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上方寺村是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繁華了600 多年的鹽泉古縣城遺址,就埋藏在上方寺村一片蔥蘢的稻田下。
這農田下就是鹽泉古縣城遺址。
駕車行駛在上方寺村村道上,眼前是緩坡丘陵,迂迴盤旋,山巒起伏,溝谷交錯。魏柳河自北向南縱貫,田間地頭莊稼長勢喜人。下車在村裡一轉悠,修建於清代的賈家祠堂、張家祠堂等老舊院落裡,土牆木門老青瓦古色古香,室內壁畫傳遞著孝道文化,祖先牌位前香菸繚繞,顯得古意悠悠。
上方寺村距玉河場鎮約3公里,是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鹽泉縣縣衙所在地,如今已是連綿不斷的蒼翠稻田。文史專家仔細辨識上方寺村一些農戶家裡的房屋堡坎、屋基、臺階、路面上的條石和片石,隨後認定,這些東西有不少是鹽泉古縣城的遺留物件。
據記載,隋唐時期,在今玉河鎮一帶發現了鹽井,取名鹽泉井。中國古代,鹽、鐵、茶等是政府主要的稅收來源,因此當地經濟很快繁榮起來,人口也繁衍很快。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上方寺村成為“分魏城縣置鹽泉縣”的縣城所在地。此前的公元553年,在上方寺山的山腳下,南北朝的西魏設置了魏城縣。公元614年,魏城縣治所遷至今魏城鎮後,又分置鹽泉縣。上方寺村的地下,多次出土成排街道及街沿石、房舍基石、磉礅石,作為下水道的陶瓦筒等,依稀可見當年的街道走向。當地還曾兩次在廢縣遺址南宋家梁山腳下出土了明代的銅環、銅盤、銅盆、鐵鑼等文物,證明了廢縣的存在。
村內壁畫。
史書記載,鹽泉縣舊址佔地300畝,約20萬平方米,縣城依山而建,從唐朝到元朝,共存在了663年。此後因鹽滷資源減少、朝廷收入減少,鹽泉縣被撤銷。後來的歲月裡,這裡由於交通不便逐漸荒廢。
曾經繁華的古縣城,在如今上方寺一帶“大堂灣”“歇馬場”“燒坪壩”“獅子坪”“蘇里橋”等地名裡仍有跡可循。大堂灣為廢縣縣衙門所在地;歇馬場為縣衙門前作拴馬之用的廣場;獅子坪因其地有一對兩米餘高的大石獅子而得名;燒坪壩係一片墨質土,據說是數百年間煮滷熬鹽堆積的柴灰。1950年,四川省考古隊到上方寺村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唐宋時期引流鹽滷的陶製瓦筒、管道等。
在上方寺村當了20多年村幹部的賈達明已年過八旬。他回憶說,大約是1963年,上方寺村村民從地裡挖出了300 多件文物,7 個村民用3 個籮篼抬起,步行三天,把這批文物送到綿陽城裡上交。
上方寺村,得名於當地同名的廟宇上方寺,這裡於1995年被認定為綿陽遊仙區文物保護單位。廟後面是蘇公祠,立著北宋狀元蘇易簡的像。同治《直隸綿州志》載:上方寺,治東一百里,古剎也,山下隔溪即古鹽泉縣廢址,明末毀於兵燹。乾隆十二年,僧通善重修,相傳為蘇狀元蘇易簡讀書處。史書還記載,公元958年,蘇易簡出生在古綿州鹽泉縣,即今上方寺村。公元980年,蘇易簡22歲時考中狀元,這是綿陽境內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確切可考的唯一狀元,他也是北宋時期四川誕生的第一位狀元,故此,遊仙區玉河鎮被稱為狀元故里。蘇易簡的孫子蘇舜欽、蘇舜元,在北宋朝也因文采而名揚天下。
據記載,蘇易簡的父親長期在外地做官,家庭條件比較優越,蘇母薛氏擔心兒子蘇易簡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不能成大器,就回到了條件較艱苦的鹽泉老家,培養蘇易簡,“幼以禮儀約束,長大後再教以詩書。”蘇易簡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宋太宗趙光義曾在宮中召見蘇母薛氏,賜她頭冠、霞帔,並賜座,稱讚她“真乃孟母”。
上方寺始建於唐朝,前身名為法水院;宋、元等朝多次毀於戰火。目前的格局,重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為三進院落,呈中軸線分佈。該寺廟內目前存有唐、宋、清碑刻20餘方。上方寺以前有鹽泉學堂,蘇易簡曾在上方寺的書院讀書3年多。新中國成立後,玉河鎮曾在上方寺裡辦過小學,學生最多時有600多人,這裡也曾辦過夜校掃盲班。
上方寺
如今,上方寺門前有很大一棵樹,樹上掛滿紅絲帶,寄託著人們學有所成、工作順利的美好願望。上方寺詩書畫院不久前已落成投入使用,不少文人墨客走進這裡傳經送寶,一點一滴地傳承著中華優秀文脈。
千百年來,蘇母薛太夫人的故事,已成為當地的“蘇母文化”,其核心就是讓子女成才、讓丈夫謀事業。近年來,當地開展了“十大蘇母”評選等系列活動,傳承蘇母精神,弘揚傳統美德。
因為重視和蘇易簡相關的狀元文化,當地每年都要舉辦狀元紀念活動。人們掛狀元紅,騎狀元馬,戴狀元帽,摸狀元石,行狀元禮……但是,上場更多的,卻是養豬狀元、蠶桑狀元、涼粉狀元、竹編狀元、孝老愛親狀元、見義勇為狀元、鄰里相幫狀元……
如今,作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的上方寺村,已確定由國家財政補助進行保護,“狀元故里鹽泉古鎮”鄉村生態遊規劃也正在實施中。
閱讀更多 四川三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