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鋼筋綁紮與安裝中12個質量通病,23個原因分析,38個事前控制措施

【通病1】牆、柱子外伸鋼筋移位

【分析】

樓層板澆築完成,定位放線時發現外伸甩茬鋼筋位置偏離過大,與上柱鋼筋搭接不上。

原因分析如下:

1.鋼筋安裝後雖已自檢合格,但由於固定鋼筋措施不可靠,發生變位。

2.澆築混凝土時被振動器或其它操作機具碰歪撞斜,沒有及時校正。

【措施】

1.在外伸部分、樓板澆築面上部加一道臨時箍筋,然後用樣板、鐵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澆築混凝土前再複查一遍,如發生移位,則應校正後再澆築混凝土。

2.注意澆築操作,不得壓筋振搗;澆築過程中設置專業看筋人員,隨時檢查,及時校正。

【通病2】柱、梁、板、牆主筋位置及保護層偏差超標

【分析】

1.鋼筋加工尺寸偏差大。

2.綁紮安裝未調整,操作不認真。

3.澆搗混凝土過程中鋼筋被機具碰歪撞斜,沒有及時校正,或被操作人員踩踏、砸壓或振搗混凝土時直接頂撬鋼筋,造成鋼筋位移。

【措施】

1.鋼筋綁紮或焊接必須牢固,固定鋼筋措施可靠有效。為使保護層厚度準確,墊塊要沿主筋方向擺放,位置、數量準確。對柱頭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臨時箍筋,按圖紙位置綁紮好,然後用ф8~ф10鋼筋焊成的井字形鐵卡固定。對牆板鋼筋應設置可靠的鋼筋定位卡。

2.操作前做好技術交底,合模板前加強過程檢查。

3.混凝土澆搗過程中應採取措施,儘量不碰撞鋼筋,嚴禁砸壓、踩踏鋼筋和直接頂撬鋼筋。澆搗過程中要有專人隨時檢查鋼筋位置,及時校正。

【通病3】梁箍筋被壓彎

【分析】

梁的高度較大,但圖紙上未設縱向構造鋼筋和拉筋,導致梁的鋼筋骨架綁成後,未經搬運,箍筋即被骨架本身重量壓彎。

【措施】

當梁的截面高度超過700mm時,在梁的兩側面沿高度每隔300~400mm應設置一根直徑不小於10mm的縱向構造鋼筋;縱向構造鋼筋用拉筋聯繫。拉筋直徑一般與箍筋相同,每隔3~5個箍筋放置一個拉筋。拉筋一端彎成半圓鉤,另一端做成略小於直角的直鉤。綁紮時先把半圓彎鉤掛上,再將另一端直鉤鉤住紮牢。若被壓彎,則將箍筋被壓彎的鋼筋骨架臨時支上,補充縱向構造鋼筋和拉筋。

【通病4】懸臂樑、板的負彎矩鋼筋下移

【分析】

由於懸臂樑、板的負彎矩鋼筋處的撐筋或支架高度不夠、數量太少或未扎牢,會產生偏位、脫落,導致負彎矩鋼筋下移、有效高度減小、彎矩抵抗力減小,造成梁、板的破壞。最常發生的是板上負彎矩鋼筋在受到外力作用時而下移,如在澆搗混凝土時被踏扁,甚至沉到板底,會造成雨篷坍塌。

【措施】

1.負彎矩鋼筋應有可靠的固定措施,板內負彎矩鋼筋可用撐筋,也可用鐵絲吊在楞木上,利用一些套箍或鋼筋製成的支架將雙層網片的上、下網片綁在一起,形成整體。負彎矩鋼筋必須扎牢。

2.板內預埋管應在彎矩鋼筋之上、負彎矩鋼筋之下,防止將負彎矩鋼筋壓彎下移。

3.對板內主副筋的正反方向和連續梁中間支座處的鋼筋佈置等易出錯構件的鋼筋佈置,必須交底清楚,儘量做好標註,避免產生差錯。

4.鋼筋綁紮、安裝完成後,必須認真進行隱蔽工程驗收,仔細檢查負彎矩鋼筋的位置。在澆搗混凝土時注意保護鋼筋,避免鋼筋變形、移位,並不得隨意移動鋼筋。

【通病5】鋼筋的錨固長度不足

【分析】

1.受拉鋼筋、受壓鋼筋和彎起鋼筋的錨固長度不足。

2.板、框架樑端節點處上部鋼筋搭接過長,造成端部的錨固不足。

【措施】

1.當計算中充分利用受拉鋼筋強度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la

見表1。

鋼筋綁紮與安裝中12個質量通病,23個原因分析,38個事前控制措施

2.板的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內長度la應符合表1的規定。簡支板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應伸入支座,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5d。板與梁整體連接或連接板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應伸至梁或牆中心線,且不應小於5d

3.連續梁或框架樑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支座或中間節點範圍,下部縱向鋼筋應伸入中間支座或中間節點。當計算中不利用其強度時,伸入的錨固長度La≥12d(月牙肋鋼筋)或15d(光圓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縱向鋼筋的抗拉強度時,伸入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表1規定的la;當計算中充分利用縱向鋼筋的抗壓強度時,伸入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7l

a

【通病6】箍筋間距不均勻,平面與縱筋不垂直,鋼筋接頭處箍筋沒有加密

【分析】

1.梁內箍筋間距偏大,削弱了梁的受剪能力,尤其是彎起鋼筋部分的箍筋分佈太稀,或應加密的部分沒有加密,對防止斜裂縫的發生極為不利,可能導致梁的脆性破壞。

2.柱內箍筋對柱的縱筋有防止壓屈、增強柱混凝土抗壓能力和約束縱筋不向外凸出的套箍作用,如果箍筋間距偏大則削弱套箍作用。

3.梁、柱箍筋與縱筋不垂直或牆內水平筋與縱筋不垂直,鋼筋歪斜等易造成骨架和網片變形。

【措施】

1.箍筋應通過計算確定間距和數量,扎箍筋時應先在通長縱筋上劃線,然後按線距進行綁紮。當箍筋間距有變化時,應事先交底清楚。

2.梁、柱縱向鋼筋搭接處的箍筋間距應加密,當搭接鋼筋受拉時,不應大於5

d,且不應大於100mm;當搭接鋼筋受壓時,不應大於10d,且不應大於200mm(d為受力鋼筋中的最小直徑)。

3.梁支座處的箍筋應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梁中箍筋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2的規定。

鋼筋綁紮與安裝中12個質量通病,23個原因分析,38個事前控制措施

4.綁紮、安裝鋼筋時,配置的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和根數均應符合設計要求,綁紮或焊接的鋼筋網和鋼筋骨架不得變形、鬆脫或開焊。

【通病7】柱箍筋接頭位置同向

【分析】

柱箍筋接頭(即彎鉤交搭處)位置方向相同,重複交搭於一根或兩根縱筋上。這是由於綁紮柱鋼筋骨架時疏忽所致。

【措施】

1.安裝操作時隨時互相提醒,應將接頭位置錯開綁紮。

2.相應解開幾個箍筋,轉過方向,重新綁紮,力求上下接頭互相錯開。

【通病8】鋼筋綁紮不牢,缺扣、鬆釦,牆水平筋下滑,柱箍筋下滑

【分析】

綁紮鐵絲太硬或粗細不適當;綁扣形式不正確。導致搬移鋼筋骨架時,綁紮接點鬆釦;或澆搗混凝土時綁扣鬆脫。

【措施】

1.一般採用20~22號鐵絲作為綁紮絲。綁紮直徑12mm以下鋼筋宜用22號鐵絲;綁紮12~16mm鋼筋宜用20號鐵絲;綁紮梁、柱等直徑較粗的鋼筋可用雙根22號鐵絲。

2.綁紮時要儘量選用不易鬆脫的綁扣形式,如綁平板鋼筋網時,除了用一面順扣外,還應加一些十字花扣;鋼筋轉角處要採用兜扣並加纏;對豎立的鋼筋網,除了十字花扣外,也要適當加纏。

【通病9】鋼筋網主、副鋼筋位置放反

【分析】

操作人員疏忽,使用時對主、副鋼筋在上或在下不加以區別就放進模板。

【措施】

1.佈置這類構件時,要向直接操作者和有關人員做專門交底。

2.鋼筋網主、副鋼筋位置放反,如果構件已澆築混凝土,成型後才發現,其承載能力必須通過設計單位複核,再確定是否採取加固措施或減輕外加荷載。平板鋼筋網位置如圖3所示。

鋼筋綁紮與安裝中12個質量通病,23個原因分析,38個事前控制措施

通病10】基礎鋼筋倒鉤

【分析】

操作疏忽,綁紮過程中沒有將彎鉤扶起。

【措施】

1.要認識到彎鉤立起可以增強錨固能力,而基礎厚度很大,彎鉤立起並不會出現露鉤現象,因些,綁紮時切記要使彎鉤朝上。

2.將彎鉤已平放的鋼筋鬆釦,扶起後重綁。

【通病11】預留洞口未設置加固鋼筋

【分析】

建築物結構碰到剪力牆門窗洞口或樓板預留洞口,如果未按設計要求設置加固鋼筋或漏放洞口鋼筋,將會破壞留洞處截面,給結構帶來隱患。

【措施】

洞口加固鋼筋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剪力牆上的門窗洞口周邊應配置不小於2

12的水平和豎向構造鋼筋。

2.現澆樓板、牆板預留孔洞(如廚房間、廁所等)四周的鋼筋(包括後鑿洞)必須採取設計認可的加固措施。

3.板上方洞或圓洞垂直於邊跨方向的邊長小於300mm時,可將板的受力鋼筋繞過洞口,不必加固。

4.當300≤D

B)≤1000mm時,應沿洞邊每側配置加強鋼筋,其面積不小於洞口寬度內被切斷的受力鋼筋面積的1/2,且不小於2

10。

5.當DB)<300mm,且孔洞周邊有集中荷載時,或DB)>1000mm時,應在孔洞邊加設邊梁。

【通病12】鋼筋走位、變形

【分析】

1.綁紮不正確,如綁紮牆柱筋不設工作平臺而人站立於牆柱箍筋上自下而上進行施工;綁扣不呈八字形;箍筋彎鉤疊合處未交錯佈置,致使牆柱鋼筋走位偏斜,倒向一邊。

2.在牆柱樑鋼筋密集複雜處未考慮模板與鋼筋工序的順序,一律先支完模再穿放鋼筋綁紮,導致鋼筋綁紮困難,鋼筋位置難以保證。

3.工人綁紮馬虎忽略了縱橫向鋼筋應相互垂直,當不垂直時沒有及時校正後綁紮。

4.鋼筋固定不當。

5.混凝土施工澆築過程中成品保護不當,任意踩踏,尤其是挑簷、陽臺、雨篷等懸臂板負筋被踩下,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振搗棒直接對樑柱牆鋼筋振搗使主筋偏位。

6.加工前鋼筋未調直、加工後成品保護不當或吊運過程中導致鋼筋變形。

【措施】

1.綁紮牆柱鋼筋必須搭設工作平臺,禁止沿已綁紮好的鋼筋攀沿作業,牆板鋼筋網四周兩行、箍筋四角交叉點處均應每點扎牢,相鄰綁扣必須呈八字形,箍筋彎鉤疊合處必須交錯佈置。

2.在鋼筋密集複雜的部位應按程序順序施工,先梁底模後綁紮鋼筋,再封側模的順序施工。

3.縱橫向鋼筋必須垂直就位後綁紮。

4.樓板面層鋼筋必須設置足夠的撐鐵以保證其高度的位置準確,負筋彎鉤加工的尺寸必須加工準確;

5.柱主筋除根部設箍筋與梁板筋焊接固定外,還得在其上部設不少於三道箍筋以保證主筋的位置;

6.梁雙排鋼筋在綁紮時應在排間設直徑不小於25mm的短筋以保證設計間距;

牆筋在綁紮驗收合格後,用電焊將最上一層水平筋與立筋點焊,同時將拉結筋拉結點處點焊,

7.牆體門洞處,為了防止整體走位及門窗洞的偏移,把綁紮好的暗柱部位的水平筋平頭放好,根據轉角處與門洞主筋的間距,將水平筋的一端與轉角處第一根主筋平齊,另外一端緊套門窗暗柱,這樣就能準確保證相應的牆肢的長度;

8.鋼筋加工前應調直,加工好後應注意作好成品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