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1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則某家長髮在論壇上的帖子: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因為一塊月餅,這位父親把一個剛9歲的孩子硬生生逼得離家出走。更讓我“佩服”的,是這位父親在孩子“轉身就走”了之後的淡定。一個九歲的孩子萬一走丟了怎麼辦?萬一被壞人帶走了又怎麼辦?我隔著屏幕都為這個父親捏了一把冷汗

但從求助帖的字裡行間裡,我卻並沒有看到一位做父親的擔憂,只有滿屏的委屈:“心理活動很多,但也沒有慌張,可能還是太失望了。”

我們想想看,這位父親到底在失望什麼呢?是孩子沒有心平氣和的面對父親扔掉月餅這件事?還是在父親把門關上之後,孩子沒有表現出認錯、求饒的姿態,而是在門上寫了罵人的話?

在我看來,爸爸的委屈來自於“教育失敗”的挫敗,只不過這種挫敗來自於孩子不服管教的憤懣,而不是對自己教育方法的內省。

因為在他看來,不論是扔掉月餅、還是把孩子關在門外,他都和兒子進行了反覆的溝通,即使是把離家出走的孩子領回來之後,這位爸爸也強調了自己“沒有打罵孩子”。

他只是對孩子進行了不止一次的“冷處理”。

孩子因為月餅而被扔掉傷心大哭時,他“看了看,沒有去制止,也沒有哄他,回來的路上,彼此都沒有說話”;孩子被帶回家之後,他告訴孩子“是有年輕叔叔來敲門,所以我才不得不去接你回家。但是你記住,我永遠不會主動去找你。

在他看來,這樣的“冷處理”已經是他能做到最剋制、最理性、最好的教育方式了,比打罵不知“高級”了多少倍。

這也是他滿腹委屈發帖吐槽的原因。

他不知道這種“冷處理”就是“冷暴力”,他也不知道在冷處理和打罵之間,還存在著其它溝通模式。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2

前幾天,抽空瞄了兩眼《女兒們的戀愛》,被鄭爽小公舉的男友完全驚呆。

看著鄭爽一直在試圖去溝通,可她男友一直不看他、不說話,悶悶地彷彿把所有的溝通通道全部關閉的樣子,真心替小爽捉急。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剛好有個閨蜜也在追這個綜藝,她把這段視頻轉給老公看,卻被老公說:

“你們女人就是矯情”,“難道非要大吵大鬧才好嘛?沉默不也是為了避免吵架嗎?”

閨蜜聽完一臉黑線。其實,擁有閨蜜老公同款邏輯的人真的不在少數。許多人覺得這樣的“冷戰”根本不算什麼,更上升不到所謂的“暴力”。

所以,各種各樣的冷暴力充斥在親密關係中,不僅僅是夫妻、戀人,還有親子之間。

除了沉默、冷戰,冷暴力還包括言語歪曲、譏諷、嘲笑、輕蔑、否定人格

有些人面對沖突,可能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對方溝通,而不自覺地使用冷暴力;但也有更多的人,選擇用“冷暴力”來懲罰對方,就像是某種關係上的霸凌一般。

只不過,因為不像身體暴力那樣明顯,通過冷暴力受到傷害的一方往往有一種“感覺很不好,卻又說不出哪裡不好”的複雜心理。就像手上紮了一根刺,你用肉眼根本看不到,但就是有隱隱的痛,非得用放大鏡才能找到癥結在哪裡。

冷暴力便是如此。

一個長期呆在冷暴力關係中的人,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可能都無法察覺他們所受到的傷害。

冷暴力會摧毀對方的自尊、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讓這種關係持續下去,讓受害者無法逃脫,並且讓對方產生自己做錯了什麼的內疚感。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3

記得上高中時,我有一個要好的同學,某天早上腫著眼睛來上學。一問才知道,是前一天晚上和媽媽大吵了一架。因為小測驗的成績不理想,媽媽罵了她,“也不知道你的樣子是隨了誰,又矮、又黑、又醜,考這點分數,真有臉啊!”

同學被媽媽的這番詆譭人格的譏諷傷透了心,她一邊發抖一邊哭泣,大喊著讓媽媽道歉,她媽只說了一句“我不打你就不錯了,你還委屈上了”之後,就再也沒和同學講話。

放學的時候,同學說再也不想回家了,咬緊牙要離家出走。我擔心她,就把她帶回了自己家,聽她講了大半宿媽媽的“冷暴力”。

她說小學的某個寒假,她媽給她買了一件“又大又蠢”的羽絨服,她覺得太難看了,就拒絕穿。結果之後一整個寒假,她媽媽都沒有跟她講一句話。

每天面對她的是冷冰冰的空氣和一張冷漠的臉。

小孩子哪有能力處理這樣複雜的關係,同學當時只覺得惶恐無比,彷彿要失去媽媽一樣難受。“如果媽媽是在懲罰我,我想她是做到了。剛開始時,我跟她慪氣,覺得不講話更好。但幾天過去之後我就慌了。當時的我,痛苦地用頭撞牆。我就想,只要媽媽能跟我說話,讓我做什麼都行。

最後,我同學實在撐不住了,給她媽媽寫了一封信,深刻的檢討了自己的過錯,並告訴媽媽自己再也不覺得那件羽絨服醜了。“我媽看完信之後的表情,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她說你知道錯就行,眼神裡寫滿了自己獲勝之後的竊喜。

這樣的得意,對我的同學來講,卻是永遠忘不了的羞辱。

黑暗中,我聽著同學的訴說,眼淚悄無聲息地落下來。我用力握住同學的手,希望能撫慰她內心那看不見的傷口。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4

在開頭那個離家出走的帖子裡,有人抱怨道:

“現在的孩子太難帶了!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了,現在連不說話、讓他罰罰站也不行了嗎?晾他幾天,他不是才能記得住、知道自己錯了嗎?難不成,整天順著孩子就對了?

有時候,在孩子身上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答案自會清晰明瞭。

假設,帖子裡這位父親抽菸,而他的孩子不希望他抽,在反覆提醒沒有效果之後,也把爸爸的煙扔到垃圾桶裡,把爸爸關在門外罰站,不跟他說話,晾他幾天,用“不讓他嚐到甜頭”的方式來讓爸爸戒菸,這位爸爸又會作何感想呢?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那塊月餅到底能不能吃,因為畢竟每個人的寬容度不同。如果僅從達到讓孩子不吃或者少吃月餅這個目的來講,

也有許多比現在更好的方式去實現。

就像留言所說的那樣,比如我們可以說好東西跟大家分享,家裡人把月餅分一分,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珍惜老師給予的東西這份心思,也達到了孩子吃到很少月餅的目的。

再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為了珍視老師的這份心意,我們可以把月餅留在家裡作紀念,你想吃的話咱倆再去超市多選幾塊,明天上課也可以帶給老師、同學一起吃…

哪怕,你不得不扔掉了那塊月餅,可不可以就體諒一下孩子的心情,從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氣憤哭鬧的原因是因為被孩子珍視的、來自老師的鼓勵和好意被你不打招呼就丟掉了。這樣也好過當孩子在籃球場上放聲大哭時的不理不睬。

就像曾經看過的一段話所說:

在一段親子關係裡,好關係優於壞關係,壞關係強過沒關係。即使是被父母不正確對待的孩子,也要比被父母冷漠對待、視而不見的孩子要好許多。人類本身就是一種依戀型生物,對於依戀的需要比任何生物都要高,所以我們對於親密關係,

最難以忍受的就是被冷對待、甚至沒對待。”

這話,胡適也曾說過,他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總想著自己要贏,基本上結局總會兩敗俱傷。

就像對孩子使用冷暴力,無非就有兩個結果。要麼,會引發和孩子之間更為激烈的衝突,比如像開頭的離家出走,甚至引來孩子更加嚴重無法收場的極端反抗。

要麼,孩子因為恐懼而低頭。

要想操控孩子真的太容易了,因為他們太需要父母的愛,他們的屈服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這份愛,而不是因為認識到“錯誤”本身。這份恐懼終究會成為親子關係裡一個解不開的疙瘩。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你也許會懷疑,有那麼嚴重嗎?想想我們自己每次和伴侶吵架,被“冷暴力”之後的感受吧!

仔細想想便會發現,如此之後我們和伴侶之間的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只是暫時“冷了下來”,在日後必定會以翻舊賬的形式再次引發矛盾。

和孩子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以後如果在親子關係中出現矛盾時,儘量別忘了:

我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和孩子爭輸贏。

-END-

比起打罵,這樣的“冷暴力”更會為親子關係刻下看不見的傷口


小暖說

第一次看到那條論壇裡發的帖子的時候,真的感覺心被狠狠的刺了一下,特別能體會到那個孩子當時委屈、憤怒、失望的心情。

只是更可悲的是,像我們一樣的成年人,卻對這樣的感受和傷害完全不自知。我們不願意認錯,不喜歡道歉,拒絕承認自己的問題,總是以一個高高在上不會出錯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

這樣的不自知,才是最讓人心灰意冷的。

溝通的確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在我們跟孩子之間更是如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溝通方式的不暢倒可能沒有顯現得太明顯,畢竟我們還有權威的力量能夠讓他們“聽話”,可等他們逐漸成長,而父母與孩子間並沒有建立一個長期可信任和可交流的關係機制時,孩子的心門會慢慢向我們關閉,那時再去著急,就真的很難挽回了。

多一點愛和溝通,少一點高高在上和冷漠,真的能夠去用心“看到”孩子,這就好。

假期結束了,充好電,咱們就繼續出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