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70年

達拉特,滿城華彩

時間如流,歲月有痕,

70載奮進,70載歡歌。

一代代勤勞樸實的達拉特人,

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人民富足;

從貧窮落後邁向產業興旺、人民安居。

古為“遊牧之所、騎射之地”,

如今是

國家衛生縣城

國家園林縣城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

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第28位

全國工業百強縣市

這裡是

富饒達拉特、友善達拉特、美麗達拉特,

達拉特,

換上新顏,滿城華彩!

下面,請跟我們一起

通過一張張圖片和一組組數字

重溫70年來

達拉特的成長之路、蛻變之路、騰飛之路

回望來時路

奮鬥新時代

解放初期,達拉特旗自然災害嚴重、生產條件落後,各項事業百廢待興,人民群眾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到1978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5363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1元。改革開放後,經濟步入快車道,198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億元,1996年突破10億元,2006年突破100億元。2018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6.7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106581元

每一次的數字跨躍,見證著達拉特的騰飛!


一、農牧振興,希望之城


達旗素有“海海漫漫米糧川”的美譽,但在建國初期,農牧業生產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後,普遍“靠天吃飯”,1949年,糧食產量僅有4.1萬噸,家畜總頭數33萬頭(只),農業總產值1350.33萬元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人民公社時期農民喜獲豐收,用傳統的打場方式脫粒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土地改革後發動群眾改造基本農田

楊九和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58年4月18日,伊克昭盟第一個拖拉機站在達拉特旗大樹灣成立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70年代養豬專業戶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包產到戶後農民積極性高漲,引進小型四輪車播種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79年原董家營子村蔬菜隊種植蔬菜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3年展旦召萬畝草原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2008年達旗大樹灣玉米豐收場景

楊廷華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2013年昭君鎮水稻種植

韓成元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有“身份”二維碼的蔬菜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大型噴灌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無人機噴藥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碧波千里


70年來,達旗農牧業穩步發展,綜合生產能力快速提升,現代化農牧業擘畫新藍圖。

2018年,農業總產值達390099.54萬元

,糧食產量連續13年穩定在10億斤以上,牧業年度牲畜存欄291.5萬頭(只),鮮奶、肉類產量達到18.2萬噸和4.5萬噸,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優質奶源基地。機械化能力從無到有,到2018年,擁有農牧業機械總動力74.86萬千瓦;農牧業新裝備、新技術廣泛運用,累計實施節水農業項目130萬畝。新興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共認定市級以上涉農龍頭企業50家(國家級2家、自治區級10家、市級38家),培育合作社1500多家、家庭農牧場65家,農企利益聯結比例達65%

二、產業騰飛 潛力之城


1949年,達旗僅有4戶工業企業,到 1978年增加到51戶,工業總產值由30.0萬元增加到1604萬元。建國初期,全旗工業基礎薄弱,僅有幾家小煤窯和日用陶瓷、白粉球等手工作坊。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達拉特旗制酒廠生產黑兒馬酒車間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79年達拉特旗陶瓷廠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3年達拉特旗化肥廠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4年達拉特旗石英砂廠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5年達旗酒廠生產的“響沙”牌酒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92年9月8日,達拉特發電廠舉行開工典禮

段俊生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達拉特經濟開發區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達拉特經濟開發區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達拉特電廠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


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飛速發展,1998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2006年突破

100億元,全部工業企業達160戶1995年,亞洲第一大火力發電廠--達拉特發電廠首臺機組投產,發電量從建國初期的無到1958年0.92萬千瓦時,再到1996年183664萬千瓦時,實現了質的飛躍。

2018年,工業增加值155.37億元,全部工業企業達509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23.78億元,銷售產值217.15億元,工業產品產銷率97%。現在,全旗逐漸形成了煤炭、化工、鋁冶煉、電力四大支柱產業。達拉特經濟開發區是國家首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園區、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自治區試點示範智慧園區;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總規模2吉瓦建成投入運營,成為綠色發展的一面旗幟。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0年改革開放後扶持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0年二完小門前自由市場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5年旗百貨大樓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90年,達旗大樹灣工商所工作人員深入個體戶家中粘表驗照。

楊忠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90年代達旗北國商城建成後開業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80年代原生態的響沙灣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響沙灣

張國柱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響沙灣蓮花酒店

(來自網絡)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響沙灣休閒度假

(來自網絡)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恩格貝漁歌

王明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昭君城

張國柱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釋尼召

張國柱 攝


70年來,全旗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實現了由緊缺向繁榮的重大跨越,1978年全旗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22萬元,到199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1億元

進入新世紀,服務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到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48.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實際增長2618倍,年均增長10.6%

2018年,全旗共接待遊客

27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5億元,擁有3A級以上景區7家,成為全自治區境內擁有高A級景區最多、檔次最高的旗縣,有“沙漠度假天堂、戶外運動樂園、鄉村旅遊勝地”之美譽。


三、四通八達 便捷之城


“二餅子牛車慢悠悠,十天半月才來了這西包頭”是建國初期達拉特旗交通條件的真實寫照,1952年,公路通車裡程僅129公里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79年包頭到伊克昭盟擺渡划子渡河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1年農牧民遇到雨季過罕臺川時只能靠馬車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3年10月19日包頭到伊克昭盟第一座

黃河大橋建成通車(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86年的210國道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1991年試運營中的達拉特火車站

付有利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樹林召鎮五股地村道路

賀強 攝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沿黃公路鳥瞰圖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樹林召西出口

達拉特旗的70年(上)

立交

陳京勇 攝


改革開放以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持續加大,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到1998年

,包神鐵路、210國道縱貫南北,旗級油路吉巴線橫穿東西,鄉村道路全部砂石化,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

2018年,全旗境內公路總里程341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0公里、一級公路133公里、二級公路576公里。境內鐵路總里程396.7公里,其中通車裡程193公里,建成鐵路183.7公里,在建鐵路20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