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編者按:之前一段時間,網上掀起了一股討論歷史上騎兵與步兵誰的機動能力更強的熱潮。其中有很多人認為,因為馬匹的耐力遠不如人,而且嬌貴,所以騎兵的機動能力不如步兵。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子?本文試圖從幾個方面來探討此問題。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極限耐力要遠好於馬,所以騎兵的機動能力不如步兵。這一論點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比賽的數據。以耐力聞名的阿哈捷金馬(即“汗血馬”),其長途行走的世界記錄是84天完成4300公里,平均每天大約51公里。而人類極限耐力挑戰賽的世界記錄是, 41天跑完4345公里,每天106公里。這麼一對比,人類的極限耐力幾乎是馬的兩倍多。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但是,這並不能作為騎兵機動能力不如步兵的論據,因為:人類戰爭史上佔絕對多數的行軍,根本用不到人馬的極限耐力。十一世紀拜占庭的大部隊行軍速度在11--32公里之間。而在山區等道路崎嶇的地形,一天前進24公里就已經是極限了。在時間更早的汪達爾戰爭期間,拜占庭軍隊曾經在7天時間裡走完70多公里,每天不過走10多公里。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三十年戰爭時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率軍兩萬奪取哈里渡口,用27天走了270英里。這是古斯塔夫最快的一次行軍記錄了,每天不過走16公里。太陽王路易十四所有戰役中機動性最高的一次,是用33天從沙特列到艾麥裡奇,距離為220英里,平均每天不過走11公里。1704年,馬爾伯勒公爵帶領三萬人,從萊茵河趕往多瑙河。從5月20日至6月26日,實際行軍距離接近350英里,平均每天15公里左右。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1757年9月,腓特烈大帝用13天走了150英里,從德累斯頓到達艾爾富特,平均每天走18公里;兩個月後,他用14天走了225英里,從萊比錫到達伯希維茲,平均每天25公里;1758年9月,他僅用一週走了140英里,從庫斯春到達德累斯頓,平均每天32公里。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克勞塞維茨對此是怎麼說的呢?“對現在的(十九世紀)軍隊來說,常行軍時一日行程為三普里,這是早就肯定了的;長途行軍時,平均一日行程為二普里,以便在中途有一些必要的休整。”1普里約為7.5公里,則十九世紀大部隊的行軍速度不過在15--22公里之間。書中還舉了一個高機動能力的例子:1760年,拉西將軍“在十天裡行軍四十五普里,大約每天四普里半”。這樣算來,不過每天30公里。而這受到了克勞塞維茨的高度讚賞,因為“一萬五千人的軍行軍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就是在今天也是很不尋常的”。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那麼當時那些名將,他們的行軍速度有多快呢?“1806年拿破崙追擊普魯士軍隊時,以及1815年布呂歇爾追擊法軍時,在十天內都只走了約三十普里(平均每天22公里)。”那麼中國的情況呢?清代規定,如果道路條件好,那麼應該每天走一百里;如果道路崎嶇難行,則可以縮減到四十到七十里。清代一里比現在的裡稍微長一些,勉強可以互換,則清軍的行軍速度約在每天20--50公里之間。考慮到這是條文性質的指令,現實中的速度肯定會大打折扣,估算實際平均行軍速度在每天20--30公里左右。綜上所述,古今中外的軍隊行軍速度,基本都在平均每天20--30公里之間,根本用不著人馬比拼極限耐力。因為軍隊行軍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強”,而是為了在到達戰場時,士兵依然有足夠的體力作戰。所以用挑戰極限的比賽標準來套打仗行軍,自然是不合理的。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匹比人嬌貴,在短距離急行軍之後,其體力不支,所以戰鬥力沒有保障——即騎兵的戰術機動能力不如步兵。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一般用兩個例子來舉證: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日夜120公里;志願軍奇襲三所裡,14小時70公里。這兩次戰鬥都以強行軍的步兵取勝而告終。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那麼,古代騎兵有沒有類似的戰例呢?有。我們以明末遼東總兵李成梁為例,來展示一下。因為李成梁的發家史,簡直就是一部騎兵戰術機動的戰例彙編。萬曆四年,蒙古騎兵入侵,“成梁率選鋒馳二百里,逼其營,攻破之。殺部長四人,獲級六十有奇。”萬曆六年正月,蒙古土蠻部入侵,“成梁夜出塞二百里,搗破劈山營,獲級四百三十,馘其長五人。”同年十二月,蒙古三萬餘騎兵入侵,李成梁“親提銳卒,出塞二百餘里,直搗圜山。斬首八百四十,及其長九人。”萬曆七年,土蠻部再度入侵,“成梁逾塞二百餘里,直抵紅土城,擊敗之,獲首功四百七十有奇。”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萬曆八年,女真部入侵,“成梁擊走之。追出塞二百里,大敗之,斬首七百五十,盡毀其營壘。”萬里九年,蒙古土蠻部再度大舉入侵,“成梁帥輕騎去塞四百餘里,至襖郎兔大戰,先後斬首三百四十,及其長八人。”萬曆十三年,蒙古數萬騎兵入侵,“成梁逾塞百五十里,疾掩其帳。斬首八百有奇。”同年,李成梁“部將李平胡出塞三百五十里,搗破銀燈營,斬首一百八級。”萬曆十四年,土蠻部再度入侵,“成梁以輕騎出鎮邊堡。晝伏夜行二百餘里,獲首功九百,斬其長二十四人。”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明代一里約合現在550m,引文中的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換算成現在的裡數,分別為220裡,330裡,440裡。然而,這還不是明代騎兵的最快行軍記錄。嘉靖三十六年,蒙古騎兵大舉入侵,山西告急。明薊鎮副總兵馬芳聞警,“一日夜馳五百里及之,七戰皆捷。”明代五百里,相當於現在550裡,馬芳用一晝夜的時間跑完——這可能是人類最快的短距離強行軍記錄了。作為對比,清風店戰役解放軍一晝夜徒步行軍125公里,而前蘇聯時期的大縱深戰役,最高要求是坦克部隊每晝夜前進100公里。上述例子中,騎兵都是在奔襲幾百裡之後與敵人作戰,並獲勝。有些人所謂騎兵跑幾百裡就沒勁兒了,即使到了也衝不起來的言論,不攻自破。至於所謂曹操的輕騎兵追擊劉備,“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根本就是騎兵的正常操作。因為東漢時期一里約為430m,三百里約合現在260裡。諸葛亮對孫權說的曹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不過是為了滅敵人志氣,漲自己威風。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前面分析了常行軍速度,短距離戰術機動能力,那麼長距離行軍,即騎兵的戰略機動能力如何呢?955年,拜占庭帝國的阿勒頗被圍攻,皇帝巴西爾二世率領四萬人,從首都君士坦丁堡出發,用15天的時間走完了本應花費兩個月的路程。當然,代價是大量人員掉隊,最終只有1.7萬人及時趕到阿勒頗。而這些人,都是騎兵或者騎馬步兵。君堡到阿勒頗的直線距離在1200公里左右,實際距離只會更遠。15天的話,平均每天要走80公里。明弘治八年,吐魯番攻佔哈密,明廷派軍征討。明軍3000騎兵從嘉峪關出發,急行軍8天,在伊濟穆爾川與附屬的4000蒙古騎兵會合。之後又急行軍6天,到達哈密,最終攻克之。嘉峪關到哈密,現在的公路距離約為600公里。考慮到明代的道路狀況,以及與其他部隊會師花費的時間,明軍騎兵平均每天可前進50--60公里。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康熙初年,三藩之亂爆發,駐紮在北京的前鋒營只用了25天,就到達了荊州。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約為1200公里,實際行程更遠。如果算1400公里的話,則平均每天前進約56公里。拿破崙戰爭時期也有許多騎兵機動能力的戰例。1814年,特滕伯恩輕騎兵旅約2000人,從艾德河推進到法國蘭斯,32天行程150德里,約合1125公里。如果除去修整的天數,以及沿途要經過多條大河所花費的時間,該部騎兵平均每天可行進40--50公里。而在1806年法軍對普魯士的大追擊中,繆拉的騎兵軍在一月內行程約1200公里,平均每天前進40公里。而同時期貝納多特的第一軍(步兵為主)不過推進了700公里,速度遠不如騎兵。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由此可知,騎兵進行戰略行軍時,可以在半月時間內保持每天50--80公里的速度,在一月時間內保持40公里的速度。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現在解放軍每年都有急行軍訓練,一般的要求是:負重,每天50公里,用時12小時左右,連續急行軍四五天。這樣看來,騎兵至少能以步兵急行軍的速度連續行軍十幾天,怎麼能說戰略機動能力不足呢?這裡要注意的是,上述騎兵部隊,大部分都是一人一馬的配置。如果一人多馬的話,騎兵的速度還會更快。所以才會有類似唐軍騎兵一人雙馬,遼軍一人三馬的配置。但是配置最奢侈的當屬蒙古與清朝。蒙古的騎兵,窮的一人二三匹馬,富裕的騎兵甚至可以達到五馬、八馬的配置。正是有這樣的高配置,蒙古騎兵才能完成古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遠距離機動,橫掃歐亞大陸。


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過騎兵?歷史告訴你騎兵如何讓步兵吃灰


但是蒙古畢竟還是靠騎兵自己配置馬匹,清朝則已經可以由國家制度化供給了。一般情況下,滿洲兵一人三馬、綠營兵一人一馬。而清軍在征討準噶爾時,竟然達到了滿洲兵一人四馬、綠營兵一人雙馬的奢侈配置。為何配置如此之高?清陝甘總督給乾隆皇帝的一份奏摺道出了其中緣由:“此次進剿準夷,自哈密至伊犁,通行三千餘里,全資馬力。戰馬一項,最關緊要。”

參考資料:《戰爭與後勤》、《戰爭論》、《十字軍時代的後勤》、《明實錄》、《明史》、《平定準噶爾方略》、《欽定戶部軍需則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