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01

皇位之爭起兵變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寧宗病重,一代奸相史彌遠進獻金丹百餘粒,包治百病,不幸的是宋寧宗嗑完藥...卒,享年57歲,死因耐人尋味。後面的劇情可想而知...

寧宗死後,史彌遠聯同楊皇后及朝中一干大臣開始把控朝政。在靈柩前假傳寧宗遺詔,兵不血刃就廢了一向與他們不合的太子趙竑,封其為濟王。找了一個趙氏宗親趙昀當傀儡,扶其登帝,一系列操作把趙竑打的一臉懵逼,但因自己並無實權只能默默接受這個結果。

至於為什麼丞相和太子會有這麼大的仇?這就和太子趙竑做事不懂低調有關,史彌遠任右相期間,權勢熏天,也很高調,身為太子自然看不過去,畢竟將來是主宰天下的存在。

有一次,對著宮牆的地圖指著瓊崖州意氣風發說了一句話:“彌遠當決配八千里”,後來又呼彌遠為“新恩”,意思是如果他當了皇帝就將史彌遠流放新州或恩州。而史彌遠早就在太子身邊安插了眼線,知道後這事後,曾試圖緩合雙方關係,送了一些奇珍,結果全被趙竑摔碎在地上。史彌遠知道後怕的要死,便有了廢立太子的想法,先下手為強,並且成功把太子拉下馬。

而身為太子的趙竑,原本滿心歡喜的向龍椅進發,最後一刻竟然被人踢出了權利中心,原本唾手可得的江山化為泡影,不甘、失落、憤懣、仇恨無處發洩,對史彌遠更是恨之入骨,苦於沒有實權,無計可施。

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人潘壬與他的弟弟潘丙知道事情經過後,便圖謀擁立趙竑,重新登基。如果能得這策立之功,自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官厚祿,貴不可言。

趙竑聽說有人想擁立自己,心中估計是歡喜的,但也十分害怕,兵變失敗的話就得死,權衡利弊之後就躲了起來。只是被利益衝昏頭腦的潘壬兄弟二人怎麼會輕易放棄呢?還是找到了他,擁到州治,黃袍加身,趙竑也是身不由己,半推半就答應發動兵變,號稱精兵二十萬,水陸進討!和他先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何其相似,但結果到底如何呢?

02

虎頭蛇尾成鬧劇

原本潘壬聯繫了山東的起義軍,許以重利,雙方一拍即合,商定好時間一起發動兵變,結果事到臨頭,對方竟然按兵不動。但潘氏兄弟是騎虎難下,無奈連夜找了一些人充門面。

第二天,趙竑躊躇滿志到校場一看,二十萬精兵竟只是些漁民以及巡尉兵卒,一共不滿百人。趙竑知道這種情況再造反肯定是不會成功的,立馬翻臉率領自己的州兵討伐他們,並遣人告訴給朝廷有人造反,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這麼點人馬,不等史彌遠收到消息,派出兵馬到達,事態已經平息。

趙竑雖然及時認清現實,懸崖勒馬,但也暴露了自己是個定時炸彈。心中不安的史彌遠又想起了趙竑當初說的話,覺得這個人不能留了,便令人前來給生龍活虎的趙竑看病,趙竑...卒!

一場兵變淪為鬧劇,卻產生了蝴蝶效應,影響到了一個人——陳己善。

當時,任睦州通守的陳己善因為兵變竟然被免去官職,無妄之災。湖州離睦州還隔了一個杭州,不知道怎麼就影響到了他,不過也沒辦法,御任後便準備回故里東陽亭塘,正好經過浦江。原本丟了官,心中鬱結十分惆悵,一路沒事看看風景,走著走著就到了東陳,見此地山靈水秀,南山為屏,麗水為帶,心情不由好了許多。正好無官一身輕,便生出了歸隱之意,決定遷居於此。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03

東陳祠堂

經百餘年的繁衍,陳氏家族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康熙六十年,1721年,開始修建宗祠,斷斷續續二十六年,才建成現在的規模。

陳氏祠堂坐北朝南,為三進五開間建築,看到的第一眼感覺是古蹟。整個門廳斑駁古樸,盡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尤其大門彩繪的兩位身著朝服文臣已經只剩下黑白色。兩側對聯:“九世同居以旌於北宋,一門相睦尚見乎東陳”,此聯記載陳氏家族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九世同居的事蹟。兩旁還有一對門鼓石,可以看出陳氏一族曾經的輝煌。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大門進去就戲臺,常見的歇山頂,正脊施鷉吻,戧脊上施磚雕,簷口施溝頭滴水,四個翼角高高翹起,如飛鳳展翅。戲臺藻井呈八角形,柱上牛腿雕工精細,栩栩如生。

牛腿是民間雕刻家周光洪所作,單單一隻牛腿居然鏤雕了60多個三國人物,不禁想起了《核舟記》裡蘇東坡乘小船遊赤壁的桃核小船,一樣的驚歎。可惜的是其中一隻牛腿已經被盜,據祠堂的管理員陳老先生說,這隻牛腿有人來偷了八次,有一次被撞破的時候牛腿甚至已經被卸下,差一點就被偷了。但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第八次還是被偷走了。現在的牛腿是周光洪大師的徒孫所刻,雕工也十分精細,可以說得到了周大師的真傳。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而東陳的戲臺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功能,大部份戲臺都建於正門之後,如此一來,大門就失去作用,只能從邊門進入。但東陳祠堂的戲臺中間部分可以拆卸,村裡有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從正門進入,古人的構思也相當人性化。

兩旁是觀戲樓,由於古時候禮教森嚴,陳老說這戲樓是專供女賓觀看用的,男賓則在天井內觀看。

中廳是敦睦堂,二十餘塊大匾高懸廳上,關於這些匾也有一段坎坷的故事。原本大部份匾曾遺落在村中各家各戶,重修祠堂的時候便發動村民找回,雖然有所損壞,但好在無一遺失。

其中“兵部尚書”為宋乾道八年壬辰進士陳琰,歷任翰林院助教、吏部侍郎,後晉升為兵部尚書兼諫議大夫。“廬墓終身”相傳是陳氏先人陳衍,曾居住富陽,後父親去世,陳衍悲痛萬分,就回浦江把父親葬於家鄉,併為父親守墓三年,此後便遷回浦江居住,葉落歸根。“割股愈父”則是為了褒揚孝子陳應雄的孝行。還有“理學名賢”則是為有學問的陳氏祖先所立。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的四根金柱,分別用柏、梓、桐、椿四種樹木製作,意為“百子同春”,為的是祈求家族綿延,也有九世同居子孫眾多之意。其中一根柱子在修復的時候,發現已經蟲蛀中空,為了修舊如舊,便沒有直接換柱,而是內部塞了木芯,縫隙再灌入水泥加固,從外部完全看不出任何修過的痕跡。

走入穿廳,可以看到一張長桌,此處主要用於祭祀。兩旁的分別是功法祠和供奉孔聖的繼絕祠,“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相信是所有讀書人的至高抱負。

一場兵變淪為百人鬧劇!浦江卻因此多了一個村莊

最後的寢堂,供奉的是陳氏幾位先人的畫象,其中就有兵部尚書陳琰及遷居浦江的先祖陳己善。

雕欄猶在,朱顏已改,再看東陳祠堂,三百年時光流轉留下的盡是滄桑歲月痕跡,但它同時也見證和記錄了陳氏一族從古至今的點點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