴州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構成,土著反而成了少數民族。

為朱元璋鎮守貴州而來,卻因清政府統治腐朽而成不被認同的民族

明朝中後期,衛所制日漸鬆弛,軍官勒索、壓迫甚重,不斷有軍民逃離衛所。衛所軍人逐漸減少,又加之他們平日裡常以統治者自居,各族土司頭人經常武裝暴動,“摧毀屯堡之舉層出不窮”,導致很多衛所不得不取消建制。

衛所中軍人都為“父死子繼”的軍戶,回到原籍只能被判以重罪,所以他們只能尋求當地土司的庇護。進入土司領地內生活,漢人免不了要接受少數民族的同化,但由於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最終成了高度漢化的“土人”。

為朱元璋鎮守貴州而來,卻因清政府統治腐朽而成不被認同的民族

根據現在穿青人族譜的記載,他們祖籍都是江西,因朱元璋的“調北征南”而“戎馬入黔”。有一部分人的家譜則說道他們是陳友諒的後人,因躲避朱元璋的追殺,兵敗後躲入貴州。他們為了區別於未開化的少數民族,在衣服的顏色上選擇了“青色”。時至今日,貴州仍流傳著“穿青穿藍真漢人”的說法,這就是“穿青人”的來歷。

穿青人成了夾在漢人官府和少數民族中間的過渡族群,每當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之間發生衝突和對抗時,他們總是努力尋求自保,但處境卻始終尷尬。

為朱元璋鎮守貴州而來,卻因清政府統治腐朽而成不被認同的民族

一旦發生叛亂,中央政府慣於用“熟苗(漢化的苗人)”對付“生苗(未漢化的苗人)”。穿青人是逃兵與土著結合而產生的族群,在官府眼中,他們雖然保留了漢人的傳統,但主動脫離中原政權的行為讓他們不再被視為“漢人”。官府對他們只有利用,沒有信任。同時因為投靠官府,穿青人又無法被土司所接納。

清初名臣楊名時曾在奏摺中明確指出:

“至熟苗無事則供力役,用兵則為鄉導,軍民待之若奴隸,生苗疾之若寇仇。官兵勝,則生苗乘間抄殺以洩忿官兵敗,又或屠戮以冒功。”

為朱元璋鎮守貴州而來,卻因清政府統治腐朽而成不被認同的民族

清朝以及後來的民國,中央政府都實行了錯誤的民族政策,又加劇了三者之間的不信任,甚至是敵意。少數民族稱穿青人為“窮漢人”,而漢人則稱其為“穿青夷民”。

建國後,國家啟動民族認定工程。由於是不同時期進入貴州的漢人,又完整地保留了漢人的文化和傳統,所以國家並未將其認定為單一的民族,而是歸入漢族。不過“穿青人”一詞流傳已久,並不會因此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