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那些被“窮養”的男孩,最後都被“養窮”了

那些被“窮養”的男孩,最後都被“養窮”了

文 | 語不惜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知乎上有個提問:男孩子從小被窮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位網友回答說: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不敢談女朋友,覺得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都太一般。

會給自己設限,當別人和你談興趣談愛好的時候,你第一個反應不是自己喜歡與否,而是錢。

窮養的後果就是對錢極度的敏感,能省就省,性格則變得敏感,多疑,自卑。

這番話,一下子就戳到了很多人的痛處,評論區讓人看到落淚:

  • “我也是,戀愛都不敢談,覺得自己配不上別人。”
  • “因為自卑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處處忍讓,真實情感被壓抑。”
  • “完全沒有鬥志,因為窮養給我帶來了自卑、內向和敏感,不敢和別人競爭,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敢去追,有錢也不知道怎麼去花。”
  • ......

這種想要卻不敢要,有錢也享受不到快樂的自卑和不配擁有感,真是把老母親的心紮成了篩子。

都說“窮養兒富養女”,可是養著養著,卻赫然發現,那些被窮養的男孩,最後都被養窮了。

01

一位網友的分享,看的讓人心酸不已:

“我有個大自己4歲的姐姐,從小到大,姐弟倆的待遇,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小時候過年,姐姐一件衣服要三四百,我則沒有新衣服。特別是鞋子,姐姐每到換季,都有新款鞋子穿,而我,鞋開了膠還要繼續穿,尤其是到了冬天,一走路,風就會呼呼往裡灌,凍得腳生疼。

搬新家,姐姐屋裡裝修用木地板和新空調,我屋裡是瓷磚和老家用了好幾年的舊空調。

電腦是姐姐用了4年後淘汰下來的,慢得不行;手機是我考上大學後,在自己生日當天用眼淚換來的,而姐姐高二的時候就有了新手機。

媽媽從不讓我參加同學聚會,說一去最少得四五十塊錢,而姐姐,小學、初中、高中各種同學聚會,只要她說去,媽媽就一兩百的給錢。

我只想問問我媽是為什麼,我是不是她撿來的啊,為什麼要這麼對我啊,為什麼啊?”

真是字字誅心啊。

這個想要找媽媽討個說法的男孩,他的字裡行間充斥的,不是對窮養的抱怨,而是對愛的聲聲呼喚。

他耿耿於懷,不能釋然的,不是媽媽在物質上對他的苛刻,而是心中那份親情的缺失。

貧窮無法擊垮一個人,不愛、被嫌棄才會。

家是什麼?

有人說,風雨同舟才算家,遮風擋雨才為家,有路可退才是家。

然而,對於孩子來說,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哪怕家裡一貧如洗,但只要孩子能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看見,對於他們來說,家就是最溫柔、最安全的港灣。

02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男孩楊禹奇走上勇氣臺,發自靈魂地問媽媽,為什麼“騙”了自己那麼久。

原來,自小學開始,媽媽就經常給他灌輸一種家裡特別窮,窮到揭不開鍋的思想。

有時候他想買一支筆,都要跟媽媽軟磨硬泡好久。

那些被“窮養”的男孩,最後都被“養窮”了

“咱家也不富裕”是楊禹奇媽媽的經典名言。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小小年齡的他,天天擔心,自己哪天就吃不上飯了。

後來,家裡買了一輛車,他激動地以為終於可以奔小康了,沒想到媽媽說是中彩票得的,該節省的要繼續節省。

長大後他終於明白,這一切不過是父母精心策劃的一個“騙局”,媽媽每天美容護理,爸爸每天大魚大肉,這麼多年來來,全家只有他一個人過著貧窮寒酸的生活。

男孩對媽媽的“控訴”,讓人心疼。

父母教導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的好習慣,這本身沒錯,但倘若用力過猛,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長大後真的變“窮”。

貧窮的可怕之處,不在於物質的匱乏,而在於精神的貧瘠。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來的。

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

即“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一個人若窮慣了,窮怕了,往往會對金錢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即便他們有了很多的錢,但那種窮的心態卻一直在。

這種人,要麼會如葛朗臺般很是吝嗇,變成了只會掙錢不會花錢的“守財奴”;要麼,就如同《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般,變成了住著破房子、吃著炸醬麵卻貪了“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的“貪財奴”。

那些被“窮養”的男孩,最後都被“養窮”了

《窮人缺什麼》一書中寫道:人窮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觀念,命運裡缺的是選擇,骨子裡缺的是知識,事業上缺的是毅力,行動上缺的是改變。

窮養,養不出格局大的男孩。

因為一個“窮”字,窮的不僅是物質,更是對他們精神的一種打擊和禁錮。

“沒錢”就像緊箍咒般,讓他們長大後,變得謹小慎微,做事前瞻後顧。

03

養男孩,可以窮在物質,但一定要富在格局、教養和三觀,否則,我們的窮養,就變成了一碗加了砒霜的毒雞湯。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中,麥兜從小沒有爸爸,麥兜媽媽要打好幾份工來維持母子倆的生計。

可她卻從不要求麥兜“家裡窮,要懂事”,反而總是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影響著他。

她帶著麥兜街頭賣藝,逗得他哈哈大笑;去菜市場,會用幽默的方式教麥兜如何砍價;麥兜想去馬爾代夫度假,媽媽就帶著他坐公車到廉價酒店,假裝在韓國和日本旅遊。

成年後,當麥兜成為名偵探,提起媽媽,他說:“多年之後,我終於明白,面對命運,媽媽把能輸的都輸掉了,把能贏的都贏來了。只不過,輸的,她留給了自己,贏來的,她都留給了我。”

讓生活舉步維艱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愛的匱乏。

人的物質世界可以一貧如洗,但只要精神世界豐盈富足,就會滋生出旺盛的、向上生長的生命力。

有個朋友,家庭條件不富裕,但父母卻從來不在他面前抱怨,相反,遇到問題,總是互相打氣,他爸爸的口頭禪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小時候,看著別人玩水槍,他眼饞,爸爸就帶著他一起,找來輸液用的針頭和輸液管,摸索著製作簡易水槍;別的小朋友買了水滸畫冊,他也想要一套,爸爸媽媽就週末帶上他,走街串巷收廢品,終於攢夠了買畫冊的錢。

他說,雖然那時候家裡窮,但自己並不悲觀,因為父母一直在用行動,教他如何絕地生花,逆境中求生存。

人窮,心卻積極向陽,這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心中有光,走路帶風。

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愛心來養孩子。

04

霍啟剛郭晶晶這對夫妻,一個是身家百億的富家公子,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跳水皇后。

這對豪門夫婦,卻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對孩子的教育,更是讓人直呼接地氣。

去年,他們帶著兒子霍中曦回到郭晶晶的老家,參加一個慈善活動。

霍啟剛在微博上寫道:“此行特意帶上了兒子、年紀大了、也開始懂事了、要讓他了解一切並不是必然的。精神要薪火相傳…… ”

今年,他們又帶著兒子去郊區體驗農家生活,一家三口,頂著炎炎烈日,在田間勞作。

他說,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食物從哪裡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那些被“窮養”的男孩,最後都被“養窮”了

讓孩子玩物喪志的,從來不是富裕本身,激勵孩子砥礪而行的,也不是貧窮。

一個孩子,能否成人成才,取決於最真實的生活體驗,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在最差的環境中,活得坦然自得。

談到養兒子,楊瀾說:“無論是窮養、富養都是不問題的核心。問題的核心是,你讓他們從小把錢、情感、價值、精神能夠放在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上。”

好的教育,莫過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剛剛好的力度,養育出一個真實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