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時候如果美國不向日本扔原子彈,日本會投降嗎?

第一軍情


日本二戰戰敗已成定局,不會因為美國一國是否擁有一種殺傷力很大的武器而改變最終結果。

日本二戰必輸的結局,在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之前就已經有了預兆。

日本在二戰中奉行“以戰養戰”策略。考慮到作為島國物資有限,日本的軍備大量從被攻陷地掠奪。在日本開始走向失勢之前,其戰線囊括亞洲南部、東南部、東部,還看向了太平洋。雖然日本因為戰線過長而逐漸疲軟,但正是這樣佔領了廣大地區,日本才獲得了物資供給軍隊。

而在美國向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之前,日本在海外的佔領地基本被反法聯盟的盟軍一個又一個的奪回。也就是說,二戰末期的日本面臨著嚴重的物資匱乏問題。

可能有人會質疑,日軍憑藉二戰末期的喪心病狂的戰鬥熱情,很可能再度得勢。

確實,僅僅是從硫磺島戰役來看,盟軍為了拿下這座面積約20平方千米的火山島,就付出了6821位戰士的鮮活生命。而日軍為了戰爭,除1083人被俘虜以外,其餘22703人全部陣亡。

日軍這種已經喪心病狂的戰爭模式,確實像是迴光返照的那束光。但是一場戰爭可能僅靠破釜沉舟的決心可以獲勝,但日本要以這樣的方式對抗盟軍,顯然是不現實的。

一方面是物資匱乏,另一方面是日本在二戰末期的戰局。主戰場中國戰場,中國反攻成果日益擴大。北方是撲來的蘇聯軍隊,儘管日軍想拉攏蘇聯爭取時間,但蘇聯並不配合。而太平洋一岸,美國士兵蓄勢待發。也就是說,日本此時已經基本處於包圍之中。

日本二戰要贏,就是要實現他的大陸政策,也就是稱霸亞洲。那日本就需要衝出包圍圈,再次佔領廣大地區。可是窮途末路的日本此時已經自身難保,國內反戰勢力阻撓軍部,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停戰情緒高漲。

當年參加原子彈投擲的美國退役空軍少將查爾斯.斯文尼曾表示,美國確實可以不在日本戰場使用原子彈而勝利,但是美國和盟友將為此再付出不可計量的傷亡。畢竟硫磺島戰役就是前車之鑑。

就像我們成事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戰爭的最終勝利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日本必敗是定局,原子彈只是美國投下的催化劑。


鄧海春


沒有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只不過沒有那麼快,會推遲一兩年。

可以說,僅僅依靠柯蒂斯·李梅的“火攻”,日本也完全撐不住幾個月,美軍依然可以登上日本本土。但就在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卻以兩顆原子彈作為了太平洋戰爭的收場。7月16日美國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這本是美軍的絕密武器,杜魯門如此匆忙的將原子彈投入實戰,難道還在擔心日本會反撲嗎?

其實不然,此時的日本雖然一直在叫囂著“一億玉碎”,但終究是最後的掙扎。不過,在馬歇爾看來,美軍要是強行登陸日本作戰,起碼還要付出100士兵的生命,這顯然不是一筆劃算的交易。此外,在雅塔爾會議上蘇聯拒絕了美國提出的一系列豐厚的條件,遲遲不願出兵日本。斯大林也希望依靠日軍來儘可能的消耗美軍。

不過,斯大林沒有料到美國會這麼快擁有原子彈,而美國方面雖然成功研製了原子彈,但對於它的實際威力還一無所知,用在日本人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如此,原子彈的使用必然也會讓美國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得以穩固,警告蘇聯等國家切勿與美國為敵。

很顯然,杜魯門的最終目的達到了。在第二顆原子彈還未投放時,斯大林就按耐不住,集結百萬大軍突襲日本關東軍,迅速將關東軍所遺留的物資裝備運回國內,美軍雖然最終拒絕了蘇聯登陸日本的請求,但不甘心的蘇軍依然搶佔了庫頁島一帶。至此,整個二戰就此落下帷幕。


用戶478712240430


這個問題,當然是不會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日本人民終於聽到了天皇本人的玉音。

在這篇終戰詔書中,同盟國要求的無條件投降成了號召日本人民由戰爭轉入和平建設的終戰;日本投降,改為日軍投降。

而且在這部所謂的終戰詔書中,裕仁天皇將責任全部推給了日本政府,將自己打扮成無辜的受害者,從而將自己發動戰爭的罪行推脫得一乾二淨。

從這部所謂的終戰詔書中,我們看不到日本政府的一絲真誠,相反他們為推脫戰爭,保留所謂的日本實力竭盡全力,絞盡腦汁。

這種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最終被所謂的欺軟怕硬所取代,恰好說明了:如果沒有比日本更兇殘的暴力,日本是絕對不會甘心投降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比日軍更殘暴的暴力到底來自何方?到底是“蘇武”還是“屈原”還是“共工”?

關於這三股勢力,靜夜史認為其中有一股可以排除。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雖然我國軍民牽制了日軍高達60%的陸軍兵力,使其難以支援其他戰場,奪取更多土地。

但是我們應該承認的是,雖然日本陸軍大部被拖在我國戰場,但是日本仍然有精力來奪取更多地區。例如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一度奪取了整個西太平洋地區。

由於我軍和日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雖然在游擊戰等一系列小戰役中,對日軍形成了積少成多的消耗和傷亡。但是這種傷亡無法對日軍形成空前猛烈的打擊,特別是對日軍以心理上的巨大威懾。

而國軍方面自相持階段之後,大部分國軍兵力就退守大後方。在“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特殊環境下,國民政府仍然於1944年日本法西斯行將滅亡前夕,創造了豫湘桂大潰敗的戰爭奇蹟,讓同盟國大失所望。甚至在接受日本投降時,也被日本降兵嚇得戰戰兢兢。

依靠這樣的軍隊,想要對日本形成巨大打擊,簡直是天方夜譚。而我軍因為武器裝備的巨大差異,更是無法對日軍形成毀滅性打擊。

所以能夠摧毀日本抵抗意志的只有兩股勢力,這就是蘇聯和美國。

1945年8月6日,美國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實戰原子彈投在了日本廣島,將這一城市瞬間夷為平地。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上空爆炸,再次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而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150多萬人從三個方向對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進行了毀滅性打擊,殲敵8萬餘人,徹底摧毀了這支所謂的皇軍之花。

應該說美蘇雙方對於日本的打擊都非常猛烈,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由於美蘇兩方對日本的毀滅性打擊,才使日本斷絕了一切僥倖的想法,瓦解了其抵抗意志。

但是美蘇雙方的打擊,到底誰更有決定意義?靜夜史認為原子彈的作用更大一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就不會有日本的最終投降。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原子彈至少發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懾

廣島原子彈爆炸時,整個市區瞬間被夷為平地,7.8萬人當場喪生,後續因為核輻射而陸續死亡的人超過10萬。

不過由於日本高層隱瞞了原子彈爆炸真相,使得民眾仍然被矇在鼓裡,時刻準備為天皇而戰,進行所謂的一億玉碎。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落下。美國用實際行動告訴日本:美國已經掌握了瞬間毀滅日本的超級武器。美軍無需大規模登陸日本,即可將日本徹底化為灰燼,這對於日本的威懾無疑是巨大的。

為了打消日本認為美國只有兩顆原子彈的疑慮,美國高調宣稱,如果日本再不投降,等待日本的將是更多的原子彈,這使得日本高層尤其是裕仁天皇不再猶豫,而是選擇直接投降。

2、給蘇聯造成了巨大陰影

原子彈雖然丟在了日本,但是深受震撼的卻是美國的盟友蘇聯。因為國民政府爛泥扶不上牆,因此急需解決日本的羅斯福選擇和斯大林合作。

而為了促使斯大林在德國投降後儘快出兵日本,羅斯福作出了一系列讓步,代價就是我國的主權權益。

此時的美軍在太平洋上雖然是連戰連捷,但是越接近日本本土,遭受到的抵抗越激烈,在1945年4月份開始的沖繩戰役中,美國更是付出了超過10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

這一點斯大林看在眼裡,樂在心裡。雖說美蘇約定蘇聯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對日出兵,但是斯大林有足夠的理由將日期向後延遲。以使得美軍和日軍的傷亡更加慘重,屆時蘇聯將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後獲得東亞地區更大的主動權。

但是這顆原子彈改變了這一切,廣島上空的蘑菇雲,使斯大林意識到,如果此時再不出兵,美國將獨立解決日本,屆時蘇聯在遠東地區將陷入處處被動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大林選擇放棄和日本的中立關係,於8月8日出兵東北。

應該說蘇軍出兵東北對日本帝國主義而言,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但是如果沒有美國這顆原子彈,日本和蘇聯的默契將會保持更長時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5年8月上旬,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市各投擲了一枚原子彈,使得建築設施眨眼間變成齏粉,眾多市民頃刻間粉身碎骨,更有那騰空而起的核蘑菇雲將核輻射源源不斷地帶向四面八方,導致更多無辜人員、農田受到汙染,損害難以估量。鑑於此,日本迫不得已立即宣佈無條件投降。那麼,要是美國沒有做出這樣的舉動,日本會舉手投降嗎?

答案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時間會稍微推遲而已。這可從以下幾點看出端倪:

首先,中國力量銳不可當。中國軍民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兩個階段後,開始進入戰略反攻,國共兩黨精誠合作,對日本軍國主義在華勢力進行了無情打擊,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給予了日本法西斯以重創,使其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其次,亞洲各國力量不容忽視。日軍的狂妄、囂張、濫殺無辜行為激起亞洲各國人民的強烈義憤,他們不畏強暴,決心與日軍決一死戰的精神可歌可泣,而日本由於戰線拉得太長,造成補給困難,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不得不落荒而逃。

最後,國際形勢迫使日本畏罪敗逃。當時,歐洲戰場已進入尾聲,日本作為軸心國之一心驚膽寒,內心充滿恐慌,而強大的蘇聯紅軍即將揮師南下,與廣大中國軍民匯成一股鋼鐵洪流撲向日本法西斯,這樣日本彈丸之國面對蘇中及廣大亞洲國家的反攻,只有投降,別無選擇。

由此可見,即便美國不扔原子彈,日本也必然投降,這是大勢所趨,是歷史之必然,毫無迴旋餘地,侵略者絕不會有好下場。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很多人都認為二戰時候日本之所以投降,是美國的原子彈起了大作用,而往往忽略了當時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的關鍵性打擊。個人認為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出兵,而並非美國的原子彈攻擊。

要知道當時,日本在東北的投入很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本土,而這些投入在戰鬥後被接收了,這也是戰後的東北能夠迅速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業基地的原因。當然也不能說日本好心,因為這些投資是日本為侵略而準備的邪惡投資,中國沒收這筆投資正當其時。在日本決定“一億總玉碎”後,今天東北通化一帶成為了日軍最後的反攻大本營,日本天皇和高層計劃在日本本土遭遇攻擊之後秘密潛入通化掩體中,繼續領導戰爭。但這一計劃卻被蘇聯紅軍強行打破了,他們一舉摧毀了日軍喪心病狂的繼續抵抗的基礎。

而當時日本從1945年8月6日到8月8日這三天內,日本高層對於廣島原子彈爆炸,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反映。直到8月9日蘇聯突然出兵中國東北,日本建立的“滿蒙”政權眼看不保,這才屎急忙慌的召開最高戰爭會議討論具體的投降事宜。而這次會議是在日本長崎遭受原子彈攻擊之前,談論的主題並非廣島原子彈轟炸,而是蘇聯參戰。直到這次會議的中午,與會者才得知第二顆原子彈轟炸了長崎。可見東北危急與遭遇核武器攻擊在日本高層心中的天壤之別。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原子彈造成的傷害遠遠沒有東京大轟炸時候的燃燒彈大。1945年3月9日和10日,日本東京燃燒彈大轟炸造成了大約10萬人死亡,10萬人重傷,四分之一的東京成為廢墟。而廣島原子彈直接造成了7萬人死亡摧毀了東京十分之一的土地。東京遭到如此慘烈大轟炸,日本人仍然叫囂著“決戰本土”“七生報國”等狠話。

而日本控制的滿蒙在1945年2月和7月之間,蘇聯紅軍造成的傷害不亞於原子彈和東京大轟炸,關東軍被擊斃了8.3萬人,俘虜了59.4萬人。在得知作為第二大本營的東北告急後,日本所謂的“滿蒙生命線” 戰略計劃徹底破產,這才逼得日本內閣跟他們的天皇達成一致意見,壓倒軍方主戰派, 才逼不得已做出投降的決定。應該說蘇聯出兵東北是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美國的原子彈轟炸只是起到了催化劑作用。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兩顆原子彈實際是救了日本。

1945初,日本的絕對國防圈被擊破,對馬海峽被美國潛艇封鎖,日本四島已基本斷絕資源輸入渠道。伴隨美軍轟炸,日軍工生產水平下降50%,所謂本土防衛總軍擁有350萬士兵,實際缺乏200萬支步槍機槍。1945年7月總戰略物資儲備,主要是槍彈、油料、藥品只30萬噸,不足一次反登陸戰役使用。同時,日本所謂2500萬民軍基本持有竹槍。

1、日本女中學生組成的姬百合戰隊:


2、男中學生的木刀隊:

3、家庭婦女的軍事訓練

4、童子軍戰隊:

5、日本的抗戰(反登陸如何襲擊美軍)宣傳畫

6、日本設計的帶有吸盤的國民反坦克武器:

7、老年婦女學習如何使用機槍

因轟炸及運輸斷絕,缺乏農藥化肥,大量人口被徵集,日本當年的農業生產下降到六成(1945年日本糧食自給率只有七成),整體糧食自給率只有40%。也就是說,只要美軍繼續再圍困三個月,到1945年11月日本就將餓死700萬人,其餘人也將連槍栓都拉不動。

此外,蘇聯已準備施滅絕計劃,即使用重轟炸機群轟炸富士山,以引爆火山。

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沒有引發軍部重視反而封鎖現場,他們認為美國沒幾顆。8月9日第二顆就難以掩飾了,緊急評估結果認為,美國最少還有100顆甚至200顆。所以決定投降。

雖然軍部最初猜對了。但猜錯了才保護了大多數人口。否則近3000萬缺欠彈藥武器的日本軍隊及民軍將遭到團滅。而且蘇軍最少會佔領北海道甚至本州北部地區,那就將出現南北日本。後果嘛,會令日本人慾仙欲死的。


四川達州


二戰時期,日本莫名其妙的發動了偷襲珍珠港戰役。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香港辦事處,己經截獲準確情報,日本海軍正在向珍珠港方向集結,並將發動偷襲珍珠港之戰。

當時周恩來將情報迅速的轉交給斯大林,斯大林立即將情報告知美國總統,這麼重要的情報美國總統不信是不可能的。但是美國沒有設防,只是將重要的航母戰鬥群派出執行任務,海軍將士照常放假,留在海軍基地的戰航遭殃損失非常慘重。

當時美國內全民反戰,同盟國與協約國激戰正酣。美國的武器裝備製造商和軍需品製造商,每天日夜不停的製造生產武器裝備,交戰雙方的黃金源源不斷的流向美國,這個國際軍火市場。

經過日本的這次偷襲轟炸,美國的民眾一致要求美國政府,向協約國宣戰。據後來分析,美國己經獲取德國研究原子彈的情報,如果不參戰德國將統治世界。這時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政府搜供了絕佳機會,只能利用苦肉計,換喚醒美國人民。

二戰末期,美國攻打日本佔領的每座島嶼非常吃力,往往要付出比日本兵恓性多的代價收復該島,當時的日本全民皆兵,以效忠天皇而死為榮,攻擊佔領日本的代價將無法預測,如果美國不使用原子彈,日本天皇和日本軍部不會投降,會拖延戰爭進程,兩棵原子彈敲響了日本法西斯滅亡的喪鐘。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實際上,美國的胖子和小男孩,對日本的投降起到的是催化劑的作用。即使這兩顆原子彈沒有砸下去,日本投降也是早晚的事。


我們必須清楚一點:日本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繼續堅持抵抗,最終哪些人的利益會受到侵害。很多人給出的答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日本的平民百姓。答案不錯,但日本的平民百姓在這場戰爭中,幾乎都是被軍國主義洗腦參加的,換言之,日本平民百姓在日本軍部眼中不過是工具,即使損失再大,也對上層的決策沒有大的影響。

第二,那就是日本的裕仁天皇和他的日本軍部。要知道,做雖然這票人一直想著建立全世界的霸權,但是當自己的命都快要保不住的時候,他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保住自己的命。因此,如果日本堅持抵抗到底,那麼天皇本人會遭受到巨大的利益損失。

當時的日本,的確到了國力不足以支持抵抗的地步。當年的四月份,日本的同盟國德國已經宣佈投降,歐洲的法西斯徹底失敗,因此,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反法西斯力量只剩下一個共同的目標——日本。而日本自身也在連年的戰爭中損失慘重,且不說資源已經極度匱乏,其陸軍主力被中國死死困住,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幾乎被美軍全殲,最後不得已採取自殺式襲擊。而蘇聯紅軍,也已經將關東軍全部擊敗。可以說,日本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美軍之所以投下原子彈,主要是想減少登陸作戰的損失,對日本形成威懾。可想而知,日本當時已經毫無勝算,拼死抵抗,天皇遭殃,因此日本早晚投降。只是,原子彈讓這個結果來得早了一些。


庭州行者


我認為,如果美國沒有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他們也堅持不了多久。日本也會很快就投降的。

首先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形勢岌岌可危,他們只能控制一些大城市,就連城市之間的交通都沒法保證。道路橋樑,鐵路動不動就被中國軍隊破壞。尤其是在毛澤東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他們利用游擊戰運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法,佔領了廣大的農村。發動全體老百姓打擊侵略者。

另一方面由於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國軍此次的裝備已經超越了日本,而且有美國顧問的訓練,特別是到了戰爭後期國共兩軍不但軍隊數量多,而且有很多部隊都是經驗豐富,作戰勇猛的精銳之師。這些部隊裝備儘量,作戰經驗豐富,很多都是老兵。再加上美國空軍的幫助,在中國戰場上日本幾乎失去了制空權。

啊,這個時候歐洲戰場上的德國已經投降,美國已經可以拿出全部的精力來對付日本。蘇聯也在跟美國談判,只要美國滿足他的條件,就會出兵東北,對日本進行全面打擊。

這個時候的日本情況又是怎樣呢?本土不斷的受到美國空軍的襲擊,海軍已經沒有一戰之力,連保衛本土都顯得力不從心。

之所以美國會在這時候投擲原子彈,主要還是試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減少幾方的人員傷亡。投擲原子彈只不過是加速了日本投降。他不是日本投降的必然要素。畢竟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





地獄歸來的勇士


可以非常肯定的回答日本會投降,美國向日本扔原子彈只是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現在很多人人不夠了解歷史,總是認為是原子彈讓日本投降的,其實並不是,當時就是沒有這顆原子彈日本遲早會投降,只是時間問題。

那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沒有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首先看看日本國內的情況,由於東亞戰場讓日本人拖的太久,太平洋戰場戰線也太長,在日本國內反戰呼聲已經越來越強,而且由於戰事越來越殘酷,日本國內經濟急劇下降,國民生活非常困難,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已經不希望自己的國家繼續戰爭。

我們再來看看外部情況,日本在東亞戰場可謂是全面潰敗,尤其是在中國戰場,他們更是已經無力迴天。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盟軍開始全面反擊,盟軍完全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日本進行大規模轟炸,日本只能是被動挨打,很多城市都被轟炸成了廢墟。

蘇聯也對日宣戰,這次宣戰的戰略意義非常大。蘇軍將日本的關東軍全殲,這也是日本選擇無條件投降的條件之一。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已經到了最後階段,也可以稱為是決勝階段,反法西斯聯盟實力非常的強,在國際上已經徹底的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

德國投降,日本人更是心灰意冷,他們也知道大勢已去只能投降。綜上所述即使沒有美國人投的原子彈,最終日本也是會投降的,而原子彈只是加速了他們投降的進程而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