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一)大伯子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大伯子新添了兩大間一小間西廂房,加上前幾年陸續蓋成的三間大北房和兩間東廂房,兩間廚房,以及面北坐南的車庫羊圈,四合院的格局已基本成形。大伯子有二女一男。皆入城打工,春節迴歸,男女各有住處。外加侄女侄男,也還寬敞。大伯子種三四十畝水地旱地,加多年積蓄,略有贏餘,花二十餘萬元於縣城購房產一套,以備娶兒媳之用。大伯子喂一口肥豬,玉米飼料,外加麥麩糠皮,真正綠色食品,除己之用,皆送兄弟姐妹,人人爭而食之。大嫂體胖壯實,為勞動生產之好手,近年突感肉多累贅,清早即起,繞院疾走,十圈為限,非為灑掃庭除,專為鍛鍊健美也。晚睡之前,隨歌起舞,雖舞姿欠佳,伸胳膊踢腿,彎腰扭屁股,比天黑即上炕嗑瓜子看電視做針線,也算一大變化。大伯子自年前挨刀成了“無膽”英雄,身體大好,面色紅潤,加之後人(子女)相繼畢業,在城裡打工站住了腳跟,心境大變,一改往日病態愁容,笑聲朗朗,可謂“今非昔比”。

一日,兄弟、姊妹、妯娌圍圈“賭博”。此賭博非彼賭博也。不為賭錢只為找樂。用撲克牌翻順子(亦叫扎金花),也押錢論輸贏論大小,贏者會有“一夜暴富”“一日成仁”之洋洋自得。常言道,餃子爛了在鍋裡呢,都是一家兄弟,輸贏非為掙錢而為爭精神之高低。大哥手持零鈔一疊,刷刷拍得山響,揚言想輸卻沒機會。丈夫便與小叔子使眼色,倆人胡押海賭,大伯子只一圈便身無分文。連呼上當。從此謹小慎微,嚴防死守。牌小先扔,牌大才押,就是傻子也能看出大哥押牌之規律,三兄弟卻不管這茬,一五一十如數盡押,不到半點工夫,大伯子大獲全勝,嘩嘩抖著化零為整的幾張大紅袍,志得意滿!其實,誰都知道,弟兄幾個專使伎倆,有意輸錢賣乖,補貼大伯子餵了一年肥豬的辛苦。

九叔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九叔曾任生產隊長,光陰一直不錯。加之爺爺奶奶扶持,日子頗為滋潤,家底也算厚實。娶九嬸誠懇勤儉,憨厚務實,生二男一女。男兒雖學習不大長進,打工出力卻毫不畏懼。小女幼有大志,刻苦好學,考入理想大學,可謂錦上添花,一家人喜形於色,日子如順風開船,浩浩蕩蕩;比芝麻開花,節節攀高。

常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九叔正在上大學的女兒竟得白血之症,九叔耗盡半生積蓄也沒救得小女性命。真如橫空風暴、折樹斷木;又如洪水猛獸、掀船翻槳,九叔九嬸一夜之間跌入精神和物質的深淵。正應了那句俗言,屋漏偏逢連陰雨,第二年,九叔被自己開的拖拉機壓斷小腿,臥床半年。二十多頭羊只以及家裡大小活計皆由瘦弱的九嬸承擔。深冬季節,聽聞九叔羔羊得病,死傷幾頭,又聞雨雪連綿廚房塌頂,深為九叔九嬸擔憂煩愁。不想年底回家,見羊群添丁,屋頂已補。更喜九叔面顏紅潤,神清氣爽,大大出人意料。暗自思忖,莫非苦難亦可讓人鷂子翻身?也許正應了那句老話: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反過來,不就是“你強它就弱”嗎?九叔九嬸逃出了痛失愛女的陰影,應算作最大的變化吧。

當然九叔九嬸的情緒轉換,也賴了國家農村醫療保險等諸多惠民政策,九叔養病半年,花錢不多,還領取低保補助若干,可不做夢也笑醒了?也許更與兒子爭氣有關。大兒子初學獸醫,嶄露頭角,漸成老手。小兒子專伺汽修,手藝日長,收入漸豐。買城市越野一輛,娶新婦一名,更喜寶寶降臨,車載而歸,可謂幾喜臨門,為九叔九嬸爭足了面子,長足了心氣。去九叔家,見九叔孫子繞膝,兒孝媳賢,一家人合樂融融,頓覺天寬地廣、心下敞亮。

只是,誰都不敢當著九叔九嬸的面說到大學和大學生。聽婆婆說,每到寒暑假,九叔九嬸會自覺不自覺走向大路,去迎接那載了學生的大客車。當然,九叔九嬸並沒有接到想要接回來的人。倆人在風中站得久了,染了風寒,回來總要睡床幾天,才慢慢好起來。

四奶奶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四奶奶年屆八十,卻黑髮童顏,大有常生不老之勢。四奶奶年輕時為人接生,耳順之年痛失老伴,古稀之年闖蕩新疆。可算鄉里“知名人士”。四奶共生三女四男,大孫子和小兒子年齡相仿。四奶奶做婆婆猶如妯娌,婆媳之間便“嬉笑怒罵”沒了忌諱,四奶奶也不生氣,由著媳婦性子,即使罵了也不還口,媳婦兒子卻孝順有加,病呀災呀照顧周全。

四奶奶個性自由,喜野外作業,怯內勤服務。寧願抱了放羊棍滿山滿川跑,也不願在家洗衣做飯灑掃庭除。亦有一說,說四奶奶早年間常做接生婆,那雙手血裡浸著水裡泡著,即便做飯也遭人嫌棄。又有一說,四奶奶剛從豬食槽裡用食指試了溫度,護裙上擦擦便擀起面來。也許是玩笑,也許只是糟踐四奶奶取樂子,四奶奶不辯也不惱,樂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四奶奶生性隨和,吃飯穿衣毫不挑揀。不知怎的,四奶奶捉的小豬也個個能吃能睡,見天兒長個兒。有人戲說像足了四奶奶,四奶奶不惱不氣,呵呵笑著,眼睛立馬成了倆小籠包子。

四奶奶在七十六歲上突發奇想,要上新疆看小兒子。要說四奶奶身強體壯,坐火車上新疆,應該沒啥問題,兒子媳婦卻還是不放心她一人獨去,便趕在摘棉花的季節陪著四奶奶去了趟新疆,順便搞了回副業回來。

四奶奶在新疆一待一年。好多老人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四奶奶偏常常感嘆:做城市裡的狗都比做鄉里人強。看人家穿的啥吃的啥,享受的啥。人家到底吃的啥穿的啥?有人問。四奶奶就笑了,面麼、米麼、布麼。那還不一樣?人家那面和米,和我們的面和米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呢?可不都一樣!四奶奶繞著繞著就自己繞回來了,連自己都惹笑了。

四奶奶回來不住兒子媳婦的大磚瓦房,偏住老宅子的土坯房。過年過節親戚來往,四奶奶專往兒子的紅磚大瓦房裡領,聽著親戚鄰居“媳賢子孝”的誇讚,四奶奶樂得滿臉開花。

俗話說心寬體胖,四奶奶見人愛人,見物愛物,給甚吃甚,想幹嘛就幹嘛,養得一身好肉,也賺得一生輕鬆。四奶奶仨兒子在跟前勞動,一個兒子在外上班。皆隨四奶奶之性,隨和從容。兒媳卻個個利索能幹,裡裡外外皆一把好手。大年初一,門外舞曲陣陣,出門去看,原來是村裡娃娃婦人跳著健美舞蹈,駐足觀看,一曲未了,舞者見來了“生人”相繼停步,不乏面露羞怯之色者,而其中一胖一瘦,一高一矮者,卻舞步嫻熟,姿態舒展,毫無拘束之感,向堂弟媳婦打問,才知那兩位者一為十一媽,一為十四媽。細說分明,原來都是四奶奶之兒媳。雖為“婆婆”輩分,年齡卻比我這個大房門裡的二媳婦小十幾歲,雖腰粗臀肥,卻舞態活潑,舞蹈伶俐,大有四奶奶之門風。

孃舅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逢年過節,拜親訪友,似成定禮。中國禮儀,以母為大,孃舅因之成為重中之重。鄉里人俗稱“勁大”,娶媳嫁女,孃舅家是必請的,並且在結婚禮儀上,必有孃舅親執錦緞為新人添彩,俗稱“掛紅”。有孃舅掛紅,說明承認並祝福了這門婚事,禮數才算齊全,新人這便有了安全感。過年拜孃舅,亦成定數,是年節裡最重要的禮儀。

過年貪玩,常晚睡晚起。這日,剛剛起床,兄弟妯娌,七嘴八舌,故意調侃婆婆:今年可否免了拜訪孃舅之禮?

未等婆婆開口,即聽電話鈴鈴,來者聲音粗亮:舅舅給你拜年了!

小叔子驚慌之餘,反應遲鈍,唯唯諾諾,滿口應答。回頭一想,大荒其謬,哪有舅舅給外甥拜年之理!眾兄弟恍然,是舅舅“委婉邀請”外甥們拜年呢!

那打電話者,不是別人,三舅是也!

孃舅六人,三舅為中,向為統帥。三舅發話,相當於舅家“黨中央”發話。於是吾輩弟兄妯娌子侄一幫十餘人,彩車兩輛,禮品七八,浩浩蕩蕩,前往孃舅家,行拜年之禮。

三舅雖為中央,外甥卻不能錯了禮數,得按順序,大舅二舅三舅……一一拜訪。於是越三舅之門而往,三舅已在庭院,呵呵打聲招呼,揮手放我們去了。

大舅家門前有果園三四畝,繞園而行道路窄狹,只好棄車手提行李,逶逶迤迤、拖拖踏踏一行數人來到大舅門前,魚貫而入。

大舅家庭院寬敞,淨不見塵。看家只犬,吠聲如雷,兇猛盡職。幸有表弟呵斥,才敢邁步。表弟行三,大腹便便,舉止謙謙,大有君子之風、雅儒之氣。早聞表弟學書有成,才知新進中國畫院,遂恭祝道賀,賓主大歡。

大舅有北房三間,瓷片貼面,吊頂鋪地,可謂“豪華”。進門見中堂字畫,規整錯落,排列講究,桌椅床鋪,乾淨整潔,卻不知何因,此屋專作待客,大舅常住西屋。西屋為廂,原是子侄兒媳下人之室,哪有一家之主入主西屋之理?

大舅解釋,西屋土牆,保溫嚴密,北屋磚砌,空隙縫間,常有冷風,不甚保暖。言外之意,大家明瞭,節儉之故也。

心下思忖,大舅做小學教師三十餘載,子女皆有所成,經濟不算困難,可見節儉不為錢財,卻為習慣。

大舅少言,見面寒暄,三言兩語,便含笑無語。只有我家兄弟說東道西,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少頃便辭,眾表弟挽留茶飯,心知禮數已到,堅辭而別。

順勢而上,便到二舅家。

二舅、大舅、三舅,三家東西同向,只是南北位移百米左右。三舅二舅門前大場,目測正好為大舅家果園之畝數,可見大舅精於利用,而二舅三舅疏於管理。

二舅大字不識,卻出口成章。五舅給兒子訂婚,請二舅陪同,二舅卻自作主張,搶了風頭:

你家女子有眼光,找個女婿叫陳康。

孃家婆家都能幹,夫妻雙雙奔小康。

二舅自說自話,拿一根紅頭繩栓了媳婦兒。五舅五舅母只好做了陪襯。

二舅言語方便,皆來自戲詞唱本。

二舅自小喜歡戲劇,常扮丑角女旦。說學逗唱,丟醜賣乖,隨口就來。

正說話間,外面有人找二舅,二舅說,大隊的戲曲班子初三就開演了,要二舅去開會。才知道,二舅是戲曲班子的“主要領導人”呢,二舅披衣而起,回頭笑言:沒有我的包裝,他這戲就沒法唱啊。

才知,二舅是戲曲班子唯一化妝師。

“你二舅心情不好,已經很久不演丑角了。”二舅母說。我們知道二舅唯一的兒子在幾年前出車禍不在了,自此數年,二舅沒有登臺表演過了。今年,二舅說,若你們留下來看戲,二舅就給你唱一次丑角兒。

我們沒有留下來,我們不想在二舅業已結疤的傷口上再劃一刀。

二舅走了,五舅陪我們到了三舅家,又到了六舅家,然後落腳到姨娘家。

姨娘約了三舅母、二舅母一起下廚,為我們打點飯菜,三舅、五舅、姨夫則陪外甥們猜拳行令。吃好,喝好,主客皆大歡喜,一行數人乘暮色返回。

婆婆笑意盈盈,迎在門口,一家人進屋上炕,七嘴八舌,彙報“浪孃舅”的經歷。婆婆一一聽來,彷彿自己轉了一趟孃家,心滿意足。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過年,回老家看鄉下親戚的那些事

作者簡介:鄒慧萍,女,寧夏作協會員。現供職於寧夏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副教授。寫作發表散文隨筆多篇。有散文作品入選《生命的重音》《原州歷代詩文選》《西海固文學叢書》《靜寧文學叢書》等書,著有散文集《行走的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