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怎麼辦?

這大概是現代社會,最為常見的都市病。

很多人大抵都明白:好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要有一個大目標,再分拆成一個個小目標,每天朝著目標前進,看著自己的進步和成長,轉化為成就感和動力——對不對?

但問題就在於:對許多人而言,在“目標”這一塊就已經碰壁了:

我知道要有目標,但我就是不知道想做什麼,感覺對一切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沒有動力,怎麼辦?

這個問題,在這幾年裡,不同的人身上,反反覆覆地聽到。

有趣的是,不僅僅是剛畢業兩三年的年輕人,許多30歲前後的人,其實也有同樣的困擾。

比如,在一線城市裡打拼,收入還行,但每天996,下了班身心俱疲。也想過要有自己的生活,卻一直缺乏動力,週末就是看劇癱倒、打發時間,接著開始新一週的循環。

或者,在三線小城市裡,守著一個無聊且清閒的崗位,衣食無憂,但生活也一成不變,平淡單調。

想著要有一些變化,但又限於身邊的圈子,不知道從何著手。

再如,奮鬥到

30來歲,成家立業,孩子也過了需要人帶的階段,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卻發現找不到方向,餬口不難,但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想做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也許不是持續前進的動力,而是從0到1這輕輕的一步。

那麼,該如何找到感興趣的方向,從零開始邁出第一步呢?

這是一個大哉問,不是一篇文章能夠解決的。但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為你邁出這第一步,提供一點微小的動力。

本文作者Lachel,認知思維專家,深度思考普及者。專注心理學、認知科學和心智成長。每週四原創更新,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轉載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獎賞迴路難以適應

便利的現代社會

其實,從人類誕生伊始,自然就給我們預裝了一套“動力系統”。

這套系統,可以確保我們,在強敵環伺的自然界,得以存活下來,並主動去進行探索,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這套動力系統是什麼呢?就是我在《人生的幸福算法》中提到過的獎賞迴路”。

當我們受到生存需求的驅使——比如飢餓、疲憊、恐懼、寒冷時,我們就會主動採取探索行為,來緩解這種需求驅使的緊張感。

而一旦滿足了需求,VTA就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通知大腦皮層“這種行為是有益的”,從而向大腦發出一個“快樂”信號,把這種行為記錄下來,進行強化。

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會被我們習得,成為我們的習慣模式。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慢慢的,大腦對它的刺激敏感度就會降低,多巴胺分泌減少。

於是,我們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探索和發展新的、更高層級的行為,來為大腦創造“更好的條件”,繼續激活多巴胺迴路……

這就是文明建立的過程。

可以說,正是獎賞迴路,使得人類不滿足於茹毛飲血,一步步發展到現代社會。

但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我們的生活,變得實在太便利了。

便利到什麼程度呢?如今,幾乎一切需求,坐在家裡,通過手機和互聯網就可以實現。

訂餐,購物,遊戲,社交,資訊,甚至工作……乃至於飲食起居,一切需要動手的地方,只要願意花錢,都能找到人上門幫忙解決。

這當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它也會造成一個結果:我們的“獎賞系統”,開始感到無所適從了。

它有點難以理解這個世界了。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保持內源刺激

拒絕外源刺激

我們可以把對獎賞系統的刺激,大致分為兩類:內源刺激和外源刺激。

你餓了,動手做一頓飯,吃完,很舒服。

這裡,一方面你滿足了“飢餓”的需求。

另一方面,你付出了一個需要投入精力的“做飯”過程,由於結果是好的,所以激活了獎賞系統,使得大腦肯定了這個過程——於是,你會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和愉悅感。

這就是一種內源刺激。付出行動,獲得收益,得到獎賞,強化行動——這是獎賞系統正常運作的狀態。

現在,考慮另一種情況:

你餓了,在外賣 APP 上下訂單。餐到了,吃飯,同樣很舒服。但在這個過程裡,你沒有付出任何勞動,沒有切實的行動。那麼,獎賞系統就會陷入困惑:我該獎賞什麼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同樣滿足了飢餓的需求,但卻缺失了滿足感。

那麼,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需求:從別的地方去獲得滿足感,來填補這種空缺。這就是一種代償效應。

但尷尬的是:我們的生活太便利了,任何行為都非常簡單,大腦找不到能夠獎賞的目標。

於是,它就只能轉而向外部,去尋求刺激和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流,娛樂節目,遊戲,各種現代社會體系下的腦力消費產品,就應運而生了。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它們為我們的大腦按摩,為大腦提供即時反饋、使命感、新鮮感、收穫感、優越感、社會認同和肯定……

這就是“外源刺激”。

簡而言之,在內源刺激不足的情況下,大腦就會轉向外源刺激,來釋放多巴胺,激活獎賞迴路。

而這種模式反過來,又會降低我們獲得“內源刺激”的動力,提高“外源刺激”的傾向。

畢竟,當閾值被調高之後,再要付出繁複的行動,去做一些很麻煩的事情,換取並不高的回報,在大腦看來,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所以,我經常說:要創造,不要消費。為什麼?就是因為創造的過程,會不斷激發“內源刺激”,幫助大腦把獎賞系統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而過度的消費,只會迫使大腦去尋去外源刺激,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興趣是慢慢形成的

不是天生的

這就是許多人“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內因所在。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興趣是天生的。這世界上存在著成千上萬種活動,我要做的是從裡面找到“我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再去做。

其實不是的。

這種思維就跟“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理想的另一半,我要去找到他一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誤區。

你對某種事物的興趣,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接觸和深入的過程中,慢慢習得和“生成”(generated)的。

簡而言之,興趣受什麼影響呢?

兩個因素:一是你的人格,包括特質、價值觀,等等;二是獎賞和激勵。

前者決定哪些領域容易對你產生傾向,後者決定這種傾向能否變成興趣。

很多人認為:我們是因為喜歡一件事物,然後才擅長它。其實不是的。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因為恰好擅長一件事物,得到內在和外在的肯定,才會喜歡上它。

只不過因為這個過程往往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我們很難覺察到罷了。

結合這一點,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剖析:

為什麼我們會對一切事物不感興趣?大體上,有這麼幾個原因:

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不差,至少不會到“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程度,故而從根源上缺乏探索和前進的動力。


這些人在過往的生活中,往往比較循規蹈矩,遵循傳統的教育和考試模式,從而很少能夠發掘“自己擅長什麼”和“自己喜歡什麼”。


基於前兩點,再

加上我們的生活過於便利,內源刺激不足,外源刺激又遠遠過載,於是,他們習慣了從外源刺激獲取獎賞,從而抑制了內源刺激的動力。也就造成了對“行動”的巨大障礙。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雖然生活很便利,但還有工作呀。為什麼工作不能成為成就感、滿足感的來源,激活內源刺激呢?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這個問題很好。有些人是可以的。但除了少數幸運兒之外,大多數人的工作,往往都有一個特點:非自主性。

大多數人的工作,很可能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也難以自己掌控工作內容、方式和節奏。

你被迫在不想加班的時候加班,被迫三番五次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乃至不倫不類,被迫迎合上司和客戶的要求、按他們的指令行事……

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就變成了一種負擔,而非獎賞。

判別的方法很簡單:問自己,每天上班時,你是充滿鬥志和幹勁,還是不情不願,就可以了。

所以,好的工作,未必是高收入的工作,而是你擅長、感興趣、目標一致、擁有使命感和價值感、並且能夠對其負責的工作。

同樣,只有當你出於自主意願去探索事物時,它才能夠成為你幸福感的來源。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發掘和生成興趣

靠的是行動

那麼,針對前面提到的三層原因,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發掘和生成興趣呢?

分享幾個簡單的方法。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行動。先覺察到這一點,再讓自己去行動,不要考慮太多。試著從行動中獲得反饋,成為你持續前進的動力。

  • 動手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麼?當然是用來改造環境的手。

因此,我們身上所有的器官裡面,手所對應的大腦神經元是最豐富的(其次是口腔)。

這是一個雙向通路。一方面,大腦可以對手部下達各種指令,讓每一塊細微的肌肉作出極其精細的動作;

另一方面,手部的觸覺是最敏感的,可以獲取極其微弱的信息,再傳遞給大腦。

因此,動手(字面意義上的動手),是鍛鍊和激活大腦非常有效的做法。它可以引起大腦更強烈的反應。

所以,為什麼生活如此便利,仍然有人喜歡動手去做東西?就是因為,動手做一些事情,能夠帶來充盈的樂趣和成就感。

我經常會向有類似困惑的朋友提議,去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動。

比如:做飯,烘焙,繪畫,縫紉,拼裝模型,手衝咖啡,做手賬……去產出一些成果,讓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這可以幫助你有效地找回幸福感。

像我自己,平是沒事會自己衝咖啡,但其實我並不喜歡喝咖啡,純粹只是為了享受動手的樂趣而已。(主要是手殘,別的也做不來。)

不用追求完美,更無須對自己有太高要求,只要把自己從電子產品前解放出來,用雙手去感知和體驗世界,就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 嘗試自行去解決問題

很多人的思維是“追求效率”,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短的路徑,得到最好的結果。所以,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經常會選擇當伸手黨,讓別人幫忙決策。

這不是一個好習慣。

有時候,多花點時間,刻意去做一些“麻煩”的事情,反而會更好。

舉個栗子。同樣都是向別人請教,伸手黨的問題是:我現在有A和B兩個offer,我該選擇哪個?而主動者的做法是:

先思考我現在最需要什麼,再對比這兩個offer,它們分別能夠提供什麼,有哪些風險,哪些收益。

這裡面,有哪些信息是我目前還不知道的,我先試著動手搜索一下。實在找不到或者難以肯定的,再去向別人請教。

前者會問開放性的問題:“我該怎麼做?”後者會問針對性的問題:“我目前缺少的是某個信息,您能否告訴我這個信息?”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其他時候也是一樣的。動手搜索,動腦思考,分辨信息可靠性,對比優劣勢和收益成本,制定計劃並執行,隨時監控和反思,考慮多個備用方案並嘗試付諸實踐。

這些行為,很麻煩,但可以為你持續產出“成就感”。

用內源刺激啟動獎賞系統,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付出。

你付出了,獎賞系統才能夠“獎賞”你的付出,從而強化你的行為,為下一個問題做好準備……形成良性循環。

適當的冗餘是必要的。它是系統健壯性的支撐。

  • 增進生活的多樣性

許多陷入“興趣迷思”的人,往往都存在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模式,太狹窄了。

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遇到的問題也是相似的,連每天碰到的人、交流的人,都是老面孔。

久而久之,這就會造成一個後果:你會陷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難以從中走出來。

你會漸漸地覺得: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如此,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我的生活模式也是理所當然的,“提不起興趣”也必然是理所當然的。

真的嗎?當然不是。

你困在自己的“氣泡”中太久了。你所看到的一切,只不過是氣泡所反射回去的、你對世界的認知而已。

所以,非常關鍵的一步就是:引入一些“不同”,讓生活多一些難以預測、難以把握的變量。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和一些優秀的同行交流,每次交流完,都會有一種感覺:原來還可以如此。

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警醒: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待太久,你就會習慣這種節奏,慢慢的,你的感知能力會變得遲鈍,對外界的變化會充耳不聞,更別說改變自己去適應新變化。

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呢?

你可以試著去學習一些技能,無需精通,只需利用20%的業餘時間去入門和涉獵即可。

通過學習,去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和可能性範疇,接觸到更多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試著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什麼。

可以試著跳出自己現在的圈子,去尋找新的圈子、新的群體,去跟他們碰撞。

哪怕是在網上,在微信群裡,去尋找和發掘聊得來的朋友,建立一些聯繫,也能幫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你也許會發現:原來,世界可以這麼大。

  • 建立日常慣例和儀式感

前面提過:在啟動“內源獎賞迴路”的過程中,有一個因素非常重要,那就是自主性。

你必須發自內心地感到:我的生活是在我的掌控之下的,我能自主做想做的事、選擇想要的目標,才能幫助自己“對焦”,邁出探索的第一步。

如何提高自主性呢?一個有效的做法是:在生活中尋找儀式感。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日常慣例(daily routine)。給自己制定每天的計劃,去完成一些微小的、低成本的、日常的事情,把它變成一種日常生活的儀式感。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具體可以按照你的實際情況去設定。

像為自己的每一天打分,填寫模板化的日誌,散步,冥想,獨處發呆……都可以。重點在於,把它們變成獨屬於你的,有你個人風格的,雷打不動的,獨立於一切工作和日程安排之外的慣例。

“儀式”的定義是什麼?就是沒有實際作用、卻被賦予了非凡意義的事物。

重點在於,這種“無用之用”,正是儀式的價值所在——

我花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用”、完全在我支配之下的事情,正意味著我對生活擁有掌控權和自主性。

做一個類比:為什麼富人願意購買奢侈品?因為,奢侈品的溢價基本是“無用”的,但願意花錢在這種“無用”之上,正是富人財富和地位的展現。

為什麼人需要儀式感?原因就在於此。

它不能直接幫你激發獎賞迴路,但能夠幫你尋回內心的寧靜,將你從忙碌、擁擠的瑣事中拉出來,重新讓你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從而找回生活的意義。

畢竟,興趣也好,目標也罷,它們只是手段,最核心的,是對生活抱以熱情,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不是嗎?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你對生活失去熱情的時候會怎麼調整?

本文作者Lachel,認知思維專家,深度思考普及者。專注心理學、認知科學和心智成長。每週四原創更新,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轉載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和影視截圖。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l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