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宜君縣分類施策築牢特困群體民生網

宜君縣屬於國定貧困縣和革命老區縣,全縣貧困人口中,因殘、因病是形成貧困最主要的因素。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縣著眼於幫助特困群體“開對方子、找準路子、摘掉帽子”,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分類施策,先後創新推出“宜農股”“菜單式扶貧”“健康扶貧‘三劑良方’”等針對特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措施,織密兜牢特困群體生活保障網,為打贏脫貧攻堅奠定良好基礎。

瞄準靶心,精準施策。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之初,宜君縣集中力量開展了農村特困群體調查摸底工作,逐戶上門瞭解情況、採集信息,摸清因病、因殘貧困人口,為特困群眾建立縣、鄉、村三級扶貧“數據庫”。針對半失勞貧困戶,通過“菜單式”扶貧模式,按照每戶10000元的標準,以資產購置或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村集體經濟或新型經營主體,設置為永久股權,確保這些家庭每年有固定收益。針對鰥寡孤獨的特困群體,分類施策,對有集中供養意願的,動員其入住縣中心敬老院和敬老服務管理中心,目前共入住159人;對無意願集中供養的,通過實施交鑰匙和入住農村幸福院等方式,確保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對失勞家庭及生活無法自理的,制定了《宜君縣特殊困難人員(家庭)幫扶獎補辦法(試行)》,落實投靠親友76人,為其餘困難群眾落實左鄰右舍管護人,解決其基本生活。

拓寬門路,增加收入。設立“宜農股”,將中省切塊資金、涉農整合資金按照每個村貧困戶規模折算量化到村,投入到涉旅、涉農、涉林等國有公司,每年按不低於股本金15%分紅,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每年每戶不少於1000元的固定收入。探索推廣“一股三帶”扶貧模式,立足哭泉旱作梯田、福地湖、花溪谷等景區,通過經營帶動、崗位帶動、產業帶動,為貧困戶設置和創造一批就業崗位,鼓勵貧困戶開辦農家樂、設施蔬菜觀光點,引導貧困戶發展一批玉米手工編織等特色產業,增強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提高貧困戶收益。由縣財政出資,有針對性地開發出621個特設公崗、350名衛生監督員、178名水質監測員、330名生態護林員,為所有老弱病殘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有效解決其穩定收入問題。對一些有勞動能力的因病、因殘致貧家庭,考慮到他們的實際,著眼於增強“造血”功能,引導他們發展特色產業,掌握一技之長,走上致富增收路。宜君縣通過多種渠道,實現了特困家庭多重收入保障。

惠民工程,溫暖民心。為了減輕貧困戶的負擔,縣財政為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新農合和大病保險進行補助,實現貧困戶100%參合。每年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一次,在全縣範圍實施一元民生保險政策。全縣組建10支縣級“因病致貧醫療專家諮詢服務隊”,每季度進行一次上門入戶諮詢服務,為每名患者制定疾病治療方案,建立臺賬,指導合理就診。推廣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定期通過門診、電話、上門等方式對貧困戶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進行管理指導,制定健康指導和疾病防治方案。縣財政籌措專項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慢性病患者實行藥品免費供給制,為患高血壓、冠心病等10種慢性病的貧困患者免費供給56種治療用基本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