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崇禎寧願吊死也不願南遷?

秋天的紅葉882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無路可逃,最後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上上吊自殺,屹立200多年的明王朝滅亡了。

其實對崇禎而言,當時是有一個自保的辦法的,那就是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遷都南京,重建明朝,尚且不說這麼做最終能否保住明朝,但至少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他也不至於陡然間墜入亡國慘死的悲局。

這個問題描述的崇禎很有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意思,但很遺憾,這不是真實的崇禎。真實的崇禎其實並不願吊死在煤山,他十分想南遷。

既然如此,他卻又為何遲遲沒有動身呢?

崇禎亡國時很痛恨朝中的臣子,他覺得自己不是亡國之君,而朝中的臣子皆是亡國之臣。至死不承認自己的問題,更不原諒臣子的問題,其他的不說,單說他和臣子的關係,那已經是惡劣透頂了。

從這個角度深入地看下去,崇禎之死,其實不是死於走投無路,而是死於“可恥“的廟堂政治——危急存亡時,君臣間不是齊心協力地審時度勢,盡是為了所謂名節的虛偽博弈。

這不奇怪,有名家說過,君王的性格往往決定臣下的操守,君王越剛愎自用、心胸狹窄,臣下越圓滑虛偽,鼠首兩端。

下面就來看看亡國君臣間是怎麼博弈的。

遷都的建議最早是崇禎在德正殿進行一次私下召見時,由江西籍官員、翰林院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

當崇禎問到今後的方略時,李明睿回答的相當坦誠,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說,叛軍已經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選擇,便是遷都南京。

李明睿的態度,崇禎其實是欣賞的;李明睿的建議,崇禎其實是贊同的。

但他卻不能明著說出來。

這是為什麼呢?

崇禎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聖君,根本不能承受丟地失國的千古罵名,所以他不能站出來表示支持,只能寄希望眾臣能站出來表態,進而”逼迫“他南遷。

說白了,高高在上的崇禎就是想要個臺階下,下了臺階,他不失一點顏面,還是有為聖君。

因為心理有這麼一個”小九九“,所以當李明睿提出南遷建議的時候,崇禎沒法公開表態,他只會”假模假樣“地讓群臣發表各自看法,說到最後大家最好能一致建議立馬遷都,然後崇禎借坡下驢。

遺憾地是,關鍵時刻,崇禎身邊連一個阿諛奉承、迎合自己的小人都沒有,有的盡是老奸巨猾的偽君子。

簡而言之,大傢伙統統玩沉默,沒一個站出來表態的。

由此可見,崇禎這個大老闆當的有多失敗。

沒辦法,崇禎最後只好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

其實皇帝當的老辣成功的,釋放”廷議“這個信號就足夠了。

然而,朝堂上的臣子們根本不買崇禎的賬,面上眾臣是唇槍舌戰,實際上根本無人給崇禎搭臺階。

這幫老奸巨猾的偽君子想的很簡單,傻子才會公開支持南遷呢,揹負丟失國土的千古罵名不說,照崇禎的性格,即便南遷成了,最終也極有可能變成他粉飾”聖明“的替罪羊。

如果崇禎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為帝王,首先眾臣的心思他應該能看清,其次他應該不顧虛名,當機立斷。

可惜,崇禎是崇禎,他優柔寡斷,辦不到。

這麼擱置,1644年3月初,李自成勢如破竹,攻克寧武,明軍一敗塗地,京城岌岌可危。

再不動,一切就徹底完了。於是崇禎連夜召集眾臣商議對策,這一回,眾臣的表現更狡猾。

有人提了個能將崇禎送上絕路且無懈可擊的應對之策——皇上應該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

聽到這個說法,崇禎勃然大怒:”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能做得了什麼大事?“

這話其實已經很明白了,你們為什麼不給我臺階下。

但眾臣就是不給,而且還把可能的梯子給抽掉了,誰讓人平日那樣的,好時全杖你英明,壞時全因咱混蛋。

因為沒有臺階,崇禎最終只好下了個”入京勤王“的聖旨,在痛苦煎熬中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

然而勤王的軍隊沒到,告急奏摺卻像雪片一樣飛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力勸崇禎南遷。

崇禎也真是夠絕的,他再次召集眾臣,還是希望有人能站出來奏請南遷。

結果可想而知,眾臣跟他玩起了沉默是金。

僵持之際,前方信使來報:”保定失陷了!“

這意味著南遷的路從中被掐斷了,崇禎想南遷已無可能了。

能被一個臺階困死,由小看大,崇禎註定是無救的。


黑句本


崇禎也想南遷,但是沒人挺他。一個支持的都沒有,崇禎下不來臺啊!什麼原因呢?

性格決定命運,崇禎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哪有這麼好的事!


崇禎這個人刻薄寡恩,缺乏擔當,不願承擔責任,皇太極多次嚮明朝提出議和,崇禎也想議和卻不願承擔議和的責任,議和都是偷偷摸摸的進行,事情敗露了卻完全推給執行命令的大臣。楊嗣昌願意給他背黑鍋可惜死了,陳新甲不願意背黑鍋就被殺了。皇帝不願擔當責任,還能指望有能擔當的大臣。退一步說,就算讓我給你承擔責任也行啊,別一棍子打死啊,降職也行啊日後再用,既推卸責任又收攏人心,可丫的直接把人給砍了,誰能跟你一條心。



這些大臣都把崇禎給琢磨透了,你自己想南遷回頭出了問題又不想自己承擔責任,把黑鍋扔給我們,當我們是瓜娃子啊。結果沒人敢在朝堂上提議,崇禎就在私下裡面找了個託,結果託都不敢說。當皇帝混成這個地步也真是夠失敗的。


大臣們都得過且過的過日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後來崇禎又再次提起南遷,有大臣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就是太子南下組織長江防線,崇禎留守北京,並且很多大臣同意。這實際上就是說崇禎你留下等死吧,崇禎當然是不願意的,但也不好直說太子留下等死我去南京,無奈之下只好做了國君死社稷的表態。還把提出這個建議的大臣罵了一頓,這個方案也作罷。

最後崇禎也確實是做到了君王死社稷,自縊於煤山。


歡迎大家的精彩點評!


小夥子別放棄啊


類似的問題之前有回答過,還是在此老生常談。必須更正一下,其實崇禎皇帝在後期一直都想著南遷南京,以避賊亂的。而且對於南遷一事更是相當重視。

圍繞南遷問題,崇禎君臣曾前後展開了五次的朝議。這足見崇禎是極其渴望南遷。

然而,崇禎又是個相當不堅定的人,在多次商議之中,他都未曾明確表態支持南遷。原因就是,崇禎自身不希望揹負丟棄國都、放棄宗廟的千古罵名。

於是,崇禎將希望寄託於大臣們身上,希望由部分大臣提出來,並再三勸諫自己,然後自己再順水推舟的答應。這樣一來自己既可以順利南遷,日後又能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在那些提議他南遷的大臣身上。

這是一個相當自私的損招!而且崇禎過去的表現,基本上都是寡情薄恩,過河拆橋的。因此,大臣們都知道自己替皇帝背鍋沒什麼好結果。

不過,還是有少數官員願意這麼做的。但是,他們都是些品階比較低的官員,提了很快就被高階官員給否決了。這也對,那些高官可都是人精,誰都不會想替崇禎背這個黑鍋的。所以,雙方誰也不敢拍版南遷,最終白白錯失了機會……


這些歷史要讀


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是人呢?並不是崇禎不願意南遷,而是他自己下面的大臣都是坑,最後崇禎是被下面的臣給坑死的。不信,接下來你看著這些大臣們的花樣裝逼。

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在這危難之際,崇禎面對這氣勢洶洶的起義軍,只能調兵遣將以自救,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糧談何激勵士兵在前線守城殺敵,於是他將目光轉向了大臣們。

大臣們的花樣表演第一技,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在朝堂之上,堂堂的大明天子向大臣們請求捐款來打仗,這些大門一聽就炸鍋了,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他們紛紛表演出了奧斯卡的演技,在崇禎皇帝面前紛紛哭窮,搞得自己是大清官,家家早已經揭不開鍋一樣,最後捐款不了了之。

大臣們花樣裝逼第二技——誇誇其談,坑死崇禎,不償命。在李自成的起義軍眼看就要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崇禎有點坐不住了,心裡想南遷,但自己作為皇帝不好意思提出來。於是就有自己的親信提出南遷之事,這一下可惹惱了朝堂上的大臣。他們對於這些南遷之言論進行深刻地批評,死活就是不同意南遷之事。再加上崇禎皇帝一生自視甚高,清高孤傲,他不願意揹負背棄祖宗貪生怕死丟、棄大好河山的惡名,因此,南遷之事一再擱置。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悲哀。

大臣們第三坑——換個新主子,老子依然是大官。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的這些大臣們,紛紛開城投降,大部分第一時間裡就去拜賀新的主子李自成。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新主子有點怪,迎接他們不是高官俸祿,而是鞭子,最後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萬貫家財交出,這也是報應。

當李自攻破北京城的時候,崇禎手持三眼火銃帶著幾十個太監騎著馬向外衝,不知道是想逃命或者是找大臣託孤,跑到齊化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來,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最後他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他在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密探零零發


回答絕大多數要麼地理文盲,要麼歷史文盲,都是胡扯。

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李自成先攻河南,再攻北京,斷了崇禎後路。

詳細情況如下:

一、李自成三攻開封戰役。

李自成三攻開封戰役均告失敗。

其中取得的戰果之一,也有殺死明福王朱常洵,並吃了福王的肉,崇禎追諡朱常洵福恭王。

但由於開封處於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懸河,最後黃河漲水水淹開封。開封守軍再無出城作戰之力。

最終,李自成雖然戰術上失敗,沒有攻克開封;但戰略上成功,取得了整個河南地區的控制權,繼而李自成得以繼續向北攻克北京。

因此崇禎想向南逃竄,毫無疑問是肉包子打狗,自投羅網。

二、眾多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因此,陝西關中人歷史上往往被餓死,容易生變。清朝吸取教訓,歷來派重兵把守陝西(比如王進寶,甘肅人,《鹿鼎記》韋小寶結拜兄弟,陝西提督,康熙派遣他鎮守陝西)。

張獻忠就是陝西人。

果然,民國18年,西安關中再次因為饑荒餓死200萬人。


用戶67724358697


明朝的時候都城本來是南京,後來朱棣造反成功,這才遷都北京。歷代中原王朝形勢不好的多是退守南方建立割據政權,比如東晉,南宋。雖然這些政權沒有最後能夠收復中原,但是至少還是能夠維持百年以上的統治。崇禎那個時候也是一樣,明朝內憂外患,所以南遷在當時也有很多人向崇禎建議,就我個人看來崇禎其實還是願意南遷的。

據記載崇禎最信賴和最親近的周皇后就曾經向崇禎建議過:

“嘗以寇急,微言日:“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

明朝的後宮干政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如果連皇后都知道這樣暗示崇禎皇帝,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形勢是何等的惡劣。崇禎當然也是有過類似的想法的,據說他和周廷儒就曾秘密商議過南遷的事情。不過後來還是被洩漏出去了,天啟的張皇后堅決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客觀的來講,當時的明朝南遷還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1.前面說過明朝是有兩個首都的,南京作為當時留都保留了六部、督察院等一系列完整的機構。如果崇禎南遷到南京,很快能夠建立完整的統治。

2.南京地理位置還是比較好的,易守難攻,加上當時江南發展得很好,人力物力是足夠的,將來是有實力收復中原的。

3.崇禎末年,很多天災人禍使得明朝在北方統治幾乎崩潰,但是南方還是根基穩定的。特別是南遷之後,明朝不用面臨兩線作戰的問題,能夠集中力量防守住長江。明朝即使滅亡了,軍隊實力還是有的。李自成攻入北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軍隊在山海關,沒有及時來救。

那麼為什麼最後崇禎還是沒有南遷成功呢?

從歷史上看,我們知道明英宗朱祁鈺幹過一個很蠢的事情,那就是他帶著大明的幾十萬精銳軍隊在土木堡被瓦剌打得大敗,導致最後北京被瓦剌給圍了。當時也有大臣建議南遷,關鍵時候是于謙站了出來,“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 見宋南渡事乎!”

後來北京保衛戰勝利,那些主張南遷的官員也被同僚恥笑了很久。我們知道文官是非常注重名節的,有了這些前車之鑑,很多官員是不願意主張南遷的。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于謙不主張南遷是因為于謙有能力,加上大明那個時候實力還夠的,守住北京城是不成問題的。崇禎那個時候形勢真的不行,而且崇禎能力非常一般,並不是什麼能夠力挽狂瀾的君主。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自身的制度。明朝言官和廷議原本設計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到了後來,完全是互相扯皮不幹實事。這使得很多好的建議沒法執行,比如當初太原陷落以後,要送太子去南方督軍就被大臣給否定了。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即使崇禎在北方戰死了,太子以能夠在南方繼位,繼續延續大明的統治,從而避免群龍無首,互相爭鬥。崇禎皇帝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是亡國之臣爾”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無論怎樣,崇禎是大明最高的統治者,國家的大政都是他決定的。南遷的關鍵還是在於崇禎皇帝。他這個人在歷代亡國之君中算非常好的,勤於政事,不貪財,不好色,也不成天遊山玩水,不過他也有不足。那就是他這個人缺乏擔當,老是喜歡找大臣背鍋。比如他在位17年,換了50多位首輔。很多關鍵的決定是需要皇帝力排眾議,做出抉擇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崇禎為何寧死不降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第一是崇禎的心態。我想,當農民軍要攻入北京時,崇禎已經是心如死灰了。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崇禎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他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這在古代帝王中也不多見,可見,崇禎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挽救日益衰敗的大明,只可惜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早已非人力能夠挽救,再加之崇禎生性多疑,屢犯大錯,大明王朝的滅亡已只是時間問題了。崇禎在位17年,期間農民起義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關外後金政權又虎視眈眈,內憂外患。結果內部農民起義的烽火越燒越旺,關外也是不斷地喪師失地,此時的皇帝早已心灰意冷,對崇禎而言,死也是一種解脫,這就像你辛辛苦苦地去做一件事,而且那麼地想把它做好,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此時此刻,崇禎選擇自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是性格因素。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這種人性格缺陷在於臨死都不會承認自己得過錯,那怕他明知自己有錯,也只會抱怨他人,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投降別人呢?

第三是歷史因素。 歷史上很少有亡國君投降於人的,即使投降了,下場好的有幾個?比如漢獻帝,還有李後主,要麼受盡凌辱,要麼死得不明不白。崇禎不傻,能想像到他若落在農民軍手裡的後果,我想羞辱都是次要的,還不知要受到怎樣的折磨,崇禎怎麼恨他們,他們就怎麼恨皇帝。

第四是階級對立。明朝自太祖之後傳了12帝,歷代君主都相信君權神授,天下是朱明王朝的天下,試想,讓一個正統的皇帝去向一眾“暴民”俯首稱臣,這彎無論如何也轉不過來。


社會我亮哥


這個問題,倒回到李自成攻克襄陽開始來看一下。

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攻克襄陽,張獻忠部攻克薊州。二月初八,太原失陷,三月初一,重鎮大同總兵姜驤不戰而降,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部圍攻京城,第二天,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身邊只有位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

或許有人問,諾大大明,就無可戰之兵,可勤王之將,任由大順長驅直入,直搗京師嗎?

很遺憾,確實是沒有了。

明朝最後一支能戰之師,督師孫傳庭所部已經在上一年的十月初三在陝西全軍覆沒,傳庭本人陣亡,死後屍骨難尋。

這是崇禎最後一支指揮得動的軍隊。

《明史》“傳庭死,而明亡矣。”

就紙面上來看,明朝確實還有數十萬軍隊,幾十位總兵副總兵,關外更有吳三桂四萬關寧鐵騎,尚堪一戰。

關鍵是,人心散了。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大明崇禎十七年這一年,絕大多數官紳地主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效忠大順政權,把明亡順興看做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依附李自成,許多地方甚至根本無需派兵,只需要“傳檄而定。”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大順軍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席捲了包括京師在內的整個黃河流域,到處是一派望風歸附的景象。

崇禎在先後錯失了與滿清議和、南遷、送太子去南京、撤守關外調關寧軍勤王、裂土封王答應李自成的要求等如此之多的機會後,選擇了自縊。

有骨氣,沒腦子。

小院時常在想,如果我是崇禎,我會作何選擇?想來想去,有一天似乎想通了。這不一定是道單選題,可以是道多選題啊!

我可以先跟皇太極議和,答應他的條件(當時皇太極),同時把太子送到南京和調關寧軍入衛,騰出手來對付李自成,假使李自成依然戰無不勝,就遷都南京,假使遷都受阻,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可以再答應他的要求,裂土封王。

其實這道題還有其他做法,比如不跟皇太極議和,但同樣先把太子送到南京以防萬一,假使李自成一路平推,我還是可以遷都南京,假使遷都受阻,再答應他的要求,裂土封王,如果順利,還可以如李自成自己所說,借他的力量對抗滿清。

當然以上方法,都是理想狀態,實際操作中必定存在許多變化,許多壓力,但在理論上,首先是行得通的。

一步步來嘛,見招拆招,拆不了還可以跑,跑不了還可以暫時認一下慫,大丈夫能屈能伸,沒有胯下之辱哪來韓信,總比身死國滅好吧?

事實證明了,一根筋的領導不是好領導。

崇禎對大臣們說:

議和是不會議和的,這輩子也不會議和的。

南遷是不會南遷的,這輩子也不會南遷的。

承認李自成的合法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也不會承認的。

撤守關外是可以撤的,但不到最後一刻我也是不會撤守的。

太子是不能送的,除非我先跑。

那你倒是跑啊!

事實上,這些方案,除了裂土封李自成為王被崇禎立馬拒絕,其他方案都有大臣提議過,崇禎自己也切實考慮過,議和和遷都甚至都已經提升到了執行層面。

崇禎十五年(1642),一直作為崇禎的代理人同皇太極秘密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由於保密工作失誤,走漏了議和的風聲,崇禎為了甩鍋,將陳新甲九月二十二日斬於市。

議和大門從此關閉。

崇禎十七年(1644年),新年剛過,面對一路平推的大順軍,朝中大臣提出了三種意見:南遷、撤守、出擊。

南遷和撤守都是相對比較理性的選擇,如果綜合來看,南遷最穩妥。

崇禎選擇了出擊...

他同意了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李建泰的請命,以最高規格給他送行,調集最精銳的士兵給他,連西洋人湯若望都隨軍出征,負責火攻水戰。

為了便宜從事,崇禎賜他兵部尚書一職及尚方劍,還親自給他斟酒三杯,然後下敕令:“代朕親征”。

由此擱置了其他方案。

被崇禎寄予厚望的李建泰,正月二十六出征,攻下了自家軍隊駐守的廣宗縣城,大肆搶掠了一番,然後躲到了保定府。二月,保定被攻破,李建泰被活捉。

崇禎再急調駐守北直隸的山東總兵劉澤清和關外的吳三桂進京勤王。

吳三桂那回事,大家都知道了。

劉澤清比吳三桂更牛,擁兵自重,拒不奉詔。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兵臨城下,三月十九日,崇禎在煤山自縊。

崇禎就這樣不爭氣的死了,甚至連個接班人都沒安排,三個兒子被一網打盡,這一點對隨後的天下大勢影響相當嚴重。


小院之觀


想過南遷,但是一般皇帝在昏庸都不可以說自己要南遷逃跑;宋徽宗這麼昏庸第一次逃跑都用上香還原的名義。。。崇禎想過南遷,還召集過大臣私下商量,朝堂上也議論過,這時只要有一個蔡京,童貫一樣的“大奸臣”出來請求南遷,然後發動大臣請願;來回三次崇禎肯定會南遷。。。

但就是沒有大臣,尤其內閣堅決不同意南遷,一個皇帝邊上連個跪舔的奸臣,怎麼解???看看陳新甲的遭遇就知道了,崇禎私下授意他與後金議和,不小心洩漏議和的消息,朝堂輿論譁然,幫你辦事還幫你背鍋夠意思了,你還把他直接殺了;盧象升力戰而死,屍體80余天無人收殮,四年之後,朝廷才追贈太子少師;孫傳庭被崇禎逼出戰力戰而亡,崇禎說他詐死。

看了這些人的遭遇,言官尤其內閣大臣都是人精,誰敢說南遷,到時候南遷南京安定後,這主心一黑,提南遷的都要被殺,誰願意替這樣的領導幹活


湖水太涼錢謙益


先簡單說一下,崇禎皇帝並不是不願南遷,更不是寧願吊死也不願南遷,他是曾經想過要遷都的,而且曾經秘密操作過此事,但是因為他不願意承擔丟失國都的責任而錯過了遷都、保全半壁江山的機會。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描述。


明朝的滅亡讓很多人扼腕痛惜,也有很多人覺得崇禎皇帝就是個榆木疙瘩,覺得他完全可以遷都南京,以避李自成和滿清的鋒芒,座山觀虎鬥,等李自成和滿清鬥個兩敗俱傷,再效仿太祖朱元璋北伐收復失地,然而,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嗎?遷都難道從來就沒有被當做備選的選項嗎?不然,崇禎最後想過遷都,不過被大臣“勸”住了。

崇禎皇帝

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記載了崇禎皇帝最後一次考慮南遷的過程。崇禎十七年(1644年,就是李自成進北京的這一年)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在德政殿召見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左都御史李邦華和總督呂大器將其舉薦給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在召對中詢問其禦敵良策,李明睿請崇禎屏退左右,走進御案之前,小聲的向崇禎皇帝建議:“臣最近聽到賊寇氣焰越來越囂張,已經漸漸逼近京城附近,現在唯有南遷可以緩眼前之急。”崇禎皇帝聽了之後,說:“這件事情十分重要,可不敢亂說。”過了一會,又問道:“不知道天意如何?”李明睿答道:“天意難測,還是要靠皇上聖心獨斷,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影視劇中的李明睿

一般大臣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敢隨便提出南遷的建議的,而李明睿則不顧自身利益提出了南遷的建議,眼見如此忠心之臣子,崇禎皇帝也不由得將自己的心聲托盤而出,崇禎皇帝對李明睿說:“南遷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沒人願意幫我,所以才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朕不謀而合,但是外臣都不願意南遷,該怎麼辦呢?這件事情十分重大,你千萬不可外洩,否則定要治你重罪。”之後君臣二人相談甚歡,崇禎皇帝還給李明睿賜宴,可見崇禎皇帝對於李明睿提出的南遷主張十分贊同。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邊已無險可守,情勢越發危急,李明睿又上疏勸皇上南遷,崇禎皇帝十分贊同,於是將李明睿的奏疏下發各部討論。然而奏疏發出去之後,百官譁然,有些道貌岸然、死讀書的偽君子跳出來反對遷都,其中以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為首,他將主張南遷之意斥為邪說,還上疏參了李明睿一本,說:“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光時亨阻止遷都

但是光時亨此舉無疑是拍到了馬蹄子上,他可能並不知道崇禎皇帝也是主張南遷的,於是崇禎大為惱火,氣得破口大罵:“光時亨阻止我南遷,本應處斬,但是姑且饒了他這一次。”雖然崇禎皇帝大發脾氣要斬了阻止他的光時亨,但是他在關鍵的時刻又不夠強勢,於是南遷之事經過這一鬧,又不了了之了。

影視劇中的崇禎皇帝

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李自成在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就進了北京城,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至死也沒有遷都,而且連兒子都沒有送出北京城,就就導致了江南殘餘的南明政權缺乏一個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的皇帝,最終各派勢力互相爭鬥,被滿清各個擊破。而崇禎皇帝作為一言九鼎的皇帝,應該為此事負責,畢竟是他的優柔寡斷斷送了南遷這一唯一挽救大明王朝的機會。

1644年4月形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