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祕圓圈”的謎底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說起麥田怪圈,相信很多同學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錯綜複雜,細看之下卻彷彿包含著某些難以言喻的東西在裡面的各種出現在麥田上通過麥稈形成的奇怪圖案。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自1991年,英國人道格·鮑爾和戴夫·喬利出面澄清,從1978年到1991年英國的麥田圈都是他們乾的,並當場做了表演如何製作麥田圈。這在當時被稱為“道格和戴維”事件,從而引起了多國各界領域的轟動。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道格·鮑爾和戴夫·喬利)

雖然自此之後很多人知道了事實後對所謂的麥田怪圈失去了興趣,但出現怪圈的地方很多都成為了熱門的地方而每年能夠為當地帶來數千萬甚至上億的收入,因而導致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人為的麥田怪圈。

當然,很多人認為世界上那麼多麥田圈,沒有可能全部是人為,因此一直以來圍繞這些麥田怪圈的出現,充斥著諸如磁場說,龍捲風說等輿論,而各種猜測裡最引人入勝的就是外星人說。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1998年英國國防部門收到的草圖)

正是這些令人難以一口斷定的事物的存在,人類對未知探索的慾望才會一直被鞭策。但不管怎麼說,有果必有因,不論如何令人難以相信的事物發生了就肯定會有原因。

不只有陸地上出現的麥田怪圈讓人興趣盎然。在深不可測,佔據著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裡,更是有著令人慾罷不能的魅力,失落的文明遺蹟,美人魚,海怪等一直都是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好比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日本沖繩最西南邊一個偏僻島嶼處發現的巨大廢墟。究竟是古代失落文明遺蹟?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直到今天依然是考古學家還有地質學家試圖論證的焦點。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但今天的主角並不是這些巨大的建築,而是和陸地上的麥田怪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怪圈”。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怪圈從外觀來看,直徑接近7英尺,由幾個同心環組成,對稱性相當好。外部的環圈起伏有序,就像一座山脊不斷被複制一樣。中間的圓圈扁平,有看似不規則的紋路滿布其中,但只要細心一看,其實中間圓圈裡的紋路也是有相當的對稱,不禁令人驚訝。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這些令人不解的海底怪圈,是在1995年日本奄美大島附近的海域裡發現的。

讓科學家們困惑的是,這些圓圈是怎麼出現的?是否只在這裡出現?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出現?是自然變化的地質過程的產物?仰或是有意識的給人類傳達的信息?

當時研究團隊縱使使用了多種資源進行研究,但都一無所獲,沒有人能夠解釋得到這些圓圈究竟是怎麼來的,因此後來這些圓圈也被《國家地理雜誌》以“神秘圈”這個名詞來定義。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但同樣的有果必有因,這一個疑問,直到二十多年後最終被解開。製造這些神秘圓圈的“幕後黑手”,就是一種河豚魚。

說起河豚,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種魚遇到危險的時候那鼓起來呈現球狀的有趣畫面。河豚學名河魨,而河豚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聲音而名為河“豚”。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另外在不同地區河豚有“氣泡魚”,“氣鼓魚”,“雞泡”等不同稱呼,一些種類的身體甚至覆蓋有刺,令捕食者難以吞食從而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當然,它們另外一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其鮮美,素有“不吃河魨,不知魚味”的美譽,因此在東南亞很多國家之間都是很多人鍾愛的食材。

但同時因為其毒素遍佈身體多處,在處理和加工過程中如果稍有不慎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危險。或許正是那伴隨著危險而難求的美味,才會令人趨之若鶩。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而在1995年日本奄美大島發現的這種河豚是當時100多種河豚魚中新發現的種類,名為白斑河豚,屬於豪豬魚的近親。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就目前而言,白斑河豚是已知唯一一種會在河床上製造這種圓形的魚類。考慮到它們體型的細小(平均體長12釐米)和所做的圓形的大小(平均直徑2米),在海底製造這樣的圓圈這項任務可不簡單。

事實上,BBC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時集多個領域研究學家稱號於一身頭銜的博物學家大衛·阿滕伯勒,就曾經將白斑河豚形容為動物王國中最偉大的藝術家。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大衛·阿滕伯勒)

那麼究竟白斑河豚是怎樣在河底製造這些圓圈,為什麼製造?這些疑問最終都在科學家們的攝像頭下得到了答案。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其實白斑河豚製造這些圓圈,遵循了生物最原始的一種本能,繁衍。類似於孔雀開屏的行為,在孔雀的繁殖期,雄性孔雀通過展開尾屏同時不停做出各種優雅的舞蹈動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麗,以此吸引雌孔雀。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白斑河豚製造這些圓圈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偶。雄性河豚會以圓圈的中心為目標用自身的鰭拍打併攪動河底的沉積物來創造這些圓圈的外圍。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同時為了吸引雌性河豚,很多時候雄河豚會以各種鮮豔的貝殼裝飾在外脊。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看似亂來一通,但其實經過錄像研究,它們的拍打方式有條不紊,不然也不會能夠製造對稱性如此美麗的圓形。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中間圓圈的紋路還有沉積物的材質是不同的,白斑河豚在製造圓圈過程中同時收集更為細小的細沙含在嘴裡,然後搬運到中間圓圈的位置。因此從視覺上來看,外圍的圓圈和中心圓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一整個圓圈完成下來需耗時7至9天,可見這樣高密度的工作量對於細小的白斑河豚來說並不輕鬆。

接下來做的就是等待雌性河豚到整個圓圈中心位置產下魚卵。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那麼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中間圓形的紋路和外圍圓圈的紋路並不相同,為什麼這麼大的圓圈,雌性河豚只會到中心位置產下魚卵而不在其他位置?

科學家深入研究了內裡的玄妙才瞭解到這種生物令人著迷的地方。團隊設計了相同的圓圈造型,發現了內在的流體動力學原理。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外在圓圈類似山脊的設計會讓水流將沉積物和細沙等往中心位置移動,同時中心圓圈山丘般的紋路會將水流往外流動。相關研究數據得出雌性河豚的魚卵在圓圈的中心位置遭遇的水流速度減少了25%,更有利於魚卵的囤積。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在雌性河豚產下魚卵後,雄性河豚守護一週左右等待其孵化。而且由於水流不斷的沖刷,這些製造出來用來保護魚卵的圓圈也會逐漸被沖刷掉而消失。

加之在製造圓圈的地方已經耗費了大量細小的沉積物,因此在使用一次過後需要尋找新的地方重新建造這樣的圓圈。

這也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耗費了那麼長的時間才發現這些圓圈的奧秘,因為在還沒有成型前,沒有人知道這些圓圈的作用,而當其使命完成後,這些被創造出來的痕跡也會在一定時間內消失。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不得不說在各種意義上,這種白斑河豚製造的圓圈都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看似簡單的構造,其實隱含著多種物理定律。

不只是這種魚有類似的才能,譬如東非馬拉維湖的雄性麗魚就會建造一個簡易的城堡結構,供雌性麗魚在其中產魚卵。生物的多樣性,通過不同生物創造出來的這些物體得到了體現。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麗魚製造的“小城堡”)

當然,要說不同動物之間獨特的行為那可是洋洋數萬字也未能說清楚。因為不只浩瀚的大海尚且還有很多地方是人類沒有涉足的,單單陸地上的千姿百態就足以讓人們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或許正是那未知背後帶著的真相和真理,這無窮無盡的誘惑和吸引,才會驅使人們孜孜不倦,永不停止自己的腳步吧!

二十多年,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些海底“神秘圓圈”的謎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