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紅色之都,如意武鄉,太行深處有佳境。
武鄉縣因武鄉水而得名,另說因境內武山、鄉水得名。《名勝志》:武鄉縣以武鄉水為名。據《水經注》,縣以城瀕武鄉水得名。武鄉水今名濁漳北源,又名北漳河、小漳河,發源榆社縣北八賦嶺,南流武鄉縣匯入涅河。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座標太行山西麓,這裡橫跨太行、太嶽兩山之間,形如如意;這裡歷史悠久,這裡是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齊名的革命聖地;抗戰時八路軍總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曾在駐紮於此,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戰鬥和生活。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武鄉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她東連黎城縣、左權縣,西鄰祁縣、平遙縣,北接榆社縣,南近沁縣、襄垣縣。武鄉縣因武鄉水而得名,另說因境內武山、鄉水得名。《名勝志》:武鄉縣以武鄉水為名。據《水經注》,縣以城瀕武鄉水得名。武鄉水今名濁漳北源,又名北漳河、小漳河,發源榆社縣北八賦嶺,南流武鄉縣匯入涅河。

全縣下轄5個鎮、9個鄉:豐州鎮、洪水鎮、蟠龍鎮、監漳鎮、故城鎮;墨鐙鄉、韓北鄉、大有鄉、賈豁鄉、故縣鄉、上司鄉、石北鄉、湧泉鄉、分水嶺鄉。總面積1610平方千米,人口21萬,縣政府駐豐州鎮。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據考證境內新石器時代有人類居住。西周時稱為皋狼之地;另說時屬甲氏國。春秋屬晉國;戰國時名涅,城在今故城鎮。秦朝屬上黨郡銅鞮縣。西漢置涅氏縣,因涅河而得名;東漢改名為涅縣。西晉武帝泰始年間,涅縣分為武鄉縣、鐐陽縣和涅縣,始有武鄉縣之名。 公元330年,石勒建立後趙,置武鄉郡。北魏延和二年(公元433),武鄉郡改名鄉郡,武鄉縣改為鄉縣。491年鄉縣遷治至南亭。北齊將鄉郡改為南垣州、豐州、戎州,北周時恢復鄉郡。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陽城縣為甲水縣;大業元年(605)併入銅鞮縣和鄉縣。義寧元年(公元617年),鄉縣析置榆社縣。武周時改鄉縣為武鄉縣,神龍初年復改鄉縣;景雲元年(公元710),恢復武鄉縣名至今。五代十國先後屬後唐、後晉、後漢。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屬威勝軍。金天會六年(1128),改威勝軍為沁州,屬之。北宋屬潞州。至元三年(1266)省入銅鞮縣,後復置。元明清皆屬沁州。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民國元年(1912)5月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次年5月改名冀寧道,屬之。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武鄉縣直屬於省。1937年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1940年6月改屬太行區第三專員公署;同年7月,分為武鄉縣、武西縣。1945年9月,武鄉、武西合併為武鄉縣。

1947年遷今治。1949年屬長治專區。新中國成立後屬長治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8年長治行政區改晉東南專區,屬之。1958年11月,榆社縣和武鄉縣合併為武鄉縣。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縣。1985年屬長治市管轄至今。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武鄉地處太行山、太嶽山之間;四周群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樺樹凹最高,海拔2012米。河流有蟠洪河、涅河、馬牧河、洪水河、關河等。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季風強盛。

這裡是山西省金屬鎂原材料主要生產基地;礦產主要有煤、硫磺、油頁岩、石膏、硅藻土、白雲岩、石灰岩等;其中煤炭儲量最大,1987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硅藻土儲量1億多噸,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10。農產以穀子、玉米、高粱、小麥為主,盛產黨參。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武鄉縣處於邯鄲、邢臺、臨汾、焦作、長治、太原等城市的相對中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方便。太焦鐵路、武左鐵路過境,有武鄉站、武鄉西站;境內有長太高速、208國道、榆長公路、南沁公路、權馬公路等交通線路,均在縣城相交。


太行深處有佳境,紅色之都,如意武鄉

這裡是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縣,是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文化園、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朱總手植紅星楊景區)、磚壁百團大戰指揮部舊址等景區;其中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所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史實的大型歷史博物館。

這裡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有華北最大的溶洞太行龍洞、天然氧吧崇城山森林公園,被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歷史文物存有元代的監漳會仙觀、清代的千佛塔等古建珍品、有石勒寨遺址、北良侯村造像、會仙觀、太行龍湖、板山、崇城寨懸空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