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一、“誇誇群”是個啥?

最近,“誇誇群”突然變火,清華和北大學子還專門為“誇誇群”和“噴噴群”打了場辯論。

這事甚至還引起了外媒的關注。英國《泰晤士報》網站就報道稱,在中國各地大學校園裡,“誇誇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微信裡,將社交媒體轉變為支持者們口中更加愉悅和友善的所在。

所謂的誇誇群,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夸人而建的微信群,它起源於豆瓣上的一個小組,大家都在這裡發帖求鼓勵求表揚。

誇誇群的口號是:“沒有諷刺,沒有槓精,這裡只有誇誇誇!”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有人覺得前途迷茫,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群裡人回覆:大家都一樣,人生不能放棄希望!

有人說今天起晚了遲到了,群裡人回覆:說明你睡眠好,身體健康。

有人不知道說啥,打聲招呼:“你好。”也有一群人回覆:懂禮貌,會交際!

總之不管你說什麼幹什麼,群友總能“想別人之不敢想,誇別人之不敢誇”,找到獵奇的角度進行讚美,誇得你天花亂墜。

高校的“清華誇誇群”、“復旦誇誇群”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一群有商業頭腦的小夥伴還實現了“創意變現”,淘寶閒魚跟風開店,有的甚至月入10萬。

二、“誇誇群”為什麼突然這麼火?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

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被尊重,而誇誇群正好契合了年輕人的社交和尊重需求。

一方面,互聯網提供了人們用一種低成本的方式將人與人串聯起來;另一方面,群內的誇讚和表揚也讓人們得到了鼓勵和慰藉。

現代人面對的壓力太多太大,生活很喪,而其實內心敏感又脆弱,非常在意別人的誇獎或者批評,“誇誇群”的火爆,反映了當代人被時代裹挾下的焦慮和自嘲。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得正向的激勵太匱乏了,所以“求贊”的需求才會旺盛起來。

網友們通過互吹互誇互相抱團取暖,無論是真心還是虛情假意,至少在群裡,沒有槓精,沒有噴子給自己添堵,滿眼所見只是人性的美好。

他們在眼花繚亂的溢美之詞中,獲取了片刻的快樂,暫時將生活中的焦慮、苦悶放下。

就像網友說的那樣,“能把我從困苦生活中解救出來的,真的只有我的沙雕網友了。”

“誇誇群”看起來充滿了自我欺騙、逃避現實的意味,但其實也是一種緩解壓力的自我消解方式,這又何嘗不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溫和的妥協呢?

三、“誇誇群”真的能給人帶來力量嗎?

對於“誇誇群”的突然變火,人們感到不解的是:看起來如此無厘頭的事情,現在怎麼會如此流行?是因為現代人都太孤獨,生活得太壓抑,缺乏關注和鼓勵嗎?一味的誇讚真的能給人帶來正能量嗎?

其實,“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我想先引入一個心理學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他們指出,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皮格瑪利翁效應”給我們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即使這個讚美和信任是來自虛無的網絡,來自不認識的網友,一樣能給人希望。

有個女孩在網上發出一條告別微博,說說自己器官捐獻簽過了,和大家道個別,努力過了,撐不下去了。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網友看到後紛紛留言鼓勵女孩不要放棄,誇她是個熱愛生活的好女孩,並且向女孩發出各種暖心邀請,希望可以幫她共渡難關,最終女孩被派出所找到了,一切平安。

“誇誇群”:“吹捧”的意義,遠超出你的想象


可能我們從不覺得自己的一句話、一條留言有多麼溫暖,多麼重要,但對於有些人來說,這或許是他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

幾米說,有時候你以為天要塌下來了,其實是自己站歪了。我們都要儘量靠近光亮,讓心情溫暖。

“誇誇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溫暖的存在,它能讓人在充滿戾氣的世界裡,遇到美好。

當然,過度依賴“誇誇群”給自己力量,也反映了人性的弱點:寧聽假的誇獎,也不願聽真實的批評。

人貴在自知,瞭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能寄希望於外界來解決自己內心的衝突,不迷失在虛無的誇讚中,但能在鼓勵裡獲得動力,才是誇讚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