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功名上“毛選”,著書憶“彭總”...平江這位開國將軍的故事那樣“紅”

功名上“毛選”,著書憶“彭總”...平江這位開國將軍的故事那樣“紅”

功名上“毛選”,著書憶“彭總”...平江這位開國將軍的故事那樣“紅”

《毛澤東選集》四卷本及插頁照片 資料圖片

功名上“毛選”,著書憶“彭總”...平江這位開國將軍的故事那樣“紅”

張平凱將軍與發表文章及出版的書樣 資料圖片

功名上“毛選”,著書憶“彭總”...平江這位開國將軍的故事那樣“紅”

張平凱將軍像

口岳陽日報全媒體中心 王幼飛

在平江縣龍門鎮楓樹村,有口老井, 哺育出張令彬中將和張平凱、裴周玉少將三位開國將軍,人們稱“一井三將軍”。我幾次去楓樹村採訪時,談起三位將軍,總有村民自豪地說:“張平凱是上了毛選的呢!”

確實,在岳陽籍眾多開國將軍中,其人其事受到毛澤東撰文表彰而載入《毛澤東選集》的,真只有他;在一生不離開軍隊的武將軍中,攥筆著書懷念彭老總的,也只有他,他就是張平凱將軍。

上 篇

張平凱出生在楓樹村的一個赤貧農家,原名張鳴階。他的母親早逝,從小跟祖母乞食度日,隨父幫人放牛、耕田。1925年,在平江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中,年少的張平凱參加了秘密農會,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發動平江起義後,震驚全國。國民黨反動派急令鎮壓,湖南軍閥糾集8個團兵力往平江“圍剿”。彭德懷率領剛剛成立的紅五軍8月初撤出縣城,前往平江東部山區,中旬到達平修邊界的龍門鎮修整。龍門區委根據縣委的指示,號召黨員幹部組織農會、婦女會、青年團和少先隊,做好迎接新起義的紅五軍工作。身為區團委負責人的張平凱,與區幹部一起迅速發動群眾籌備大米、油鹽、魚肉蛋和蔬菜等物資,支援紅軍。

紅五軍到龍門的第5天,區委書記張勉之帶張平凱等幹部,到鎮中街紅五軍軍部駐地,見到了紅五軍彭軍長等領導。彭軍長等領導都對區委組織群眾支持紅軍表示感謝。彭軍長認真聽張勉之彙報龍門地區的革命活動情況後,又詳細詢問了他們個人參加革命工作的情況。問到張平凱時,張勉之介紹說他是區團委負責人。彭團長喜愛地說:“還是一個細伢子喲。” 又問:“叫什麼名字?” 張平凱有點怯生地回答:“小名鳴伢子,大名張平凱。” 彭團長說:“好,光明正大,含意好啊。”他顯然聽成了“明伢子”。接著說:“幹革命就要在平常的崗位上,幹出大事業。平凱嗎,要奏出不平凡的凱歌喲!”

彭軍長拍著張平凱的肩膀又問:“十幾啦?有十五歲嗎?” 張平凱回答:“十七了。”其實他真只有15歲多,還沒滿16,還多說了一歲。張勉之說:“別看他人小,參加革命活動有兩三年了,入黨了,最近還派去方國民的游擊隊當宣傳隊長呢。”彭軍長鼓勵說:“細伢子,好好幹,會大有出息的。共產黨的糙米飯粥,游擊隊的草鞋土布,專會培養苦伢子的。你說對嗎?”正好黨代表滕代遠進來,他們要研究擺脫敵人的下一步行動,張勉之和張平凱等告別彭軍長等人離開了軍部。

沒過兩天,紅五軍通知說決定送給龍門區委10支槍,同時給修水縣委6支,要他們轉交。張平凱被區委派去領槍,到軍部後,他正在左瞧右看,突然有人拍他的肩膀說:“鳴伢子,你想不想要一支?”他回頭一看是笑容滿面彭軍長,急忙說:“想要,想了兩年了。”彭軍長喊張榮生拿來一支小馬槍,交給張平凱說:“給,這支槍專門發給你的,因為你早就是一名游擊隊員了。鳴伢子,喜歡嗎?” 張平凱驚喜得不敢相信,高興地說著:“喜歡!喜歡!”他終於有了一支槍了!這次共領到17支槍,400發子彈。從此,張平凱把心愛的小馬槍擦得亮光光的,從不離身。

紅五軍在龍門休整了一週後,為擺脫追敵,彭軍長決定率部往東部山區進發。張平凱揹著那支小馬槍,興高采烈地參加了紅軍,開始了他的跟隨彭老總從軍的革命生涯。他跟著紅五軍越過平修邊界,進入黃龍山區,第一天到達修水縣渣津。隨後,彭軍長率領部隊輾轉湘鄂贛邊界高山峻嶺中打游擊,這年10月初朝江西井岡山進發,月底與毛澤東、朱德派出的聯絡員何長工會面,11月7日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

張平凱作戰勇敢,辦事認真,1929年10月被選為紅五軍士兵委員會副主任,滕代遠為主任。只讀過一年半書的張平凱,實際工作中倍感壓力,深感幹革命需要文化知識。1930初他被調到紅五軍教導隊學習,他利用難得的機會,決心在學習政治、軍事的同時,刻苦學習文化。1930年8月打長沙後,紅五軍繳獲了山炮,成立炮兵連,張平凱任山炮連黨代表,後來成立炮兵營,張平凱任政委。張平凱還任紅三軍團直屬群眾工作團團長、軍團直屬隊黨總支書記。張平凱上進好學,敢於捉筆擬文,還喜歡有感而發,大膽吟詩作對。此後不論在長征路上,還是戰鬥休整空隙,張平凱喜歡用筆寫下自己的感想。

1940年,張平凱調到晉察冀軍區,先後任軍區政治部宣傳科長、政訓大隊大隊長、直屬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民運部部長。

國民黨反動派在1940年初策劃了“皖南事變”,襲擊新四軍,掀起了反共高潮。同時還斷絕了八路軍、新四軍的經費,加緊對延安進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遇到極為嚴重的困難。為戰勝困難,黨中央決策發動全體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毛澤東發表題詞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機關、學校和根據地部隊儘可能實現生產自給。張平凱擔任晉察冀軍區民運部部長後,積極組織部隊在敵後游擊區開展生產運動,生產自救卓有成效。

1945年1月,張平凱總結晉察冀游擊區開展生產運動的情況,寫成報道《晉察冀游擊區生產運動》,被延安《解放日報》1月28日刊發。毛澤東看到報道後,非常高興, 1月31日親自為《解放日報》撰寫社論:《游擊區也能生產,也必須生產》。為了理解張平凱這篇報道的重要意義,我們不妨看看毛主席撰寫這篇社論的全文:

我們在敵後解放區中那些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內,能夠和必須發動軍民的生產運動的問題,早已解決了,不成問題了,但是在游擊區中,在敵後之敵後,是否也能夠這樣,在過去,在許多人的思想中,還是沒有解決的,這是因為還缺少證明的緣故。

可是現在有了證據了。根據一月二十八日《解放日報》所載張平凱同志關於晉察冀游擊隊的生產運動的報道,晉察冀邊區的許多游擊區內,已於一九四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並且收到了極好的成績。張同志報道中所提到的區域和部隊,有冀中的第六分區,第三分區的第四區隊、第四分區的第八區隊,徐定支隊,保滿支隊,雲彪支隊,有山西的代縣和崞縣的部隊。那些區域的環境是很惡劣的:“敵偽據點碉堡林立,溝牆公路如網,敵人利用它的軍事上的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時常對我襲擊,包圍,‘清剿’;游擊隊為了應付環境,往往一日數處地轉移。”然而他們仍然能夠於戰爭的間隙,進行了生產。其結果:“使得大家的給養有了改善,每人每日增加到五錢油和鹽,一斤菜,每月斤半肉。而且幾年沒有用過的牙刷、牙粉和識字本,現在也都齊全了。”大家看,誰說游擊區不能生產呢!

許多人說:人稠的地方沒有土地。果真沒有土地嗎?請看晉察冀:“首先在農業為主的方針下,解決了土地問題。他們共有九種辦法:第一,平毀封鎖牆溝;第二,平毀可被敵人利用的汽車路,在其兩旁種上莊稼;第三,利用小塊荒地;第四,協助民兵,用武裝掩護,月夜強種敵人堡壘底下的土地;第五,與缺乏勞動力的農民夥耕;第六,部隊化裝,用半公開的形式,耕種敵人據點碉堡旁邊的土地;第七,利用河沿,築堤修灘,起沙成地;第八,協助農民改旱地為水地;第九,利用自己活動的村莊,到處伴種。”

農業生產是可以的,手工業及其他生產大概不能吧?果真不能嗎?請看晉察冀:“溝線外部隊的生產,不限於農業,而且也和鞏固區一樣,開展了手工業和運輸業。第四區隊開設了一個氈帽坊,一個油坊,一個麵坊,七個月中盈利五十萬元本幣。不僅解決了本身困難,而且游擊區群眾的需要也解決了。毛衣毛襪等,戰士們已能全部自給。”

游擊區戰鬥那樣頻繁,軍隊從事生產,恐怕要影響作戰吧?果真如此嗎?請看晉察冀:“實現了勞力和武力相結合的原則,把戰鬥任務和生產任務同樣看重。”“以第二分區第四區隊為例。當春耕開始時,就派有專門的部隊去打擊敵人,並進行強有力的政治攻勢。正因為這樣,軍事動作也積極了,部隊戰鬥力也提高了。這個小部隊從二月至九月初,作了七十ー次戰鬥,攻下了朱東社、上莊、野莊、風家察、崖頭等據點,斃傷偽軍一百六十五名,俘偽軍九十一名,繳了三挺輕機槍,一百零一技長短槍。”“把軍事動作和大生產運動的宣傳配合起來,馬上進行政治攻勢:‘誰要破壞大生產運動就打擊誰。’代、崞等縣城內敵人問老百姓:‘為什麼八路軍近來這麼厲害?’老百姓說:‘因為你們破壞邊區的大生產運動。’偽軍在下面紛紛議論:‘人家搞大生產運動,可不要出去。’”

游擊區人民群眾是否也可以發動生產運動呢?那些地方,也許是還沒有減租,或減租不徹底的,農民是否也有興趣去增加生產呢?這一點,晉察冀那邊也肯定地答覆了。“溝線外部隊生產運動的開展,還給了當地群眾以直接的幫助。一方面,用武力掩護了群眾的生產;另一方面又用勞力進行了普遍的幫助。有的部隊,規定了農忙時期以百分之五十的力量,無代價地幫助群眾生產。群眾生產情緒因此大大提高,軍民關係更為融治,群眾都有了飯吃。游擊區群眾對共產黨、八路軍的同情和擁護,從此更增高一步。”

游擊區能夠和必須進行軍民的大規模的生產運動,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我們要求一切解放區黨政軍工作人員,特別是游擊區工作人員,從思想上完全認識這一點,認識這個“能夠”和“必須”,事情就可以普遍地辦起來。晉察冀邊區也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在溝線外部隊的生產運動中,由於幹部的思想轉變,重視生產,重視勞力和武力相結合,培養了群眾中的英雄模範(初步總結中,有六十六個英雄模範),僅僅五個月中,我們溝線外的部隊,不僅在生產任務上按時完成了計劃,且特別有了許多實事求是的新創造。”

一九四五年,整個解放區,必須全體一致地從事一個比過去而規模更大的軍民生產運動,到今年冬季,我們來比較各區的成績。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我們要戰勝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還必須努力於經濟工作,必須於兩三年內完全學會這一門;而在今年一九四五年,必須收到較前更大的成績。這是中共中央所殷殷盼望於整個解放區全體工作人員和全體人民的,我們希望這一計劃能夠完成。

當時在抗日根據地的生產開展起來後,中央號召游擊區也要推廣生產運動。可是,有不少人認為游擊區受到許多條件所限,生產難以開展。毛澤東在社論中引用張平凱所報道晉察冀游擊區生產運動事例,對認為游擊區不能開展生產、人稠之地沒有土地、搞生產影響作戰等等疑問,逐一分析回答,最後結論是游擊區也能生產,也必須生產。張平凱報道晉察冀游擊區生產運動取得了豐碩成果,正是中央要推介的典型。毛澤東寫的社論既是充分肯定了晉察冀游擊區生產運動成績,也是肯定了具體抓生產自救又寫成報道的張平凱。

毛澤東撰寫的社論,使張平凱受到極大鼓舞,他接著又寫了篇《晉察冀機關部隊大生產的第一年》,被《解放日報》1945年2月12日發表。他總結了晉察冀機關部隊大生產的成績和經驗,有五六千字,分6個部分:一、組織起來,合作起來;二、以農業為主,但要專門化多樣化;三、堅持執行軍民兩利原則;四、“公私兩利”的運動;五、首長親自動手;六、戰鬥與生產結合。

毛澤東從《解放日報》上讀了這篇文章後,又十分高興,馬上給《解放日報》社長博古寫信:“今天報載《晉察冀機關部隊大生產的第一年》,請全文分數日播放,此文寫得生動,又帶原則性。”博古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長征到延安後曾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1941年創辦《解放日報》任社長,同時主持新華社工作任社長。《解放日報》是延安時期的中共中央機關報。黨中央曾發出通知,規定“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傳達。”毛澤東寫信給博古,是交囑這位延安新聞主官,要新華社向全國全文播發張平凱的文章。

在《毛澤東選集》四卷本第一版本的第三捲上,載有毛主席為張平凱的報道寫的社論,題目修改為《游擊區也能夠進行生產》,還配發有毛主席為張平凱文章寫給博古的信的影印照片。毛主席對自己的著作一向要求很高,嚴謹慎重。在編輯選集時,他反覆審閱選定篇目,甚至作修改,這個第一版四卷本全是經毛主席親自嚴謹審閱選定的篇目。張平凱總結報道晉察冀游擊區發展大生產的兩篇文章,都受到毛主席的好評,毛主席寫的社論和信都編選上《毛選》,確實是對張平凱功績的褒獎,無疑是張平凱將軍的極大榮光。

下 篇

張平凱在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四野後勤司令部參謀長,參與領導了遼瀋戰役、天津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1950年他跟隨彭總入朝作戰,任志願軍前線後勤指揮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回國後,他歷任後勤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山西省軍區副政委。張平凱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他是全國16位榮獲三個一級勳章的少將之一。1988年又獲得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張平凱有思想有主見,做事明察好直言。他曾幾次諫言上書,受到打擊仍不改本性。1959年秋彭德懷在廬山會議受到錯誤批判,被罷官,張平凱在隨後的反右傾運動中被定為右傾分子挨批鬥,被撤職、開除黨籍。

對於彭老總的遭遇,張平凱始終為之不平。尤其是彭老總愛兵如子,在中央蘇區反“圍剿”時,自己身患重病,不是他搭救,早已沒命了。那是在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期間,張平凱任紅三軍團炮兵團政委。有一天作戰轉移中,張平凱正發高燒病重,行走不了,戰士們就用擔架抬著他撤離。他知悉追兵來了,不想連累戰友,就寫了一張紙條讓戰友交給彭老總,自己躲進老鄉家的地窖裡,心想生死由天命。誰知沒過多久,有人掀開了地窖的蓋子,把他抬了出去,很快追上了部隊。原來,是彭老總看到他的紙條後,非常著急,立刻派自己的警衛參謀,帶著五個戰士,在送紙條的小戰士帶領下,下到地窖裡救了他。1946年9月,張平凱在熱河赤峰北的林西城,想起幸得彭老總搭救,正值15週年,寫下感懷一首:

迅逝十五載,嚴寒一朝霜。

我踏塞外雪,恩人鎮太行。

當年除蔣賊,今日逐東洋。

毛朱浮眾望,彭總繼紅光。

張平凱不僅牢記著彭老總的救命之恩,而且和千千萬萬紅三軍團的老戰士一樣,矢志不逾跟著彭老總南征北戰。他堅信彭老總領導平江起義,為創建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立下豐功偉績的;彭老總實事求是向黨反映情況,敢為人民鼓與呼,是忠於人民的的赤子情懷。張平凱不顧自身安危,決心為彭總立傳,為歷史作證。他回憶彭老總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授朝各個階段,收集資料,著手寫草稿。正當他躊躇滿志,潛心寫作時,文化大革命暴發,張平凱被定為“彭德懷死黨”,再次被批鬥關押。他在獄中備受折磨整10年,已寫出回憶彭德懷的草稿,被查繳燒燬;家屬親友都受株連迫害,有的致殘,有的致死。直到1978年,張平凱終得平反,並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張平凱以副兵團級離休。

1981年11月,張平凱與張令彬中將相約一同回平江,回到龍門楓樹村看望鄉親,還邀請鄉居麗江的喻傑會面。在縣委招待所,我看見身穿草綠棉軍裝的張平凱與穿便裝的張令彬、喻傑,三位老紅軍同出同進,談笑風生,覺得他們歷經戰場幾十年生死搏鬥,又遭受文革運動的迫害磨難,依然神采很好,身體硬健,真是奇蹟。其實我不知道,張平凱將軍已經確診患肺癌了。那次回鄉張平凱看到離開53年的家鄉發生許多新變化,很是高興,回京後寫下《家鄉變在革命的希望裡——南行小記》一文,抒發觀感鄉情。

張平凱戰爭時期多次負傷,右臂殘疾,晚年在身患重病情況下,為懷念戰友,紀念烈士,堅持握筆撰寫多篇革命鬥爭回憶錄和詩作。他最痛心,最念念不忘的是被毀的回憶彭老總的書稿。將軍暮年,壯心不已。他下定決心,從頭再來,在沒有秘書助手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毅力寫作。他回憶彭老總率部平江起義後到達龍門,引導他參加紅軍。此後,追隨彭老總轉戰湘鄂贛,保衛井岡山,保衛中央根據地,直至長征到達陝北。他以親身經歷寫出心中所敬仰的彭老總,於1984年完成了20多萬字的《憶彭大將軍》,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受到讀者歡迎,先後印發6萬冊。

接著,張平凱又拖著病體訪問原志願軍的一些老戰友,翻閱了大量抗美援朝資料,結合自身入朝作戰的見聞,以拼命衝鋒的精神,終於寫出《彭德懷率師援朝》一書,在1990年1月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後,張平凱還計劃著手寫《廬山——彭總的晚年》,在1990年冬剛寫出提綱,不幸於11月22日病逝。

2017年4月2日,平江縣有關部門在平江烈士陵園舉行清明安陵儀式,將張平凱將軍和夫人、老八路軍戰士蘇明的骨灰,合葬將軍墓園內。張平凱回到了生養他的紅土地,卻告別了他為之奮鬥60多年的革命事業。後人在翻閱中國革命的紅色史冊時,會永遠銘記著他,一個有傑出文才的武將軍張平凱,因為他:已有功名入毛選,還存大作譽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