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鉅野地圖

【地名由來】

鉅野縣,是山東省菏澤市下轄縣。地處魯西南大平原腹地,位於菏澤東部,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大野澤,亦名鉅野澤、鉅野澤、廣野澤,上古九澤之一,故址在今山東菏澤市鉅野縣北。《書·禹貢》:“大野既瀦。”《周禮·職方》兗州:“其澤藪曰大野。”《左傳·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即此。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大野澤

大野澤為古濟水所匯,濟水中流在此通過。該澤西通雷澤;西南納濟水連通菏澤;東北出濟水,再東北經濟南流入海;東南出黃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因交通之便,水產豐富,自古是先民生存爭奪之地。《山海經》中記載炎帝女兒精衛銜石填東海的故事,就是指的大野澤,反映了遠古時候大野澤的存在。《禹貢》:“大野既都,東原底平”就是大禹治水涉及大野澤的記錄。《爾雅》雲:大野澤、鉅野澤乃一澤二名。漢以前文獻稱大野,《史記》始有鉅野澤之稱。《說文》:巨,廣大也,大野、鉅野同義,故二名並稱;唐、宋以後,多稱鉅野。該澤是炎帝部族的發祥地之一。炎帝蚩尤帶領八十一氏族生活在大野澤周圍。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殺,身葬兩處:一葬大野澤南岸、今鉅野城東北九里,一葬大野澤東岸、今嘉祥縣梁寶寺鄉闞城遺址。西周時屬成、魯兩國共管。魯哀公西狩大野,獲麟,麟死,麟冢在鉅野城東十二里。

大野澤是“西狩獲麟”之地。據《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獲麟。”《左傳》詳解為:“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公羊傳》詳解為:“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至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霑衿。……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對於孔子的哭泣,子貢不甚理解,孔子對他做了具體的解釋,據胡仔《孔子編年》:“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焉!’先是,孔子因《魯史記》作《春秋》……及是西狩獲麟,孔子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遂以此絕筆焉。”這就是孔子作《春秋》“絕筆於獲麟”的典故。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據《元和郡縣圖志》:“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即魯西狩獲麟處。武德四年(621年),於此置麟州,以是獲麟之地,故以為名。……獲麟堆,在縣東十二里。”今鉅野縣東十二里左右有麒麟鎮,還有一村名叫獲麟集,327國道路北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麟冢”,又叫“麒麟臺”。鉅野縣城內有“西狩獲麟”大型石雕,以麟州命名的酒店、賓館、商店更是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秦末昌邑(治所在今菏澤市鉅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村)人彭越曾活動在大野澤中,以打漁為生。據《史記·彭越列傳》記載:“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鉅野澤中,為群盜。……居歲餘,澤間少年相聚百餘人,往從彭越。”陳勝起義後,彭越趁機起兵叛秦,後助劉邦打敗項羽,被立為梁王,都定陶,(今菏澤市定陶區)成為西漢重要的開國功臣。

北宋初年,大野澤畔還誕生過著名文學家王禹偁,他是北宋第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一位上得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真正的文學家。稍後,又一位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也出生在大野澤畔。

大野澤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地方。思想家孔子,文學家王禹偁、晁補之,農民起義領袖彭越、宋江都曾活動在大野澤畔,或落淚,或吟詠,或鬥爭。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大野澤水域面積,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繪,春秋時鉅野澤在今鉅野城西、北、東三面,呈門字型,環城而水。澤東西長約百里,南北寬約三十里。按鉅野澤周邊龍山文化堌堆遺址,大野澤界標應是:南界:鉅野城東北九里是炎帝蚩尤墓冢;西北八里是商文化遺址馮堌堆;以此往西南六里,是春秋郹氏邑,即太昊氏族裔鶪鳥圖騰聚居之地,後來人稱會盟臺;以此往西三十里是古文化遺址龍固鎮。西岸:牡丹區胡集鄉孫堌堆遺址;鄆城徐垓鄉春秋之村老陳莊。北岸:鄆城鎮南春秋老村呂堌堆;往北五里即商都庇,今鄆城縣城。第十四代商王祖辛,及其後開甲、祖丁、南庚等四位商王都此。往東北十里是金線嶺高地,春秋古鄆就在其上。東岸:嘉祥縣梁寶寺鎮闞鄉蚩尤墓,鉅野縣麒麟鎮獲麟臺遺址。西漢時期,鉅野東北,黎縣(鄆城)東南,成陽以東,任城西北,廣大地區都是它波及的範圍。南朝,劉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曰:“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 ” 唐代,湖面南北300裡,東西100餘里。《元和郡縣誌》則具體記載到:“大野澤一名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五代時,澤向北移,環梁山皆成巨浸,始稱梁山泊。《大名輿地名勝》載:“鉅野澤,宋時與梁山泊匯而為一。”北宋末年,大野澤的南部已被黃河淤墊為平陸,只剩下北部的梁山泊了。至金代中期,梁山泊也已淤出大片陸地,再加上黃河南移的有利條件,梁山泊開始墾殖。據《金史·食貨志》載,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八月金世宗就說: “黃河已移故道, 梁山濼退地甚廣,已嘗遣使安置屯田。”次年又“命招復梁山濼流民,官給以田”,同時築圍堰以防水淹。元初,淤積更為嚴重,湖水耗淺,梁山濼遂分離成安山、南旺兩個湖。元末,為黃河所決,大野澤大部已被淤平,只餘一小部分歸屬於現在的東平湖。

大野澤在古時一直是漕運之樞紐、貢道之要會。嶽無聲《圖書編》載:“大江以北,中原諸水縱橫交織,皆於大野相連。”《宋史·楊戩傳》) 稱“古鉅野澤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自然具有“賴其蒲魚之利”古代陸路交通不便,水路航運至關重要。由於鉅野地處大野澤,為濟水所入,交通方便,地勢險要,便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末,大野澤是彭越起義反秦的根據地,《史記·彭越列傳》記有“彭越……常漁鉅野澤中”。他配合劉邦、韓信三路出擊,十面埋伏,終於使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五代時期的大野澤,山幽水深、灌木林莽,是黃巢餘部在此潛伏待機而起的活動場所。後周太祖郭威將濟州改設於此,重兵防守,又調任漢權任濟州刺史,進行征剿和招撫。至今仍然保存的屏盜碑就是當時的歷史見證。北宋時期的大野澤,與廣濟河相通。濟州鉅野是京東路以東的水上重鎮,水運交通和商業貿易都比較發達。從城北邢家務經定陶廣濟軍直達汴京,舳艫數百里。北宋王朝進軍梁山泊、宋康王兩進濟州,都把這裡作為戰略要地,史傳吏部尚書謝克家和抗金名將韓世忠,都曾建議趙構即位於濟州。元朝建都北京後,由於開挖了濟州河,再加上大野澤的水利,從鉅野行船到安山直達臨清,水運交通仍然十分方便。至元末明初,大野澤淤沒幹涸,水運交通廢止。

歷史悠久、廣袤遼闊的大野古澤,雖然已經在現代中國地圖上消失,但它的名字卻永遠和鉅野縣名連在一起,載入史冊。

全縣轄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101萬,總面積13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4.9萬畝。境內主要河流有萬福河、洙水河、洙趙新河和鄆巨河。鉅野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先後榮獲“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最具城市品牌建設發展潛力城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尋歡鉅野】

李尋歡並非姓李,但是尋歡的祖母卻是鉅野縣李姓大族,因而自小對鉅野縣有著特殊的感情。父親年幼的時候常常去姥姥家,因而對鉅野縣留有美好的回憶,他的一干表兄弟現在仍然在鉅野生活。他稱呼鉅野縣的方式也比較特別——巨縣!

巨縣的大謝集、陶廟和核桃園和我們羊山鎮接壤,關係緊密,相比和金鄉其他鄉鎮,反而更加熟悉。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罐子湯

謝集罐子湯是魯西南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傳統小吃,先後被載入魯西南名吃、山東名吃,2004年又被命名為中華名吃。罐子湯原由謝集村謝雲德之高祖謝登普創制於清光緒年間,傳至現在經營者謝雲德已有五代,長達百餘年曆史。謝集正宗罐子湯第六代傳人謝經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改進了罐子湯製作的流程,其原料全部採用魯西南特有的散養青白山羊。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罐子湯加壯饃

羊山正街十字路口有一家罐子湯店,我去吃過幾次,美得很!旁邊是壯饃,這個是罐子湯的絕配,稱上三塊錢的壯饃,這樣的一碗罐子湯是五元,一共八塊錢。加上紅紅的辣椒油,吃起來渾身冒熱氣,那滋味怎一個爽字了得。

【歷史沿革】

鉅野縣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

原始社會時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澤農耕漁獵。上古部落首領堯、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寶貴足跡。

春秋時期,鉅野為武城地,魯國西境。公元前475年,鉅野屬宋國,至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設置昌邑縣(治所在今大謝集鎮前昌邑村),屬碭郡。

西漢初期,鉅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

中期增置鉅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為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鉅野縣昌邑集,所轄包括金鄉、鉅野、成武、單縣4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劉買,漢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鉅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中元六年),昌邑、鉅野屬山陽國。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昌邑、鉅野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昌邑、鉅野為其屬縣。公元前73年(漢宣帝本始元年),撤銷昌邑國,復為山陽郡,昌邑、鉅野仍為其屬。

公元9年(新朝建興帝王莽始建國元年),撤銷山陽郡,改為鉅野郡,以鉅野縣城為治所。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撤銷鉅野郡,恢復山陽郡,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乘氏縣仍屬濟陰郡。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曹操任兗州牧,以昌邑為治所。

三國時期,鉅野和昌邑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

公元265年(晉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鉅野、昌邑為屬縣,乘氏縣仍屬濟陰郡。

南北朝時期鉅野縣為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初年改高平國為高平郡。公元420年(南朝劉宋永初年間),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間,鉅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後屬北魏任城郡。北齊撤銷鉅野縣。

隋文帝開皇年間,鉅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鉅野西南部屬曹州濟陰郡,鉅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縣。開皇十六年,恢復鉅野縣和昌邑縣。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撤銷乘氏縣,併入鉅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619年(唐高祖

武德二年),鉅野縣屬鄆州東平郡。公元621年,在鉅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為屬縣。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鉅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643年,鉅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鉅野縣仍屬鄆州。公元952年(後周太祖廣順二年),移濟州於鉅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為屬縣。

北宋初年,鉅野縣屬濟州。公元997年(宋太祖至道三年),屬京東路。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改屬京東西路。

金朝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

公元1147年(南宋紹興十七年、金朝皇統七年),析任城縣以西、鉅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

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撤銷鉅野縣。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復鉅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鉅野縣。

公元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升州為濟寧府。

公元1272年(元朝至元九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鉅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鉅野,復以州治於任城。

公元1279年,升府為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

公元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鉅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

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設濟寧府於任城,鉅野為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同時,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遷至鉅野,至今鉅野人多為山西那批搬遷而來的人的後代。據傳,這些後代的一個特徵就是小腳趾有兩個腳趾蓋。鉅野新一中附近一村莊仍樹立有記錄搬遷的石碑。

公元1374年,黃水淹沒鉅野,至洪武九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鉅野,重建縣公署。

公元1385年,兗州升為府,濟寧降為州,鉅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

清朝初年,鉅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改濟寧州為濟寧直隸州,鉅野為屬縣。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改屬曹州直隸州。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為曹州府,鉅野仍為屬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鉅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國民黨政府把鉅野縣劃為9個區:城區、鳳鳴區、新城區、順應區、大義區、忠義區、龍堌區、柳林區、大康區。

1928年廢除道制,鉅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1929年,鉅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鉅野物產】

米豆糊粥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米豆糊粥”營養豐富,易消化,具有美容、健脾之功效。袁家糊粥以乾淨、味美、行業道德高尚著稱。制粥必須使用天然甜井水,主料小米、黃豆須用石磨磨碎,開水沖泡過籮,然後用大火燒煮,至水開將過好的小米粉倒入鍋中,再將其煮沸,再用勺子用力攪拌,後用慢火熬煮半小時即可 [9] 。

夏思源清真糕點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清真糕點

產於陶廟鎮夏莊,始創於清乾隆年間 。

謝集罐子湯

源於大謝集鎮,以大謝集鎮老地方罐子湯最為正宗。已經在國家工商局註冊“謝集正宗罐子湯”商標。該湯主要用羊骨、羊頭肉、羊肝、羊心、羊肚等原料長時間熬湯製作,多用花椒、生薑為佐料,放入優質粉條,香氣襲人,久喝不膩,是當地群眾最為喜愛的湯類之一。

鉅野彩蛋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彩蛋

彩蛋在鉅野由來已久,由民間畫師精心構思,在禽蛋殼上繪製山水花卉,鳥獸魚蟲,仕女人物等圖案,製成裝飾品和聖誕用品。有較強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鉅野郭氏牛肉糝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是以新鮮的牛肉、牛骨髓為主要原料配以數十種中藥材及調料,經長時間精心熬製而成。湯汁濃稠、湯色乳白、香氣襲人、久喝不膩。具有暖胃健睥、壯骨強筋、滋陰補腎之功效,是名副其實的湯類補品。

【風景名勝】

金山旅遊區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金山

風景秀麗的金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迴,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佈局設計施工。

永豐塔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永豐塔

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鉅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鉅野八景”之一。《鉅野縣誌》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鉅野古老文明的象徵。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

文廟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文廟

位於鉅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鉅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佔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 。

麒麟臺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麒麟臺遺址

位於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是春秋“西狩獲麟”之麟葬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麟麟臺被夏官屯公社武裝部挖掉邊圍而加高築成打靶臺。現存臺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20米。

齊魯會盟臺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齊魯會盟臺

位於縣城西郊大李莊村北,據《山東通志》和《兗州府志》記載,為春秋齊魯會盟處。原臺“崇數仞,廣可蔽二畝”。會盟臺,是齊魯友好的象徵,也是齊魯文化交融匯通的標誌,對於研究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發展及古代邦交史,有著重要的意義。至秦漢時期,此處又成為重要祭祀場所和埋葬之地 。

田氏家祠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田氏家祠

位於章縫鎮東西大街中段。約建於明隆慶至萬曆年間,原佔地5畝許,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築。歲月蹉跎,後院等附屬建築已傾,主體四合院尚保存相當完整。臨街面闊九間仍為原來風貌,均青磚砌壁,布瓦覆頂。

蚩尤墓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蚩尤墓

又稱蚩尤肩髀冢,位於鉅野縣城東北郊,堌堆廟村前。此墓歷經夏商周漢,歲月荒遠,地貌變遷,墓冢面積不斷縮小,元明時期丘上曾建有廟宇,清代以後冢丘屢遭破壞。

東嶽天齊廟

東嶽天齊廟,位於陶廟鎮陶廟村,因歷代護廟人及重修者中多為陶姓,故又俗稱陶家廟。東嶽天齊廟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廟宇。主要建築有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關帝殿、三教堂、玉皇閣、九女閣、真武廟、土地廟、華佗廟以及山門、戲樓等,佔地面積10餘畝。

“鉅野教案”遺址

位於鉅野縣城東北10公里的麒麟鎮磨盤張莊村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鉅野教案”亦稱“曹州教案”。

屏盜碑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全稱大周推誠奉義翊戴功臣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濟州諸軍事行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西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任公屏盜碑,簡稱屏盜碑。原位於鉅野縣城北關護城河外路西,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立。由於歷代黃河水患淤積,該碑大部分被淹沒於地下,暴露地面約80釐米。

昌邑故城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昌邑故城

位於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前昌邑村,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1992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侯樓遺址

侯樓遺址

位於大謝集鎮西侯樓村西100米處,原為臺地遺址,現已削平。該遺址距今約5000年,文化層堆積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漢代,是鉅野縣目前發現年代最久,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遺址。對於研究典型龍山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地域交錯有著重要的意義。

秦王避暑洞

齊魯地名探究——大野澤而得名——鉅野

秦王避暑洞

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金山南坡。因洞內冬暖夏涼,又名清涼洞。有詩讚曰:"六月入得避暑洞, 清涼如水世間無"。據考證,為漢廢帝劉賀之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