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走近巨匠丨蕭友梅創辦中國現代第一個音樂專科

走近巨匠丨蕭友梅創辦中國現代第一個音樂專科

蕭友梅創辦中國現代第一個音樂專科

蕭友梅是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是我國音樂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作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的兩所專業音樂機構——北大音樂傳習所和上海國立音樂院(後改為國立音專)的創始人與主持者, 他的教育思想、音樂理念和人品風格深深地影響著一代音樂學子, 並通過他們又極大地影響到中國現代以至當代音樂發展。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蕭友梅(前右一)與女師大師生合影

在德國萊比錫音樂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後, 1920年3月,蕭友梅來到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開風氣之先的北平。初在教育部任職, 那時他即有建立音樂學校之抱負。但因“ 五四”以後, 國家多事, 又值皖直戰亂, 經費無著, 未成。但他受到了北京大學校長、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的賞識,很快被蔡元培聘進北大哲學系擔任講師。在北大,蕭友梅的和聲學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每當他開講,“聽者幾近千人,極北大校園一時之盛”,粉絲無數,把陳獨秀、胡適、魯迅等大師統統比下去了,一時風光無兩。蕭友梅在我國的音樂領域開創了多個第一,他在北大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管絃樂隊,辦音樂會40餘次,演奏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為北京群眾介紹了不少西方音樂。這也是第一個由中國樂師演奏,由中國人指揮的樂隊。當穿著馬褂和穿著西裝的樂隊成員登臺亮相,頓時讓觀眾亮瞎了眼。

1920年9月,經教育部允許,蕭友梅與楊仲子、趙元任等一道創辦了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這是中國現代第一個音樂教育機構。我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 就創始於1920 年的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

其實早在1912年12月,教育部就頒佈《師範學校規程》,共8章,規定“樂歌”為男女師範學校本科、預科必修科目之一,對樂歌要旨、內容等均有明確規定。但“五四”以前,中國傳統的音樂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娛性音樂方面,例如彈古琴,他們只是作為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從事表演的活動,是由社會底層的“戲子”們擔任的,這些活動與“國民音樂教育”並不是一回事。1919年3月,教育部頒佈的《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規程》規定預科、本科、專科以及專修科各科開設的科目中均將“樂歌”列為必修課。

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前身是1908年的京師女子師範學堂;1919年改稱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當時該科的課程僅參照日本高等學校方式安排,學制三年,以音樂為主科的學生,必須以體育為副科。蕭友梅強調音樂課的內容要包括和聲學初步、名曲解說、交響樂、歌劇及音樂史。他說:“不認得五線譜猶如不認得字一樣;唱不準一個音階,猶如啞子一樣。一個文盲兼啞子在世界上能夠用文字或聲音發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嗎?能夠和別人交換意見聯絡感情嗎?”

1921年1月, 蕭友梅先生就任該科主任以後,便與楊仲子( 原名楊錫)、趙元任先生等及美國人費地, 商議如何分組辦法等。後經蕭先生建議, 改音樂、體育專修科為獨立的音樂科、體育科: 兩門專業各自有自己的專門課程, 又有共同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從此這兩科課程才初具規模。又將音樂科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 體育科仍為三年,蕭友梅親自擔任科主任。這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興辦的、較為正規的高等師範專業音樂系科。專業課程由蕭友梅、楊仲子、劉天華、嘉祉等名流擔任,具有較高的教學聲譽。1922年國內實行新學制,以前可上可不上的“樂歌”課改名為學生必修的“音樂”課。1923年7月,學校改名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音樂科。

1924 年夏, 音樂專科四年畢業後, 又招收一個班, 並改為五年畢業。那時女高師已改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為我國第一所國立的女子大學。當時女師大分文、理科, 文科有國文系、英語系、歷史系、音樂系、體育系等。1925年10月,國立女子大學成立,音樂系歸入該校。無論是音樂科還是音樂系,始終由蕭友梅為系主任。蕭友梅還致力於編寫音樂教材:有1924年的《風琴教科書》、1925年《鋼琴教科書》、1927年的《小提琴教科書》等,著有《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樂概說》和《中國曆代音樂概略》等學術論著,還創作了《別校辭》和《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和兩部大型合唱曲。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編著的《今樂初集》《新歌初集》《新學制唱歌教科書》等,是中國最早出版的教材歌曲和個人作品專輯,以及大提琴曲《秋思》和管絃樂曲《新霓裳羽衣舞》,依據白居易的《新霓裳羽衣歌》創作的音樂作品是中國第一部管絃樂曲。這些不同體裁的創作,在中國都屬開創性的嘗試。他的歌曲作品,多數為描寫自然景物和表現學生生活,其中有一些透露出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祖國山河殘破的悲憤感情,如《問》《新雪》《國土》《南飛之雁語》等。其中1922年創作的《問》是蕭友梅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曾在當時青年學生中廣為傳唱,“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悽惶的淚”,表現對當時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深深憂慮。還有一些則同當時的反帝愛國鬥爭有直接聯繫,如《國恥》和《國民革命歌》(1928)以及《從軍歌》(1931)等。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帶有《問》曲譜和《新歌初集》封面的蕭友梅郵票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民國十二年蕭友梅《新霓裳羽衣舞》封面

1927年,學校被北洋軍閥當局勒令停辦,後改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仍設音樂系,由楊仲子主持工作。1928年秋,國立北平大學組成,女子大學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學制六年,即先修班兩年,本科四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大學西遷,音樂系撤銷。先後主持該系工作的為蕭友梅、楊仲子,任教者有趙元任、劉天華、俄國教師嘉祉、霍瓦特太太、趙麗蓮等,齊如山曾在該系講授戲曲知識,溥侗(紅豆館主)曾教授崑曲,二專業課程中音樂基礎理論、作曲、鋼琴為必修課,提琴、琵琶、月琴、簫、笛、聲樂、絲竹(合奏)、合唱等為選修課。每學年舉行二至三次學生成績演奏會。

在蕭友梅等有識之士的奔走與推進下,北平的一些大專學校先後設立了音樂系(科),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初具規模並引起世人注意。1927年的7月,南京國民政府即將成立,一直全力支持蕭友梅辦學的蔡元培先生即將擔任相當於教育部的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在此情況之下,蕭友梅便“決意南來,向蔡先生提出一個要求,請他於大學院成立時,在上海創設一間音樂院”。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蕭友梅(1884-1940),字思鶴,又名雪明。1901年留學日本,在東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學習,後轉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東京音樂學校。1906年,經孫中山介紹加入同盟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蕭友梅被任命為總統秘書。1912年作為公派生赴德國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教育學,1916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在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和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任教並擔任領導。1927年與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院,後改建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並主持校政。他是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和理論家、作曲家。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百年巨匠》音樂篇開機儀式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傅庚辰受聘為《百年巨匠》音樂篇顧問

圖片來源 / 網絡

監製 / 淵默、大白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己亥迎春 | 張大千、齊白石……畫過的《歲朝清供圖》

己亥話豬 | 徐悲鴻畫墨豬,濃淡刻畫,趣味十足

蔣兆和:願將對萬物真實的情感訴之於畫作

走近巨匠 | 傅瑞麟改名“抱石”,意喻一輩子追隨石濤

走近巨匠 | “中國只有這麼一個徐悲鴻,還嫌多嗎? ”

走近巨匠 | 潘天壽曾經如此評價石魯

視頻 | 林鄭月娥在《百年巨匠——饒宗頤》開機儀式上的致辭

李小琳:欽佩於饒宗頤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敬意和深情

走近巨匠 | 茅盾謙稱“字殊拙劣”,書法成就受尊崇

走近巨匠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於右任書法精品50件

開國大典,哪些巨匠登上天安門城樓?

《百年巨匠》配音孫悅斌朗誦|余光中:中秋

走近巨匠 | 黃胄:筆走龍蛇點畫出心

走近巨匠 | 沈尹默:書法曾“俗在其骨”,何以成為一代大家?

巨匠軼事 | 老舍:對白石翁為人與繪畫,我最佩服

巨匠軼事丨1966年8月24日,老舍最後一次出門,再沒回來

走近巨匠 | 吟《寬心謠》,賞趙樸初書法,越看越寬心

名家話巨匠 | 王魯湘:黃賓虹就是“中國的塞尚”

關於我們

走近巨匠丨萧友梅创办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专科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等聯合攝製的《百年巨匠》,是我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人文、科技領域大師巨匠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築篇拉開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8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連續兩年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被列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8年紀錄片重點項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資助。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列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教材。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紀錄片、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製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全國老年人推薦的優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叢書(10卷)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