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一個人能否成事,90%取決於你是否有“第3選擇”?

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我們經常會陷入兩難境地:

前怕狼,後怕虎;要麼戰鬥,要麼逃跑。

那麼我們能否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法?

作者認為,我們需要創造第3選擇,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法。

先問你一個問題:

如果你剛剛畢業,想進一家公司,但招聘標準比較高。

在沒有認識的人內推的情況下,你的簡歷極有可能被刷下來,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

選擇一家自己能進的公司先做幾年積累工作經驗再去投遞?

還是精心打磨自己的簡歷,反覆投遞,希望能夠表明誠意打動HR?

不管你做出以上哪個選擇,心裡應該明白,能進這家公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同樣的情況和處境,有的人就能成功扭轉結局,進入自己心儀的公司。

我有個朋友,剛畢業時想進一家公司工作。

但因為招聘條件比較嚴苛,憑藉他自己的學歷顯然無法過簡歷篩選的一關。

但他並沒有做出上面的任何一種選擇,而是另闢蹊徑,想到既然正常的招聘渠道行不通,那不如從老闆身上下功夫。

於是他從微博上找到那家公司CEO的微博賬號。

為了表明自己想進公司的誠意,他提前做了很多功課。

瞭解公司的企業文化,摸清老闆的性格之後,他發了一段很長的文字給那家公司的CEO。

當時他也只是想試一下,沒抱太大期望。

沒想到,那段文字真的打動了公司的CEO,過了幾天,公司的HR打電話給他約面試。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他成功進入了自己想進的公司。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職場、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種看似只能二選一,但可能兩種選擇都不是很好的情況:

第一,跟老闆提加薪被拒絕,要麼選擇逃避,消極怠工渾水摸魚,要麼選擇戰鬥,一封辭職信遞到老闆面前。


第二,尋求跨部門同事的幫助但對方不配合,要麼選擇逃避,乾脆自己動手,要麼選擇戰鬥,在工作群裡指責對方拖慢進度。


面對客戶無理的要求,要麼選擇逃避,對方說什麼就改什麼,要麼選擇戰鬥,做好辭職的準備懟死客戶。

但其實很多時候,除了逃避和戰鬥,往往有第3種選擇,一種讓雙方都滿意的最優解。

因為人生不是選擇題,除了A就是B,人生也可以是填空題,你可以自己想出答案填上。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在有的人看來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有的人卻能夠奇蹟般做到?

為什麼有的人只能認命,而有的人卻總是運氣好心想事成?

造成不同結局和答案的根本原因,就是第3選擇思維。

一個人能否成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有第3選擇。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一、什麼是第三選擇?

《第3選擇》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隻恆河猴在面對天敵或同類的威脅時,腎上腺素會開始飆升,心跳加快,肌肉繃緊。


這時候往往有兩種反應,要麼快速逃離,要麼緊盯對手,齜牙咧嘴準備戰鬥。

而大多數人在面對威脅或挑戰時,反應和一隻恆河猴差不多。

試想一下,當上司把剛剛離職的同事的工作交給你,讓你一個人負擔兩個人的工作量時,普通人往往會做出以下兩種反應:

要麼選擇戰鬥,怒氣衝衝,走進辦公室,把辭職信甩給上司。

要麼選擇逃避,不敢出聲,只能私下吐槽上司不合理的安排。

但第3選擇,就是除了戰鬥和逃跑之外的第三種選擇。

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法。

可以說,擁有第3選擇,基本上可以解決90%與人有關的問題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 擁有第3選擇的人,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第3選擇》中,史蒂芬·科維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兒子戴維健康課考試考得特別差,這樣的成績顯然不能出現在他的檔案上。

於是史蒂芬·科維告訴兒子,總有其他辦法的,讓兒子找教授談談,找出一個得A的辦法。

教授一開始毫不猶豫拒絕了,但在戴維的堅持下,教授提出了一個要求,說“如果你能在55秒內跑完400米,我就給你個A-”。

結果戴維輕輕鬆鬆跑到了52秒,以A-的成績結束了這門課。

不誇張地說,我們一生都在與人打交道。

而與人打交道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彈性,一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鐵律,其實可以通融。

一些看似不可更改的標準,也可以變通。

而第3選擇,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別人脫口而出的“NO”變為“YES”。

  • 擁有第3選擇的人,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

《傲骨之戰》中,律師事務所合夥人Diana需要一名助理。

Marissa作為一枚小透明,沒有光鮮亮麗的學歷也沒有牛逼的工作經驗,顯然完全不符合Diana的要求。

所以當她自薦做Diana的助理被拒絕後,普通人往往因為玻璃心而黯然退場,但Marissa怎麼做的呢?

她雙手撐在桌面上,眼睛注視著Diana。

語氣堅定地說,我願意先給你當一天的助理,不要錢,相信我,用過之後就會發現沒有人比我更好用了。

Diana原本的拒絕變成了挑眉,潛臺詞好像是,好呀,看你能做成什麼樣。

後來因為Marissa在一個案子上提供給Diana一些關鍵信息,所以成功擠掉了其他應聘者,順利留了下來。

擁有第3選擇的人,總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不是因為他們開了外掛,而是他們一心想著如何達成目標,不會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毫無幫助的情緒、自尊心上。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 擁有第3選擇的人,經常擁有好運氣

我有一個同事,有一次和男友在外面吃飯,後來在出租車上和男朋友吵架,結果下車才發現,公司的重要資料落在了出租車上。

她當時埋怨著男朋友,但是她的男朋友卻慢條斯理地說,別急,我們找找。

然而,出租車司機是揚招的,又沒人記得車牌號。

於是他們根據附近的監控查到了出租車的車牌號,再打電話去出租車公司。

跟客服說明了情況,在客服聯繫出租車司機之後,得到的回覆卻是,車後座上早已沒有了裝著資料的PRADA口袋。

我想面臨這種情況,大多數人可能早已自認倒黴放棄。

但他們依然堅持尋找解決辦法,要求客服給他們司機的聯繫方式,出於公司規定,客服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從發現口袋沒了到打電話給客服,期間也不過10幾分鐘的時間。

所以他們推測,很有可能是在他們之後上車的乘客把口袋拿走了。

於是他們又提出讓客服把上一個乘客下車的目的地跟他們說。

按照公司規定辦事的話,顯然是不允許的。

但客服也耐不住他們的軟磨硬泡,說出了一個小區的地址。

偌大一個小區,總不可能挨家挨戶地敲門吧?

於是他們跟保安講述了事情經過以後,在保安的幫助下,看了監控,發現有兩個人從出租車上下來,手上拎著的袋子正是她弄丟的!

根據監控顯示,他們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一棟樓。

很幸運的是,到了第二樓,他們就發現了監控中的兩個人,和他們說清緣由後,順利取回了資料。

說她幸運嗎?當然,但如果沒有鍥而不捨地尋求解決辦法,第三選擇也不會出現。

擁有第3選擇的人,之所以做一樣成一樣,不是因為總是撞上好運,而是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創造好運氣。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第3選擇只會出現在那些願意相信並堅持尋找答案的人身上。

二、如何開啟第二選擇?

  • 相信一定會有更優的方案存在

記得前兩年想看一部電影的首映,結果因為票訂晚了,所以沒有多餘的票了,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看。

但朋友非要拉著我去家附近的影院,覺得說不定可以買到呢。

當時雖然覺得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還是硬著頭皮跟了去。

沒想到,在影院門口徘徊了十多分鐘,眼看著電影就要開始了,突然有一對情侶手裡拿著票問工作人員是否能退票。

結果當然,我們上去接手了這兩張票。

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這不過是運氣。

但如果當時我和朋友沒去電影院,就不會撞上這對情侶,也不會遇到所謂的“運氣”。

所以擁有第3選擇的前提是,要相信有第3選擇的存在,你要鍥而不捨地尋找。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 讓對方參與進來,幫你想辦法

當和人打交道的時候,面對不可能、不行的回答的時候,要記住,站在你對面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的協同者。

想方設法讓對方參與進來,幫你一起想辦法。

不要問“可不可以”,而是問“怎麼樣才可以呢?”

很有可能,對方掌握的信息比你知道的要多。

有一次,和朋友約好一起去一家雲南菜館吃午飯。

但因為出門晚了,所以到菜館已經過了午後2點了。

所以服務員禮貌地跟我說:不好意思,廚師已經休息了,我們2點以後不營業了,下次可以早點來吃。

沒辦法,我只能去一家還在營業的菜館等著,一邊發微信告訴我朋友這個消息。

沒想到,過了5分鐘,他直接打電話給我說,快來雲南菜館吃飯,我已經點好菜了。

我當時很好奇,不是說不營業了麼?

結果朋友神秘地笑了笑:

我就跟服務員說,我和朋友一年也就見一兩次面。


我朋友特別喜歡吃你們的菜,大熱天的好不容易來到你們這兒,就為了吃你們一口正宗地道的米線。


要是這次吃不到,真的會很遺憾的,拜託,幫幫忙,看看能不能想想辦法,我們就點簡單的幾道菜就可以了。


結果剛剛拒絕我的服務員就走回去和餐館裡的廚師說了幾句,然後廚師欣然答應了。

如果對方不知道你的故事,那你和他只是毫無關係的陌生人,你的失落、期望和他毫無關係。

但一旦他知道了你的故事,那麼你們就不再是毫無關係的人了,他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幫你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一个人能否成事,90%取决于你是否有“第3选择”?
  • 引入第三方條件

什麼是第三方條件?就是跳脫對方給的框架,引入新的條件。

記得朋友之前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後來獵頭想要挖她去另一家公司。

但她考慮到頻繁更換工作對職業發展不好,於是拒絕了獵頭的提議。

但沒想到,獵頭第二天打電話過來,說那家公司的老闆很希望她的加入。

想要再爭取線下見個面,互相再多瞭解一下,即便可能成為不了公司的一員,說不定以後也會有所交集。

既然對方都這麼說了,朋友再推辭就不太好了,於是硬著頭皮去見面。

沒想到和對方交流得更加深入的時候,發現這份工作內容自己還蠻感興趣的。

本來打定注意不換工作的決定開始動搖。

在一些人看來,當對方拒絕了自己拋出了橄欖枝的時候,只能另覓其他人才。

但用人方的老闆,跳出要麼接受,要麼被拒絕的框架,引入了第三個條件:兩人線下見見面,聊聊天。

所以打破戰鬥和逃避的兩難選擇的秘訣就是,不要按照對方給你的答案走,你可以通過引入新的條件,把選擇交還給對方。

三、任何時候都別說沒辦法

職場、生活中與人打交道中產生的90%的問題,其實是無法通過book smart來解決的。

我們常常因為一時衝動做出“戰鬥”或“逃跑”的“傻瓜式選擇”,卻忘記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可以自己找出別的答案。

而所謂的street smart,就是知道該向什麼人說什麼話,該在什麼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而這,才是第3選擇的意義所在:任何時候,別說沒辦法。

本文作者Juno。壹心理、領英專欄作家,每天刷新自己,為你帶來心理學、職場、書評等深刻洞見。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孤島(id:gu_dao2015)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l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