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不得不說,中世紀人口狀況對於歷史學家而言,始終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一方面,中世紀缺乏長期有效的人口統計,那些便於預測人口數量的“人頭稅”也經常因下層階級的反抗而被取消;

另一方面,中世紀早期蠻族混戰,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性。當政權好不容易穩固下來後,又再次爆發大規模瘟疫,讓本就脆弱和複雜的人口結構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所以,獲取人口的數量,趨勢以及預期壽命等關鍵因素就變得相當困難。

不過,儘管目前學術界還存在很多爭議,但根據1941年俄羅斯學者Boris Urlanis的出版物《 Wars and population》,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些有據可查的數字。(見下圖)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

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7個階段:

第一階段,古代晚期,即公元400-600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人口主要呈下降趨勢;

第二階段,中世紀早期,即公元600-1000年,歐洲人口穩定在低水平,間歇性生長;

第三階段,中世紀,即公元1000-1250,主要特點是人口繁榮並不斷擴張;

第四階段,即公元1250-1348:人口呈穩定或間歇性地高水平上升趨勢,但英格蘭在1315-1317年間有所下降;

第五階段,即公元1348 - 1420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

第六階段,即公元1420 - 1450年,西歐穩定或間歇性地降至較低水平;

最後階段,即1450年以後,人口開始復甦並在16世紀初迎來大爆發。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可見,中世紀人口變化經歷了大幅震盪,但究竟是什麼因素才導致其出現如此巨大波動的呢?

下面,我將按照中世紀早期,鼎盛時期,晚期三個大階段來進行具體分析。

中世紀早期

首先在公元6世紀,曾有一場大瘟疫襲擊了拜占庭帝國,史稱“查士丁尼瘟疫”。

這場傳染病最初在君士坦丁堡爆發,並由商船帶到地中海以及歐洲西部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僅這一次大規模瘟疫就帶走了歐洲近4分之一的人口。

此外,阿拉伯人的擴張行為,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與拜占庭的戰爭以及北歐海盜的侵擾,都不同程度上讓歐洲本就脆弱的政治和經濟體系蒙受打擊。

而且,受蠻族入侵影響,大多數中世紀早期的定居點仍然很小,且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導致荒地連片,餓殍遍野。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根據學者預測,即便是相對穩定的查理大帝時期(742-814),歐洲人口也就只有2500萬到3500萬,其中可能有一半出現在法蘭克帝國,包括現代法國,低地國家,德國西部,奧地利,斯洛文尼亞,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一部分。

鼎盛時期

在公元10至13世紀末,中世紀人口數量迎來了一段小爆發。

隨著中世紀氣候進入到溫暖時期,導致可耕種的時間變長,農業生產效率穩步提升。人們逐漸將荒野變為農田,以前的森林和沼澤也都被改善成適合耕作的土地。

與此同時,在東向移民運動中,神聖羅馬帝國內的日耳曼語族開始向東遷徙,進入到中歐、東歐地區定居,並開墾了人口原本稀少的易北河和薩勒河東部,為歐洲創造一波移民紅利。

而且十字軍的東征戰事、諾曼入侵英國以及維京人、阿拉伯人、馬扎爾人結束襲擊,都為人口擴張和重新安置提供了新的契機。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鐵器冶煉的進步也促使農業技術得到提升,而11世紀的教會改革和封建主義的興起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穩定性。

在人口鼎盛時期,隨著城鎮和貿易復甦,貨幣經濟的興起開始削弱原本將農民與土地聯繫起來的農奴制關係—— 擁有土地的領主找到了吸引和留住勞工的新方法,城市中心能夠以自由的承諾吸引農奴,隨著新的結算方式出現,人口密度和數量都開始增多。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口峰值大約有近億人。

此時,英格蘭人口在1086年約為160萬左右,隨後迅速增加到了300-400萬人;

意大利人口估計在700萬至1000萬之間;

而法國在公元1328年也有1500萬人之多。

中世紀晚期

到了14世紀,農墾的邊界已經停止擴張,內部殖民化即將結束,但人口水平仍然很高。

然而,一系列事件突發事件卻帶走了歐洲幾百萬人的生命。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公元1315年和1348年,歐洲相繼出現大饑荒和黑死病,人口數量驟降。

其中,1348年至1420年間的損失最為嚴重。僅在德國的部分地區,就大約有40%的在冊居民失蹤了。此外,普羅旺斯的人口也直接減半,在托斯卡納的一些地區,甚至出現70%的失蹤人口。

但是,僅僅一個大規模傳染病(黑死病)真有如此的威力嗎?

一些對此表示質疑的歷史學家試圖從其他社會因素中尋求答案。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首先,根據馬爾薩斯主義的觀點:

歐洲已經出現人口過剩的現象,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它也幾乎無法養活多餘人口。

據統計,14世紀的穀物產量在2:1和7:1之間,代表每播種一單位的種子就會收穫2-7單位的糧食,但這遠遠無法滿足人口的需求。(現代穀物產量為30:1或更多。)

所以,中世紀晚期的百姓普遍都在飢餓中度日——長時間的營養不良降低了他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而且,越是飢餓,就意味著要佔有更多資源,所以貴族間的戰爭也就在所難免。

當然,中世紀小冰期的出現也是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資源競爭加劇了財產所有者和工人之間的不平衡,並且貨幣供應量已經跟不上固定增長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基於白銀的商品貨幣)因此農民的工資在租金上漲時反而出現下跌,導致繁衍動力不足,人口數量下降。

而且,窮人的經濟狀況也加劇了瘟疫的災難性後果。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例如,在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就曾描繪過貴族躲避瘟疫的方式——逃到人煙稀少的鄉下別墅

但明顯窮人們做不到這點。他們只能生活在擁擠的環境中,不能隔離病人,而且缺乏乾淨食物和水源,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布倫納辯論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根據歷史學家羅伯特·布倫納(Robert Brenner)在1976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中世紀的經濟體系限制了人口增長。

因為當時封建領主和地主控制著歐洲大部分土地, 他們可以向農民索取高額的租金和利潤。而這些土地上的農民卻被迫以維持生計的水平存活。

由於土地所有者貪婪地榨取收益,使得農民沒有足夠的資金投資農場或者有足夠的動力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因而導致作物減產,農田被棄。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此外,中世紀大部分的農場規模都很小,抑制了成片土地的開採和更有效的耕作方式。

而且在歐洲地區,財產交接沒有嚴格按照長子繼承製,地主們習慣採取均分制度,即平均分給子嗣。

這樣的做法也導致農民土地很容易被後人細分,並被每一代繼承人重新劃分。因此這自然降低了農民收入的總體水平,使得可用於投資農業的潛在盈餘,以及農業創新的希望都變得十分渺茫。

結果,由於社會和經濟制度,歐洲人口的規模變得十分有限,現有的農業系統和技術根本無法支撐超越數量的人口。

最終,羅伯特·布倫納認為,只有通過修改現有的土地所有權和社會的分配結構,歐洲的人口才能超過14世紀初的水平。

人口數字之謎

那麼說了這麼多,中世紀的人口總量到底如何?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根據Boris Urlanis的說法,中世紀人口頂峰出現在公元1300和公元1450年,峰值為7870萬人和8300萬人,如果把中世紀的範圍再擴大到15世紀末的話,那麼峰值為9070萬人。(圖中時間皆為階段性時間,並不準確)

如果再具體到國家和地區,那麼如下圖所示: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儘管Boris Urlanis和其他學者相比,人口數字的變化並沒有那麼誇張,但它也明確顯示出了中世紀人口的變化趨勢和細節,具有參考意義。


所以,探究中世紀人口問題其實是一件非常複雜、繁瑣的事情,我們很難把握其中的準確性。但是人口增減的大趨勢在歷史學家眼中還是比較客觀和公正的。

此外,從本文中不難看出,中世紀老百姓確實也沒享受過多少好日子——他們長期捱餓,飽受欺凌,還要為瘟疫而整天擔驚受怕。

相反,被窩裡,吹著空調,吃著冰棍,擼著貓咪的你,還有什麼不開心呢?

文丨火焱

本文文獻

1.Herlihy, David (1989), "Medieval Demography", in Strayer, Joseph R. (ed.), 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 4, New York: Scribner, ISBN 0-684-17024-8.

2.Urlanis, B T︠S︡ (1941). Rost naselenii︠a︡ v Evrope : opyt ischislenii︠a︡ [Population growth in Europe] (in Russian). Moskva: OGIZ-Gospolitizdat. OCLC 423793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