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使用多年的直-8是怎樣完成華麗轉身的?

魂舞大漠


直8不是更上一層樓的華麗轉身,而是被逼無奈下的鯉魚打挺

直8的前身是仿製的法國“超黃蜂”直升機。

sa-321“超黃蜂”直升機是法國國營航宇工業公司在1960年研製的一種中型多用途直升機,其多個改進型號在當時法軍中主要執行運輸、搜索、救援、警戒、反潛等任務。中國進口的是運輸型,空重7噸,最大起飛重量13噸,最大速度275公里/小時,實用升限3150米,最大燃油量3900升,航程820公里,續航時間可達4小時,發動機為3臺1590馬力的TM3C6渦軸發動機,駕駛艙2人,可搭載27-35人或可以吊掛5噸的外部載荷。

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決定將在太平洋海域進行洲際彈道導彈實驗。整個計劃中需要一款直升機執行搜索和回收導彈彈頭的任務,可當時國內的直5性能落後,直6半路夭折,直7半生不熟,沒有相關型號的直升機來完成此類任務。恰好70年代的中法兩國間因政治和戰略需要在軍貿上有一定的往來,所以中國於1973年後陸續向法國購買了14架“超黃蜂”直升機。

超黃蜂直升機

研製過程

“超黃蜂”直升機洲際導彈實驗中展現出的性能對當時國內直升機航空工業的震動很大,隨後國內決定以“超黃蜂”為基礎,測繪仿製國產新型直升機,並將其命名為直8直升機(直7也是因此下馬)。但是,直8的仿製工作很不順利,新機型上應用了很多新的工藝和技術,可限於當時國內的工業基礎水平,零部件的合格率低可靠性差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1976年開始的設計工作到1980年連一架原型機都沒有生產出來,到1980年以後,由於國防開支大幅壓縮,直8項目也被暫時中止。1984年以後因為海軍需求,直8項目重新開啟,這一次相對務實一些,部分配套產品暫時先進口解決之後逐步國產化,到1989年8月,直8正式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

艦載反潛型直8

問題多多的直8

直8的出現解決了自直5後中國沒有新型國產直升機的尷尬歷史。可“臨時趕工”的特徵實在太明顯了。原計劃為直8設計的渦軸6發動機(也是仿製)功率低壽命短油耗高,連基本的飛行都無法保證,更別說其他需要一定設計加工能力的配套產品了,結果中國不得不進口了發動機、減速器、槳葉等關鍵設備,國產化水平不足50%,除此以為還有很多關鍵設備的零部件也因國內無法生產,直接從法國進口,性能上也不如原版的超黃蜂直升機。因此,直8研製成功後只有海軍裝備了幾架,陸軍根本就沒有看上,轉而從蘇聯/俄羅斯引進了米17系列直升機。

直8研製成功後即開始了後續的國產化工作,可當時國內直升機航空工業水平實在太弱,在發動機和減速器等核心設備上一直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發動機雖然換成了渦軸6,可關鍵零部件仍要從國外進口,國產化收效不大,到1997年直8總共也就是生產了十幾架。同時期的直9直升機稍微好一些,但同樣被渦軸發動機的問題所困擾,無法達成全面國產化。

直9直升機同樣受困於發動機

發動機的困境

發動機一直是國內工業的一個弱項,在直升機渦軸發動機上表現的更為明顯。2000年以後,中國又恢復了直8的改進工作,這一次用的是加拿大的普惠公司的PT6B渦軸發動機,經過大量試飛後證明,使用新型發動機的直8在可靠性、經濟性和故障率方面均優於早期使用渦軸6發動機的型號。本來中國要計劃利用改進後的直8裝備陸海空軍部隊,卻被現實打回原型。2007年加拿大普惠公司因向中國直10直升機提供發動機(PT6系列),被美國處以高額罰款。這次事件,雖然不是由直8引起的,可關鍵設備受制於人的後果令人膽寒。

截至目前,國內直升機“心臟病”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根據網友的推測,目前國內服役的直18和直8F(均為直8改進型)的動力系統很有可能仍為進口的PT6渦軸發動機。雖然不斷有報道稱國內的渦軸發動機“取得突破”,但是尚未有公開來源宣傳稱直8使用的是完全的國產化渦軸發動機。目前更新一代的渦軸發動機正在研製之中,何時可堪大用仍是未知數。

最初研製直10時發動機進口自加拿大

先天的不足

“超黃蜂”直升機研製於上世紀60年代,並沒有考慮過50年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中國在最初仿製時僅僅是“依樣畫葫蘆”,因此後期的直8還是有很多問題的。最典型的如機身設計,早期的超黃蜂是為海軍開發,因此其採用了船形設計,整體狹長。國內仿製時並沒有改動此設計,結果導致陸軍型直8的運輸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空中突擊旅常用的山貓全地形車只能以吊運方式運輸,使用非常不便,和進口的米17系列直升機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直8的外形上也屬於上世紀60年代的設計,整體上落後於時代,要知道2010年後法國就已將“超黃蜂”直升機全部退出了現役。而中國的仿製改進型還仍是陸海空軍的主力機型。

山貓全地形車可直接開進米17系列直升機的機艙,直8可不行

國內大量裝備直8實在是無奈之舉。2008年汶川地震後,全國傾盡全力也只能拿出200架左右的各型直升機用於災區救援,相對於當時海量的受災人口,真的是九牛一毛。中國也是從那時起加速了國產直升機的研製工作,可當時國內的直升機工業卻無法研製更先進的運輸直升機,於是直8及其改進型才擔上了重擔。目前國內的各型直8總量大約有300-400架左右,在仿製開始的40年後才“開花結果”

閱兵時出現的直8

寬體直8

現在網絡上盛傳的所謂寬體直8,和原有的直8相比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整個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整體結構上,機身寬度增加, 高度降低、油箱也改為了兩側油箱,機艙空間增加,起碼可以裝進山貓全地形車(否則還改個什麼勁)。如果再把發動機、傳動系統等也更換了,那就是一個全新型號, 跟直8可就沒什麼關係了。與其說直8華麗轉身,還不如講中國直升機航空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可比直8一個型號的要“華麗”的多。

網絡上盛傳的寬體直8


直8的研製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縮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值得我們自豪。但是千萬被把直8誇的天花亂墜,因為那也是我們曾經不堪回首的歷史。

水井土城


看到這樣的畫面,真是生動。20年直-8終得修成正果,形成了一個繁花似錦的大家族。

回想十年前那是一個什麼局面?俄米麼拐當家。引進的數量非常龐大,至少有200多架。200多架遠不能滿足陸航需要,10噸級只有通過自己努力。

對直升機研製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研製資金也比較困難,一直沒有健全實驗設施,更缺乏關鍵技術,如三大動部件等等。

2008年是一個分水嶺,正式打響了直升機技術攻關戰。通過直-10技術積累突破了一些關鍵技術,用於直-8大改造。這一步我們雖然走得相當吃力,但總算闖了過來,到寒區試飛,開上高原試驗,鋪就了一條成功的路。

直升機看似簡單,其實就技術特性來說,並不比固定翼飛機容易。只要投入資金,固定翼積十年之功便可得之,要研製一款成熟的直升機,一切都靠實驗數據來說話。

如美國“黑鷹”,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飛到現在,經過一再改進升級,如今大量裝備,在手中仍然寶貝似的,各種概念機雖多,但它的地位無可動搖。

我們基礎薄弱,橫下一條心完成直-8改造,正是對直升機研製規律認知的到位,加之不乏資金投入,才得以華麗轉身。

AC313投入民用後,反過來作用於軍用,賦予一個全新的型號,直-18,開發出多種型號,從運輸、反潛到預警,以它的技術水準,可以達到了準四代的水平,與AW101可以並駕齊軀。


魂舞大漠


相對於直-9/19的4噸級,直-10 的6噸級,就國內直升機來說,直-8的13噸級,算是一型較大的機型了,其原型機是90年代引進法國的SA321直升機。

由於直-8機體較大,且易操控、飛行性能好、有一定的功率儲備,使用壽命長,使用維護方便,特別是應急時可在水面起降的特點,因此,昌河對於直-8的改進就沒有停止過。

就直-8而言,與其說是華麗轉身,倒不如說在沒有更好機型,特別是在缺乏性能優異的航空發動機的背景下,只能以直-8為母版加以提升和改造,對軍工來說可謂小步快跑,而非跳躍式發展。

因此,在摸透直-8性能的基礎上,昌河引進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最大功率接近2000馬力的PT6B-67A發動機,賦予了直-8更大的輸出功率,於是,就有了多用型的直-8A運輸直升機。

直-8A,比原先純海軍用的直-8的使用範圍更廣泛了,主要運用陸軍航空兵部隊,讓陸軍插上了翅膀,提高了陸軍的機動作戰能力;但裝備數量卻有限,主要的原因是無法飛上青藏高原,只能在海撥3000米以下的機場起降。

直-18,又稱“直-8大改”,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直-8的終極改進型,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和新工藝,主旋翼和尾槳改為複合材料,更換了新型大功率發動機,最大航程可達1000公里,具備強大的運輸能力。

直-18A運輸型,可搭載30多名全副武裝的突擊隊員,在陸軍試用驗證時,飛出了9000米的新高度,成功飛越珠穆朗瑪峰,現已裝備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陸航旅)。

直-18F反潛型,由於體形是直-9的兩倍,因此能攜帶搜索雷達、探測聲吶、自導魚雷、深水炸彈、聲吶浮標及操作人員,提高了海軍的搜攻潛能力,最大航程達到了驚人的1000公里,數倍於直-9C反潛直升機的航程。

但由於直-18擁有長達19米的旋翼,以及23米長的機身,不便在我海軍驅逐艦特別是護衛艦上使用,只能在體形較大的航母上服役。

直-18J艦載預警機,取消了天線伺服運動系統,機載警戒雷達的電子掃描速度快,可在數秒鐘內完成對多個目標的同時搜索、跟蹤和識別;而且抗干擾能力強,具備電子戰能力,能對來自海空的威脅及時報警,發出有效的目標告警信息。

具備對隱形目標、低空目標和小型目標的探測和識別能力,足以承擔起對海空範圍內目標的警戒探測和監視任務,引導防空導彈對來襲的空中目標實施有效攔截,引導反艦導彈對超視距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從而有力的增強了我航母編隊的作戰能力。

目前,直-18J艦載預警直升機裝備在我海軍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上,作為我海軍在固定翼空警-600預警機服役前,負責撐起航母作戰群的空中保護傘,與我海軍裝備的預警指揮機和艦載綜合探測系統形成合力,構築起近中遠程海空多維立體的預警體系。

此外,直-8的改型還有直8J艦載運輸機、用於空軍及海航、陸航的救護援助的直-8F、海軍專用搜救型直-8S、空軍搜救型直-8K、武警直-8WJS森林滅火型,但這型機型都是非主流型號,且建造數量也非常有限。


國平軍史


直8直升機是我國在引進自法國“超黃蜂”直升機基礎上研製的一款多用途直升機,1994年通過了最終定型,成為我國空軍和陸航部隊中非常有地位的一款多用途直升機,也是運載量最大的直升機之一。

直8服役數十年以來,也逐漸變為一名老將,隨著新銳的直10等直升機的誕生,直8的蛻變也顯得尤為重要了,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缺少重型運輸直升機的關口。目前直8直升機的最新發展型號主要有直18,直18為直8的大改型號,使用改進版渦軸6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13.8噸,可以搭載30多名全副武裝的軍事人員,巡航航程達到1000公里,具備晝夜、多地形、複雜條件下的飛行性能。並且直18已經完成了升限9000米的測試,成為我國直10+系列直升機中的佼佼者。

直8的改進其實還是充滿了無奈,因為他的改進幅度是有限的。由於是在超黃蜂的基礎上研發的,它無法攜帶全地形車等機械裝備,且機身寬度也有限制,一次能夠攜帶的武裝人員數量也受到限制,這方面既不如美國的CH46支奴幹運輸直升機,也不如英國的山貓直升機。



直8改進與轉身是必然的,在我國直20直升機正式大批量服役之前,直8依然會承擔起陸航和空軍大中型直升機的主力,老將依然寶刀不老。


標槍毒刺


直–8,由中國航空工業直升機研究所和昌河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製,是中國國產第一種使用渦軸發動機直升機。

特點:具有較大的功率儲備糧飛行性能好,使用壽命長,飛行安全,操作容易,維護方便,可在水面起降等特點。

初期 直–8是為海軍量身定做的,後期,由於陸航以及空軍的需要,所以就對直–8進行改進,隨後就出現了軍用運輸機直–8A。

進入21世紀,中國海軍的大型艦艇逐步服役,直–8性能跟不上形勢所需,為此,中國航空工業在直–8A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著力研製直–8艦載運輸機,其代號為直–8J。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暴露了直–8J有嚴重缺陷:頻繁發生故障,費用成本高。只能對其再改造,這就有了直–8F。

直–8F具有:運載能力強,安全性好,“三防”能力強,搜索救援能力強,水上起降和漂浮等特點。該機的可靠性,經濟性,舒適性以及適應環境性都比直–8A有了顯著的提升。

2001年之前,中國海上搜救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中央決定,成立專項工程,撥款組建完整海上搜救體系,由於直–8有一定的搜救功能,所以直–8S就這樣應運而生,具有同樣功能的還有同胎兄弟直–8K搜索營救直升機。

空降部隊自然以不甘落後,針對空降兵部隊的突擊運輸等任務需求,在直–8K的基礎上,研製出了空軍運輸機——直–8KA,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空降地區內的兵力機動,武器裝備,彈藥和物資的收集與投放,戰地傷員的救護和轉移等任務。

為了提高駐港部隊執行任務的多元化,在2010年,中央決定,將最新改進型直–8KH轉交由駐港部隊使用。

中國森林火災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嚴重的,為了進一步提高滅火的機動能力,能在最大程度控制火勢,直–8首次進入消防領域,通過改造,以就有了消防專屬直升機——直–8WJS。

隨著中國航母時代的到來,艦載機中的預警機以就應運而生,當然,直–8肯定會不甘落後。據最新網爆照片,停放在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甲板上的,可能是最新型直–8艦載預警直升機。

偌果真是直–8艦載預警直升機,那麼,絕對是直–8系列直升機一次最完美的華麗轉身。











前進的蝸牛18


直-8

直-8(中國代號:Z-8,英文:Changhe Z-8)直升機 [1-2] ,是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法國SA321直升機(“超黃蜂”直升機)為基礎仿製改進的13噸級多用途直升機 。

▲“超黃蜂”直升機

直-8由中國航空工業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和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製,該型直升機於1976年開始設計,1979年至1984年設計中止。後重新起動研製工作。直-8首架原型機於1985年12月11日首次試飛,第2架原型機於1987年10月試飛。1989年12月採用部分進口部件的直-8完成技術鑑定。1994年8月中國國產化率達到86%的直-8通過國家設計定型 。直-8直升機是單旋翼帶尾槳多用途直升機,在標準狀態下有較大的功率儲備,具有飛行性能好、使用壽命長,飛行安全,操縱容易,使用維護方便,應急時可在水面起降等特點 。直-8有多種改型,裝備中國空軍、海軍和民用航空部門。

由於直-8機體較大,且易操控、飛行性能好、有一定的功率儲備,使用壽命長,使用維護方便,特別是應急時可在水面起降的特點,因此,昌河對於直-8的改進就沒有停止過。



就直-8而言,與其說是華麗轉身,倒不如說在沒有更好機型,特別是在缺乏性能優異的航空發動機的背景下,只能以直-8為母版加以提升和改造,對軍工來說可謂小步快跑,而非跳躍式發展。

因此,在摸透直-8性能的基礎上,昌河引進了加拿大普惠公司最大功率接近2000馬力的PT6B-67A發動機,賦予了直-8更大的輸出功率,於是,就有了多用型的直-8A運輸直升機。

▲直-8A,比原先純海軍用的直-8的使用範圍更廣泛了,主要運用陸軍航空兵部隊,讓陸軍插上了翅膀,提高了陸軍的機動作戰能力;但裝備數量卻有限,主要的原因是無法飛上青藏高原,只能在海撥3000米以下的機場起降。

直-18,又稱“直-8大改”,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直-8的終極改進型,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和新工藝,主旋翼和尾槳改為複合材料,更換了新型大功率發動機,最大航程可達1000公里,具備強大的運輸能力。

▲直-18A運輸型,可搭載30多名全副武裝的突擊隊員,在陸軍試用驗證時,飛出了9000米的新高度,成功飛越珠穆朗瑪峰,現已裝備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陸航旅)。

直-18F反潛型,由於體形是直-9的兩倍,因此能攜帶搜索雷達、探測聲吶、自導魚雷、深水炸彈、聲吶浮標及操作人員,提高了海軍的搜攻潛能力,最大航程達到了驚人的1000公里,數倍於直-9C反潛直升機的航程。

▲直-9

但由於直-18擁有長達19米的旋翼,以及23米長的機身,不便在我海軍驅逐艦特別是護衛艦上使用,只能在體形較大的航母上服役。

直-18J艦載預警機,取消了天線伺服運動系統,機載警戒雷達的電子掃描速度快,可在數秒鐘內完成對多個目標的同時搜索、跟蹤和識別;而且抗干擾能力強,具備電子戰能力,能對來自海空的威脅及時報警,發出有效的目標告警信息。

▲直-18J艦載預警直升機

具備對隱形目標、低空目標和小型目標的探測和識別能力,足以承擔起對海空範圍內目標的警戒探測和監視任務,引導防空導彈對來襲的空中目標實施有效攔截,引導反艦導彈對超視距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從而有力的增強了我航母編隊的作戰能力。

目前,直-18J艦載預警直升機裝備在我海軍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上,作為我海軍在固定翼空警-600預警機服役前,負責撐起航母作戰群的空中保護傘,與我海軍裝備的預警指揮機和艦載綜合探測系統形成合力,構築起近中遠程海空多維立體的預警體系。

▲直8J艦載運輸機

此外,直-8的改型還有直8J艦載運輸機、用於空軍及海航、陸航的救護援助的直-8F、海軍專用搜救型直-8S、空軍搜救型直-8K、武警直-8WJS森林滅火型,但這型機型都是非主流型號,且建造數量也非常有限。

▲英國和意大利聯合研製的AW101直升機,它應該是直-8寬機身型的參考型號
▲國產直-8直升機,從塗裝來看,它應該是一架直-8KA空軍運輸/救援型

  近日網上出現了中航昌飛“直8寬機身項目”的圖片,如果圖片屬實,那表明中航直升機工業正在研製一型三發中型直升機,用來填補未來重型直升機與直20通用直升機之間的空白。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決定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為此從法國引進了13架SA321超黃蜂直升機作為打撈、救援直升機,試驗之中超黃蜂直升機圓滿完成了相關任務,考慮到當時國內短時期內還無法提供相應的直升機型號,因此有關部門決定測繪仿製超黃蜂直升機,這就是直8直升機,首架直8直升機1985年首飛成功,90年代初交付部隊。

▲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SA321超黃蜂直升機
▲國產直-8直升機是它的測繪仿製型
▲直-8A陸軍通用直升機,注意它沒有原型機上面的浮筒

  直8研製成功之後,中國相關單位根據部隊和其他使用單位反饋意見,對直8進行了持續的改進,先後推出了直-8A陸軍運輸型、直-8J艦載運輸/救護型、直-8K空軍運輸/救援型、直-8WJS武警森森消防型、直-8F換髮通用型等多個型號,廣泛裝備人民解放軍陸、海、空及武警部隊,成為部隊

▲直-8武警森林消防型

  直-8最為重要的改進型就是AC313型直升機,亦稱為直-8F-100,它採用了複合材料旋翼和球柔式槳轂,提高了全機的升力和升阻比,機體結構採用了大面積複合材料,降低了結構重量,提高了載荷,換裝綜合航空電子系統,系統要用ARINC429數據總線,將飛行、導航、通信等系統有機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系統,實現數據綜合處理和顯示,座艙則採用了多塊多功能顯示器,具備良好的飛行員人機界面,發動機換裝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B-67A渦軸發動機,配備有發動機全權限數字式控制系統,起飛功率1450KW左右,由於發動機功率增加,AC313高溫高原性能比直-8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實現了從二代直升機向三代直升機的跨越。

▲AC313標誌著直-8系列實現了從二代直升機向三代直升機的跨越

  不過AC313仍舊保留了SA321/直-8的原始設計,外形尺寸沒有變化,這樣就限制了它的升級潛力,其中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機身寬度較低,直升機載荷受到限制,根據相關資料,SA321直升機的機身寬度為2.24米,座艙地板寬度為1.9米,高度為1.8米,這個指標比EH-101、米-38等新一代直升機有明顯差距,EH-101的機身寬度為2.8米,座艙地板寬度為2.26米,高度為1.9米,米-28的機身寬度為3.17米,座艙地板寬度為2.20米,高度為1.85米。由於寬度和高度較低,所以SA321/直8直升機的座艙容積只有25立方米,而EH-101和米-38接近30立方米,因此SA321/直-8載荷能力就要低於後兩種直升機,SA321/直-8最大起飛重量為13噸,內部載荷為4噸,而EH-101和米-38最大起飛重量都在15噸以上,內部載荷為5噸。

  從發動機功率來講,AC-313採用三部PT6B-67A渦軸發動機,總起飛功率為4200KW,這個指標已經超過米-38,後者採用兩部TV7-117VM渦軸發動機,單部起飛功率2000KW,總起飛功率為4000KW,而EH-101採用RTM322渦軸發動機,單部發動機起飛功率1500KW,總起飛功率為4500KW,而中國相關單位已經研製成功渦軸10渦軸發動機,它的起飛功率達到1500-1600KW左右,已經達到甚至超過RTM322渦軸發動機,這樣就為直-8系列直升機增加機身寬度提供了堅實的動力基礎。

▲AW101曾經競標美國總統直升機成功,編號VH71,足見其性能優異

  因此直-8寬機身型估計是以曾經競標美國總統直升機成功的AW-101直升機和俄羅斯米-38直升機為參考,將機身加寬到這兩種直升機水平,由於直-8直升機機身長度較長,所以直-8寬機身型座艙容積要高於這兩種直升機,從而增加了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和載荷,以這兩種直升機為標準,直-8寬機身型最大起飛重量應該可以超過15噸,最大內部載荷、最大外部吊掛重量超過5噸,這些指標都達到了新一代直升機的水平。

  根據相關資料,未來國產直升機譜系構成包括:中俄聯合研製新型重型直升機、直-20型10噸級通用直升機、直-9及改進型5噸輕型直升機、直-11及改進型2噸級直升機,在重型直升機與直-20之間跨度較大,尤其是直-20不具備空運高機動輪式車輛的能力,也不能吊掛國產155毫米輕型榴彈炮,需要有一型直升機來填補這個空白,目前來看這個型號應該就是直-8寬機身型,它主要任務是空運國產高機動性輪式車輛,如山貓全地形車等,提高部隊快速機動能力,同時也可以吊掛國產155毫米輕型榴彈炮,這樣就可以降低重型直升機的負擔,作為重型直升機的一個備份。


鐵桿軍迷


直–8,由中國航空工業直升機研究所和昌河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製,是中國國產第一種使用渦軸發動機直升機。

特點:具有較大的功率儲備糧飛行性能好,使用壽命長,飛行安全,操作容易,維護方便,可在水面起降等特點。

初期 直–8是為海軍量身定做的,後期,由於陸航以及空軍的需要,所以就對直–8進行改進,隨後就出現了軍用運輸機直–8A。

進入21世紀,中國海軍的大型艦艇逐步服役,直–8性能跟不上形勢所需,為此,中國航空工業在直–8A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著力研製直–8艦載運輸機,其代號為直–8J。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暴露了直–8J有嚴重缺陷:頻繁發生故障,費用成本高。只能對其再改造,


科學資訊魚


踉踉蹌蹌 還華麗轉身?!


楊森暉


不華麗,運載量太小,挺失望的,窩心


竹筍念熊貓


直8和米17都肚子裡裝輪式突擊車,直8還有擴容餘地,而米17是進口自己不能造。所以8變18了擴容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