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扎心:電商流量究竟有多貴?

如今的流量費,就如實體商業時代的進場費一樣成為商家擁有

優質渠道資源的必須成本,甚至有商家吐槽“開網店比實體店還貴”。流量貴幾乎成了所有電商經營者的痛點,越來越激烈的流量競爭讓中小賣家很難維持,一些老賣家紛紛選擇線下、直播、短視頻等導流方式,甚至送iPhone手機也比買流量更划算。

隨著“雙11”的臨近,電商平臺流量價格競爭進入了白熱化,每日上萬元、每月30萬元流量投入已是平常的數額。白手起家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中小電商能否找到新的流量之路,還是未知數。

寧送iPhone 不燒錢買流量

“哪裡還有什麼藍海。”在談及電商平臺上的流量有多貴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電商從業者抱怨,如今在天貓、淘寶上的流量價格已經沒有未開墾的處女地了,到處都是水漲船高的競爭。

“對於一些大型服裝賣家而言,一個月投入30萬元買流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東莞市電子商務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海娜說。東莞是服裝製造企業扎堆兒的地方,電商經營者也格外集中。“實在是太貴了,有的品牌商寧願通過送iPhone手機引流,也不願意在平臺上繼續燒錢了。”

東莞的一位服裝類電商運營總監表示,流量推廣費用一般會被控制在成交總額的10%-15%範圍內。以此類推,一個月投入30萬元的電商賣家的成交流水通常應在300萬元以上。

“尤其是在‘雙11’這種黃金時段,付費流量的價格有可能高達30元/次點擊。”國家電子商務協會高級電子商務培訓師王雪蓮說,“不過要看是什麼類目的流量,男女裝、童裝、箱包等熱門類目商品的日常價格也會在5元/次點擊。”

北京一家名為“紅舞鞋”的舞蹈用品網店經營者梁斌說:“因為我們線下作了20年了,線上店開了也有七八年了,天貓旗艦店有十幾萬的粉絲,所以目前的付費流量投入並不多,一天大概在幾百元,但確實有很多大店在這方面的日投入是萬元以上的。”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賣家表示,賣家根據規模不同,對流量的投入佔比呈金字塔結構:“在服飾鞋帽等大多數類目下,平臺排名前十的商家流量投入約佔其銷售額的10%-20%,排名10-100名約佔銷售額的20%-40%,百名以外的想擠進來往往要投入銷售額的40%以上作為流量成本。”

“推廣費用要分階段看。新品期一般控制在銷售額的15%-20%,因為要給流量推廣;熱銷期一般控制在10%-15%,維持穩定的銷售量;衰退期基本不給推廣。”上述東莞電商營銷總監說。

“10%-40%是電商行業的平均流量成本,也就是說,商家賣一件服裝價格是1000元,有可能400元是給平臺的廣告費。”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

競價排名、水漲船高


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獲得站內流量的最主要途徑是“淘寶/天貓直通車”,這是阿里巴巴為賣家提供的一款按點擊付費的營銷推廣工具,賣家可以通過對買家搜索的關鍵詞進行競價排名,從而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賣家也可以在直通車上對首頁、類目首頁等定向位置進行競價排名。

“但並不是出價高的賣家就一定排在前面。”王雪蓮說,直通車是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流量競價體系,最終展示出來的排名要以“出價乘以一個係數”的結果為準,而這個叫做“質量得分”的係數的構成十分複雜,

其中包括創意質量、商品圖片質量、所購關鍵詞與商品相關性、直通車轉化率、好評率等,“但總有些賣家盲目地抬高關鍵詞競價,不僅自己白白燒錢,還會導致整體流量價格的提升”。

根據阿里巴巴《2018中國青年創造力報告》顯示,全國已有超過200萬“90後”在淘寶上創業,僅過去一年增長就超過了70萬。也就是說,不斷湧入的新生力量正使流量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價格也就隨之越來越高。物以稀為貴,2011年起家,2017年銷售額近3億元的童裝品牌小豬班納的電商經營者就表示,最近一年的流量比過去少了很多。

“流量只會越來越貴,現在有很多經營者認為開網店的成本比實體店還高。”李海娜表示。

中小店家的出路


如何解決流量貴的瓶頸,王雪蓮認為,在目前大環境下,理性競價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方法。“要做好自己店鋪的營銷計劃,位置和關鍵詞的競價排名不是影響店鋪銷量的唯一因素。”

電商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關鍵詞的熱度越高、流量越大,其競爭也會越大,需要花的錢也就越多,中小賣家是無法承擔的。阿里官方提供了直通車的潛力詞表,比如在網紅零食項下,附有零食、堅果、特產、餅乾、膨化、膨化食品等一系列長尾詞,而長尾詞競價價格通常比較低,競爭也不那麼激烈。

另外,合理利用站外流量也是降低流量購買成本的方法之一。“有一群專業的‘淘寶客’在為賣家提供站外引流服務,通過直播、建群等方式幫助賣家,他們提供服務的價格一般在銷售額的20%-40%左右,但因為是以成交額計費,所以如果賣家的利潤率高於支付給淘寶客的費用,賣家還是很歡迎這種方式的。”王雪蓮說。

站外流量不僅是阿里平臺上的中小賣家渴望的,同時也受到知名電商品牌的歡迎,比如小米、網易嚴選等也不斷通過線下推廣、直播等各種方式獲得相對低價的流量。

然而很多新興流量平臺不甘現狀,自己也正在考慮成為電商平臺。比如前年9月今日頭條就上線了“放心購”業務,涉足自營電商領域。“這也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站外流量的價格。”曹磊說。

扎心:電商流量究竟有多貴?


“對於小賣家而言,實在買不起,蹭蹭‘雙11’期間暴增的流量也挺好。”梁斌自嘲地說。

第十一年“雙11”將至,十一年間,一代剁手黨和品牌商成長起來,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也早已超越電商本身,輻射向零售、製造業、外貿、物流、供應鏈、營銷等諸多領域。

正如當初的線下賣場,電商平臺也日益掌握更多渠道話語權。作為零售渠道,如今的電商平臺實際上為消費者提供著與傳統商超一樣的“貨架”,互聯網雖然寬廣無限,但有效的貨架數量仍然有限。

電商平臺同樣要考慮如何分配有限的流量。而流量價格則成為了電商平臺全部生態中最核心的開關。開關在誰手裡,誰就是整個生態中擁有最強勢話語權的一方。這種強勢令商家在談判桌前幾乎毫無籌碼,同時也保證了平臺源源不斷地通過流量變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創業者無法白手起家,前期的流量投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進入電商行業早已不再是一件門檻很低的事情了。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現在,如果僅僅有好的創意和商品,生意恐怕還是不好做。

你們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