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看德國地圖,學德國曆史

看德國地圖,學德國曆史

當代德國各州

寫作本文所用的參考書籍:

1、The Holy Roman Empire: A Thousand Years of Europe's History

作者:Peter H. Wilson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2、Rise and Fall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From Charlemagne to Napoleon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

一、引言

當今德國,實力強勁,是事實上的歐洲盟主,而老牌帝國主義英法,在二戰中大傷元氣,在戰後,再也沒能恢復以前的實力,現在已經徹底淪落為二等國家。以德國為首的歐洲,是美中兩強之外的第三強大勢力,研究德國的來龍去脈,對於判斷當今世界的局勢與走勢,具有非常具體的現實意義。

本文就來講講德國的歷史。

從德國地圖來看,中部的四個州,薩克森州與圖林根州、薩克森安哈爾特州、下薩克森州,對應著歷史上的三個不同的薩克森公國,也可以說是薩克森公國的三個朝代:維廷朝,阿斯坎尼朝,維夫朝,這三朝是由神聖羅馬帝國各大家族中的三大家族形成的。

這三大家族是:維廷家族,對應薩克森州與圖林根州;阿斯坎尼家族,對應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維夫家族,對應下薩克森州。

家族政治,是人類歷史上很長時期的現象,有其合理性。

本文所寫,包括了神聖羅馬帝國十六大家族中的八大家族:巴登堡家族、盧森堡家族、維夫家族、維廷家族、威登巴赫家族,阿斯坎尼家族、霍亨施道夫家族,霍亨索倫家族。

重點寫了八大家族統治的各諸侯國:巴伐利亞,薩克森,安哈爾特,萊茵法爾茨,勃蘭登堡。

各大家族的各諸侯國,直接導致了當今德國各州的形成,並且,更進一步的是,各大家族的勢力,擴大到了全歐洲範圍。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就是全歐洲的帝國,在近代歐洲各國建立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各大家族統治了歐洲很多國家,包括英國、德國、俄國、丹麥、挪威、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葡萄牙、比利時等等。

至今,英國、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仍在神聖羅馬帝國十六大家族中的一些家族統治之下。

二、帝國早期

話說從頭,962年,幾乎與東方的宋帝國建國同時,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它繼承了古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傳統,成為全歐洲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以德意志王國為首,而歐洲其它王國,也可以加入,比如,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西班牙王國、波希米亞王國的國王或貴族,都曾力爭皇帝大位,只是,德意志王國,在競爭中佔優勢。

神聖羅馬帝國包括德意志王國,德意志王國包括四大公國,它們是:薩克森公國、巴伐利亞公國、士瓦本公國,法蘭克尼亞公國。這四大公國分別是由日爾曼人中的薩克森人、巴瓦里人、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的各部落所形成的。

插敘一段,眾所周知,476年,日爾曼蠻族推翻了西羅馬帝國,之後,日爾曼人的十餘個民族,在西羅馬帝國故地建立了十餘個國家,最後,其中法蘭克人的法蘭克王國,一統天下,統治歐洲五百餘年。

其中的843年,法蘭克王國分為東中西三個王國。962年,以東法蘭克王國亦即德意志王國為核心,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

插敘這一段,說的是西羅馬帝國結束、到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前的五百年曆史。

回到本文主題,且說,神聖羅馬帝國的首個朝代是薩克森朝,962年,帝國建國,薩克森公爵奧托一世成為首任神聖羅馬皇帝。

薩克森朝,962年到1024年,傳了四位皇帝,三代人:奧托一世、奧托二世、奧托三世,祖孫三代,第三代還有海因裡希二世,他是奧托三世的堂兄弟。

1024年,薩克森朝的末代皇帝海因裡希二世去世,無後,於是,法蘭克尼亞公國的施派爾伯國的伯爵康拉德被選為羅馬人國王(即德意志國王),亦即皇儲,後來成功加冕為皇帝。他的祖父為奧托一世的外孫,他因而得以繼位,也就是說,他是前朝末代皇帝海因裡希二世的孫輩。

法蘭克尼亞公國包括薩利安和普雷利安兩個部落,康拉德出身薩利安部落。

帝國的法蘭克尼亞朝建立,傳了四代四位皇帝,康拉德二世、海因裡希三世、海因裡希四世、海因裡希五世。1027年到1125年,延續一個世紀。法蘭克尼亞朝的末代皇帝海因裡希五世,1125年去世,無後。

帝國第三個朝代是斯普林堡朝,本朝只一位皇帝,洛泰爾二世,他生於1075年,去世於1137年,活了六十二歲,1125年,當選,繼位。時間上對比一下東方,1127年,金兵攻陷開封,北宋亡,南宋建立。

洛泰爾二世與宋徽宗是同齡人,宋徽宗比他小七歲,趙佶生於1082年,去世於1135年,活了五十四歲。

洛泰爾二世,他是神聖羅馬皇帝、德意志國王(又稱羅馬人國王)、意大利國王、阿爾勒國王、薩克森公爵、斯普林堡公爵。

他統治著,一個帝國,三個王國,兩個公國。

洛泰爾二世無子,只有一個女兒,因此本朝只有一個皇帝,並且,本朝結束後,皇位空了十八年。

在洛泰爾二世之後,霍亨施道夫家族的康拉德,被選為羅馬人國王亦即德意志國王,是為康拉德三世,霍亨施道夫朝建立,但羅馬人國王只是皇儲,離皇帝大位還差一步,康拉德三世最終未能加冕為皇帝,所以,那一段時間,帝國只有國王,沒有皇帝,國王比皇帝低一等級,皇位一直空著。後來,康拉爾三世的侄子弗里德里希繼位,成功加冕為皇帝,是為德國曆史上著名的巴巴羅沙皇帝亦即紅鬍子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

卻說洛泰爾二世無子,他的女兒格特魯德,嫁給了維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海因裡希二世,他的薩克森公國,就由女兒女婿繼承了。

三、三大家族的龍爭虎鬥——爭奪薩克森與巴伐利亞,以及萊茵法爾茨與漢諾威,還有勃蘭登堡

神聖羅馬帝國早期四大公國,薩克森公國,經歷了不同朝代,至此落到維夫家族手中;而巴伐利亞公國,也是經歷了不同朝代,在早一些的時候,由於維夫家族的維夫一世效忠於帝國法蘭克尼亞朝皇帝海因裡希四世,皇帝於是將他自己擁有的巴伐利亞公國賞賜給了維夫一世,維夫家族因而擁有了巴伐利亞公國。

總之,海因裡希二世繼承了薩克森公國和巴伐利亞公國,此時,德意志四大公國,維夫家族擁有一半,因此,海因裡希二世是德意志最強大的諸侯,最有資格被選為羅馬人國王,人稱“驕傲的海因裡希”,不過,也因此,諸侯們懼怕他的強大,所以,在皇帝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問題上,諸侯們決不推選強大的維夫家族的海因裡希二世,而是推選了當時看起來還不是很強的霍亨施道夫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為國王,亦即皇儲。

海因裡希二世不服,拒絕向新國王表示效忠,於是,1138年,帝國霍亨施道夫朝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下令,將薩克森公國改封給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將巴伐利亞公國改封給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四世。阿斯坎尼家族的祖產是安哈爾特,此時又增加了薩克森;巴本堡家族的祖產是奧地利,此時又增加了巴伐利亞。

海因裡希二世起兵抗擊,將前來接收薩克森公國的大熊阿爾布雷希特擊退,然後,他率軍繼續進軍,準備擊退入侵巴伐利亞的利奧波德四世,1139年,他去世於進軍途中。

驕傲的海因裡希的兒子,亦即日後著名的獅子海因裡希,此時只有十歲,在母后格特魯德的輔佐下,在臣民的擁戴下,繼續對入侵者進行反抗。

此後,三大家族之間,霍亨施道夫家族,維夫家族,阿斯坎尼家族,也就是說,紅鬍子,獅子,熊,展開了精彩的龍爭虎鬥。

1142年,在和維夫家族經過一番搏殺之後,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始終無法穩定在薩克森的統治,他只得認輸,在法蘭克福的帝國大會上,他被迫宣佈放棄薩克森公國,國王康拉德三世只得將薩克森公國歸還維夫家族,改封給獅子海因裡希。

此後,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把擴張矛頭指向了帝國東部邊境以外的斯拉夫人聞德人,他決心向東方開疆拓土,並傳播基督教。1147年,阿爾布雷希特出征聞德人,他恩威並施,成為聞德人的勃蘭登堡王公普里比斯拉夫的繼承人,普里比斯拉夫於1150年去世,阿爾布雷希特遂繼承了勃蘭登堡,在那裡建立了勃蘭登堡邊區侯國,此為日後著名的德意志勃蘭登堡的起始。阿爾布雷希特成為首任勃蘭登堡邊區伯爵,勃蘭登堡與安哈爾特,成為阿斯坎尼家族的兩大領地,阿斯坎尼家族統治勃蘭登堡直至1320年。

聞德人被日爾曼人同化,而未被同化的剩下的聞德人,即現在的德國的斯拉夫少數民族索布人。

1152年,國王康拉德三世去世,他的侄子紅鬍子弗里德里希當選羅馬人國王亦即皇儲,是為弗里德里希一世,帝國的霍亨施道夫朝繼續。1155年,弗里德里希一世成功加冕為皇帝,他與獅子海因裡希是好友,於是,他以皇帝的權勢,為好友出手,1156年,下令巴本堡家族將巴伐利亞公國歸還給了維夫家族,獅子海因裡希因此擁有了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兩大公國,於是,德意志四大公國,獅子海因裡希擁有一半,維夫家族又一次成為帝國最強大的諸侯。

獅子海因裡希,在薩克森公國,他是海因裡希三世,在巴伐利亞公國,他是海因裡希十二世。

以前,巴本堡家族擁有巴伐利亞公國與奧地利邊區伯國,現在,失去了巴伐利亞,只剩下奧地利,為了補償巴本堡家族,皇帝下令,奧地利升級為公國。

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當然也不會虧待自己的親屬,他於1156年將萊茵王權伯國封給了他自己的弟弟康拉德。

萊茵王權伯國,德語稱為萊茵法爾茨,不少中文書籍寫為“普法爾茨”,但是,實際上,在德語中,這裡的“普”並不發音,應該為法爾茨。康拉德統治萊茵法爾茨約四十年,直到1195年他去世。

獅子海因裡希,在成為強大諸侯以後,與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樣,也要向東征服斯拉夫人的土地,擴大疆域,傳播基督教。獅子海因裡希率領其強大的軍隊,越過易北河,佔領了許多斯拉夫部落的地區,為德意志開疆拓土。

海因裡希領地擴大,1159年,獅子海因裡希修建了呂訥堡和不倫瑞克等城市,後來發展為兩個伯國,他還在北邊的波羅地海沿岸修建了著名港口呂貝克,在南邊的巴伐利亞修建了最大城市慕尼黑。

此時,獅子海因裡希成為德意志最強大的諸侯,其領地從波羅地海一直延伸到阿爾倍斯山,非常廣闊,這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恐懼與嫉恨。1166年,安哈爾特伯爵兼勃蘭登堡邊區伯爵、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爾布雷希特,集結了一些諸侯,組成同盟,起兵反對獅子海因裡希。經過兩年激戰,獅子海因裡希擊敗了反對他的諸侯。1170年,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去世,將其領地分封給他的六個兒子。

獅子海因裡擊退了反對他的諸侯,心情很好,他事業成功,生活也很快樂,他與首個妻子離婚,娶了第二個妻子,即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先後兩個妻子,加上一個情婦,共為他生了十一個子女。

首任妻子克來門蒂婭,也非等閒之輩,她出身策林格家族,即後來巴登家族的前身,也是十六大家族之一,德意志名門,她先後有兩位丈夫,她為首位丈夫獅子海因裡希生了三個子女,在離婚兩年後,她又嫁給了薩伏依伯爵赫伯特三世,又為他生了兩個子女。赫伯特三世出身薩伏依家族,先後有三個妻子。

1176年,志得意滿的海因裡希,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了,竟然不甩皇帝的徵召,拒絕參加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對帝國意大利領土的討伐,導致皇帝被反叛的倫巴第同盟打敗,於是,獅子海因裡希受到帝國議會的傳訊,但是他三次都拒絕出席。

獅子海因裡希自恃強大,與皇帝鬧翻,這還了得?後果當然是很嚴重的。1180年,紅鬍子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出兵,擊敗獅子海因裡希,沒收其兩大領地薩克森公國和巴伐利亞公國,皇帝將薩克森公國改封給阿斯坎尼家族、大熊阿爾布雷希特的兒子伯恩哈德三世,將巴伐利亞公國改封封給威登巴赫家族的奧托一世。

威登巴赫家族從此登上歷史舞臺,此後,威登巴赫家族統治巴伐利亞七百年,一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

獅子海因裡希只剩下不倫瑞克和呂訥堡兩個伯國,這還沒完,1182年,他被帝國會議驅逐出德意志。他被迫投奔投奔他的岳父、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在諾曼底公國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又去了英格蘭。

1189年,紅鬍子弗里德里希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在亞洲溺水身亡,獅子海因裡希覺得機會來了,於是又回到了薩克森公國,進行遊擊戰,反對新皇帝海因裡希六世。

獅子海因裡希打不過皇帝海因裡希的軍隊,於是,他寄希望於外援,他的內弟、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但是,皇帝海因裡希六世關押了獅心王理查,獅子海因裡希因此失去強援,只得承認現實,他回到了不倫瑞克與呂訥堡,過起了與世無爭的和平生活,積極贊助藝術和建築。

1195年,獅子海因裡希去世,年66歲,他的長子奧托,繼承了不倫瑞克伯國,次子威亨,繼承了呂訥堡伯國。奧托與威亨的母親是英國的瑪蒂爾達,他們都是獅心王理查的外甥。

在這一年,皇帝海因裡希六世的叔叔、也就是紅鬍子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弟弟、萊茵王權伯爵康拉德也去世了,因為他的去世,維夫家族得到了意外的補償。

康拉德的兩個兒子都先於他去世,他只剩下一個女兒,他去世後,萊茵法爾茨由他的女兒女婿繼承,他的女婿是獅子海因裡希的一個兒子,海因裡希五世。因為海因裡希五世的繼承,維夫家族又得到了一大領地,萊茵法爾茨。

海因裡希五世去世後,他兒子繼位,是為海因裡希六世。

這裡插敘一段萊茵法爾茨的歷史。915年,在洛林公國內部,出現洛林王權伯國,即洛林法爾茨,洛林伯國是洛林公國的一部分,一直到1085年,洛林法爾茨的統治者是埃佐家族,即埃佐王朝。埃佐家族統治著萊茵河兩岸的眾多伯國。1085年,洛林王權伯爵赫爾曼二世於1085在決鬥中身亡,埃佐家族絕嗣。此後,洛林王權伯國的範圍只包括萊茵河沿岸一帶,從那時起,洛林王權伯爵改稱萊茵王權伯爵,在德語中稱為萊茵法爾茨。

1085年到1156年,萊茵法爾茨歷經了不同朝代,直到1156年,紅鬍子皇帝將該諸侯國封給其弟康拉德。

插敘完畢,且說1197年,帝國霍亨施道夫朝皇帝海因裡希六世去世,此後,在獅心王理查的強力支持下,他的外甥、維夫家族的不倫瑞克伯爵奧托當選羅馬人國王,並順利於1198年加冕為皇帝,是為奧托四世。帝國建立維夫朝。

維夫朝只有一任皇帝,統治了十七年。1215年,奧托四世因為與教皇英諾森三世不和,教皇英諾森三世一手操縱,使得前朝皇帝海因裡希六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當選為羅馬人國王,成為皇儲,奧托四世與其另一個舅舅、當時的英國國王約翰,一道起兵反抗,但是被法國國王智多星弗裡浦二世出兵擊敗,金雀花王朝在歐洲大陸的大片領地被法國國王奪去,英國貴族趁約翰戰敗,迫使他簽署《自由大憲章》。

皇帝奧托四世被迫退位,霍亨施道夫朝復辟,弗里德里希後來加冕為皇帝,是為弗里德里希二世,他於1228年到1229年領導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從穆斯林手中收復了聖城耶路撒冷。

維夫家族不僅失去了皇帝大位,幾乎同時,還失去了萊茵王權伯國,亦即萊茵法爾茨。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維夫家族的萊茵王權伯爵海因裡希六世去世,無後,他的妹夫是威登巴赫家族的奧托二世,而奧托二世的父親是巴伐利亞公爵路德維希一世,路德維希一世以此姻親關係,繼承了萊茵法爾茨,他於1231年去世後,其子奧托二世繼位為萊茵王權伯爵、巴伐利亞公爵。

自此,威登巴赫家族同時擁有巴伐利亞與萊茵法爾茨兩大領地,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

退位的遜帝奧托四世,退守其不倫瑞克伯國,1218年去世,年四十三歲,無後。

當年獅子海因裡希的次子威亨,統治呂訥堡伯國,此時是他的兒子奧托在位,奧托遂繼承了不倫瑞克伯國,1235年,奧托將兩個伯國,合併為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

1603年,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建立,開國君主詹穆斯一世,將女兒伊麗莎白,嫁給萊茵法爾茨選侯兼波希米亞國王弗里德里希五世,就是挑起震驚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那位,兩口子很恩愛,生了十幾個子女,包括繼位的萊茵法爾茨選侯卡爾·路德維希,英國內戰中的保王黨主將魯普雷希特(英語中為魯珀特),還有女兒蘇菲婭。

魯珀特因為戰功,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在英屬北美,獲封面積達三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領地,即今加拿大的主要部分,而蘇菲婭,則因為其光榮的後代,而名垂青史。

1636年,呂訥堡-不倫瑞克公國遷都漢諾威城,改稱漢諾威公國。漢諾威公國,範圍仍然是維夫家族的傳統領地一帶,也就是現在的下薩克森州一帶。

1658年,萊茵法爾茨的蘇菲婭嫁給漢諾威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生子格奧格,也就是說,格奧格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開山老祖詹穆斯一世的曾外孫,以此關係,格奧格日後成為英國國王。

1692年,漢諾威公國因為追隨帝國哈布斯堡朝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在反法大同盟戰爭中,抗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有功,作為獎賞,皇帝下令將漢諾威公國升級為漢諾威選侯國,成為帝國選侯之一,有權推選羅馬人國王,實際上是有權推選皇帝。

1714年,英國斯圖亞特王朝末代女王安妮女王去世,她的表弟兄、漢諾威選侯格奧格入主英國,建立英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諾威王朝,是為英王喬治一世。十九世紀,漢諾威王朝的維多利亞女王,升級為女皇,建立了威震四海的大英帝國。

也就是說,當年的獅子海因裡希,其後代建成了大英帝國。

漢諾威王朝延續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續的溫莎朝,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後裔,一直延續至今。

四、維廷家族與薩克森州,阿斯坎尼家族與薩克森安哈爾特州

說過了巴伐利亞、萊茵法爾茨、漢諾威,再來說說維廷家族的薩克森,以及阿斯坎尼家族的安哈爾特。

薩克森公國於1180年被紅鬍子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從獅子海因裡希手中奪去,改封給了阿斯坎尼家族,公國的阿斯坎尼朝復辟。不過,維夫家族的薩克森公國,在現在的下薩克森州一帶,那裡是維夫家族的傳統範圍,而阿斯坎尼家族的薩克森公國,則主要位於他們自己的傳統範圍,即現在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州一帶。

1260年,薩克森公國分為兩個公國,於是,阿斯坎尼家族的領地,包括了薩克森-維滕堡公國、薩克森-勞恩堡公國、安哈爾特親王國、勃蘭登堡邊區侯國。

也就是說,阿斯坎尼家族,起源於安哈爾特,在阿爾布雷希特之後,家族分為薩克森、安哈爾特、勃蘭登堡三系,家族領地包括四國。

阿斯坎尼家族得名於安哈爾特境內的阿斯坎尼堡,是在那裡起源的。

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曾孫約翰與奧托,共同統治勃蘭登堡邊區伯國期間,於1237年建成柏林,1244年建成科恩,1307年合併為柏林,成為勃蘭登堡首府。阿斯坎尼家族的紋章紅鷹和熊成為了柏林市徽。

1320年,阿斯坎尼家族的勃蘭登堡系絕嗣,當時正值帝國的威登巴赫朝,國王路德維希四世在位,他遂將勃蘭登堡邊區伯國劃為己有,於是他又身兼勃蘭登堡邊區伯爵。1323年,路德維希四世又讓他自己的兒子路德維希繼承了勃蘭登堡邊區伯爵。

路德維希四世於1328年加冕為皇帝,1347年去世。此後,盧森堡家族的卡爾,當選為羅馬人國王亦即皇儲,是為卡爾四世,帝國盧森堡朝建立,1355年,卡爾四世加冕為皇帝。

1356年,為了討好諸侯,確保盧森堡朝的統治可以千秋萬代,卡爾四世頒佈德國曆史上著名的《黃金詔書》,確立了七大選侯,他們可以有權推選羅馬人國王。

選侯以前就有,但有一些選侯是不確定的,《黃金詔書》的意義在於,確定了各家選侯,並且做了一定的調整。

皇帝卡爾四世的盧森堡家族,統治波希米亞王國與盧森堡公國,因此波希米亞王國成為選侯之一。

阿斯坎尼家族也榜上有名,薩克森-維滕堡公國因此升級為薩克森選侯國。

威登巴赫家族是最大贏家,帝國總共七大選侯,其中,四家世俗選侯,他們佔了兩家,三家宗教選侯,他們又佔了兩家,他們家族的四大選侯,包括:萊茵王權伯國,勃蘭登堡邊區伯國,美因茨總主教區,科隆總主教區,皆升級為選侯國。

不過,樹大招風,皇帝對於如此強大的家族,自然心存忌憚,1373年,勃蘭登堡選侯國的威登巴赫朝結束了,由於威登巴赫家族統治了七大選侯國中的四個,勢力太大,因此,皇帝卡爾四世強迫勃蘭登堡選侯奧托七世退位,皇帝隨即將勃蘭登堡封給了他自己的長子瓦茨拉夫,由此,盧森堡家族統治了兩大選侯國:波希米亞王國與勃蘭登堡選侯國。

辦完此事後,皇帝卡爾四世不幾年就去世了,他的長子瓦茨拉夫繼位,當選為羅馬人國王。1411年,卡爾四世的次子西吉斯孟德繼位,當選為羅馬人國王,後來於1433年加冕為皇帝。

西吉斯孟德是德意志歷史上著名的奸雄,1415年,大手大腳花錢如流水以至於嚴重缺錢的奸雄國王西吉斯孟德,將勃蘭登堡選侯國,賣給了他的部將、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出身霍亨索倫家族,自此,霍亨索倫家族統治勃蘭登堡五百餘年,直至1918年一戰結束。

1422年,阿斯坎尼家族的薩克森選侯國一系絕嗣,西吉斯孟德不顧阿斯坎尼家族其他支系還有人在,利用他身為國王的權勢,強行將薩克森選侯國改封他的部將,維廷家族的邁森邊區伯爵、圖林根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自此,維廷家族統治薩克森,也是五百餘年,直至1918年一戰結束。

邁森邊區伯國,大致在今薩克森州一帶,圖林根伯國,大致在今圖林根州一帶,也就是說,維廷家族的薩克森公國,在他們家族的傳統領地,也就是現在的薩克森州、圖林根州一帶,與維夫家族的、阿斯卡尼家族的相比,其範圍都不相同,可以說是不同的三個薩克森公國,當然,也可以說是薩克森公國的三個朝代。

1485年,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薩克森選侯國被一分為二,次子恩斯特繼承了今圖林根州一帶,建立新的薩克森選侯國,三子阿爾布雷希特繼承了今薩克森州一帶,建立新的薩克森公國。

維廷家族的恩斯特系,逐漸傾向信奉基督新教,最終,在1547年,薩克森選侯的封號,被當時的帝國哈布斯堡朝皇帝卡爾五世大帝改封與統治今薩克森州一帶的保持天主教信仰的阿爾布雷希特系,也就是說,薩克森公國升級為薩克森選侯國,境內有德累斯頓、萊比錫等著名城市,德累斯頓為薩克森選侯國的首府。

1697年到1763年,薩克森選侯又被推選為為波蘭國王。

而恩斯特系,則繼續統治圖林根一帶,由於子孫繁衍,分為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薩克森-邁寧根、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等公國。

插敘一下阿斯坎尼家族,1689年,阿斯坎尼家族的勞恩堡公國一系絕嗣,勞恩堡公國歸於統治漢諾威公國的維夫家族。阿斯坎尼家族只剩下安哈爾特一系,這一系,子孫繁多,當年的安哈爾特親王國,分為很多親王國。

1762年到1796年,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她是安哈爾特-澤布斯特親王國的親王克里斯提安·奧古斯特的女兒,是德意志貴族之女,於是,阿斯坎尼家族統治的各國,又增加了俄國,直到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她的孫子繼位為皇帝亞歷山大一世為止。

而安哈爾特各國,則一直延續到1918年一戰結束。

插敘完畢。

繼續說薩克森。十九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帝國取代,選侯制度被廢除。1806年,皇帝拿破崙一世下令將薩克森選侯國升級為為薩克森王國,薩克森國王又身兼波蘭大公。薩克森王國一直延續到1918年一戰結束。德意志建立共和國,薩克森成為共和國的一個邦。

1826年,在圖林根的恩斯特系的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公國,與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國,通過婚姻,合併為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後來,該國的後代們陸續在比利時,葡萄牙,保加利亞和英國建立統治,各國紛紛出現薩克森-科堡-哥達朝的統治。著名的大英帝國是由漢諾威家族建立的,然後則是由維廷家族延續下去的。

一戰期間,為了和德國撇清關係,英國的薩克森-科堡-哥達朝,改稱英式的溫莎朝。

1947年,在二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帝國瓦解,又降級為王國。溫莎朝統治英國至今。

實際上,可以說,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古羅馬帝國,是統治全歐洲的正統帝國,因此,歐洲各國的君主,大多出自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而英國、俄國,是歐洲的邊陲、外圍國家,屬於偏遠地區,窮鄉僻壤,它們的君主,當然更是得從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中求得,以求取得正統性、合法性。

五、總結

總結一下,本文,講述了當今德國的巴伐利亞州、萊茵法爾茨州、下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爾特州、薩克森州、圖林根州、勃蘭登堡州的形成來歷,講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維夫家族、維廷家族、阿斯坎尼家族、霍亨施道夫家族、威登巴赫家族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各大家族在歐洲各國的統治的由來。當今歐洲,以德國為首,是美中以外第三大勢力,瞭解德國,可以更好地判斷世界局勢,看清未來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