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高考神話,十四歲900分考進清華,如今現狀如何?

劉露濤


這位14考進清華的女孩叫何碧玉,2000年高考,十四歲的何碧玉以900分的成績奪得了當年河南省理工科狀元,被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專業錄取。



與清華北大的眾多優秀學子學女一樣,美國成為我國頂尖人才的首選地。目前,她正在效力於美國紐約大學神經學系當助理教授,沒有準備回國的意思。


現在的教育,基本屬於選拔性教育,或者說尖子生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向尖子生傾斜。尤其是前幾名學生更是佔盡了便宜,一個地方如果能出一個省狀元,縣裡會拿出十萬二十萬元進行獎勵。

但是這些尖子生最終都去了哪裡,他們為國家的建設出力了沒有?有人說,清華北大學生一半以上留在了美國。我沒有統計過,但數量上肯定是很驚人的。

這讓人很糾結,我們窮全國之力,將國家智商最好的人才培養成功以後,再以不惜汙染環境賺回的珍貴的外匯送他們出國留學,然後留在了把中國作為競爭對手的美國,不回來了,要和美國人一起擠兌中國了,你說是不是很憋氣?

有人說了,人家學習好,家裡花錢供他上的學,想去哪兒去哪兒,管得著嗎?

我來給大家算一筆賬:小學的師生比為1:19,初中為1:13.5,高中為1:12.5。什麼意思?就是國家每培養19個小學生,就得僱傭一個教師。我們按每個教師的各種收入8萬算,培養一個小學生8萬÷19=4200元,零頭抹了,每個小學生年撥經費500元,那麼六年小學一共花(4200十500)×6=28200元。初中和高中我們合起來算,按1:13來算,8萬÷13=6100元,零頭抹了,再加上一年800元經費,按6年算,(6100十800)x6=41400元。12年算起來,每個人就是28200十41400=69600元,接近7萬元,這還不包括國家對教育的其它撥款。

北大師生比為1:5.85,我們按一個北大教師年薪10萬算,10萬÷5.85=1.7萬,零頭抹了。按人撥經費3000元算,四年大學(1.7萬+3000元)×4=8萬元,加上中小學的7萬,達到15萬元。所以說,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國家至少為你花費15萬元。出國留學那就更不用說了,留學幾年,花費上百萬美元。

國家的錢就是每個納稅人的錢,那些出國留學不願意回來的,可以,但是,讓他們把培養費用還回來。

這,一點也不過分。

同意的,就點個關注吧。

我是不是有點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