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斯賓諾莎:一個被世界拋棄的孤獨者

斯賓諾莎(1632年-1677年)本為猶太人,24歲時被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驅逐出境,從西班牙逃往荷蘭後卜居於海牙,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不承認神是自然的創造主,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化身。他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被稱為是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

◆幸福並不是美德帶來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

◆心靈只能為偉大的靈魂所征服,而絕不會向武力低頭。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一個被世界拋棄的孤獨者

1677年2月21日,是個禮拜日。在荷蘭海牙城一間普通民宅中,長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狹小空間和灰塵瀰漫的工作環境中生存的斯賓諾莎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當好心的房東做完禮拜急匆匆回到家時,發現他已經躺在醫生的懷裡離開了人世。那一天,離他四十五歲的生日還差九個月零三天。正如他生前所說的那樣:“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唸,而是生的沉思。

他的思想並沒有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沉寂,反而在他死後的幾個世紀裡翻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伴隨它的是質疑、辱罵、批判、肯定、崇拜,直至最後,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他是近代猶太民族“最偉大的哲學家”,海牙人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他最後居住的街道,荷蘭政府則把他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面值的荷蘭盾上。與死後的盛名相比,人們似乎忘記了斯賓諾莎短暫的生命中一直都是被世界拋棄的孤獨者。

1632年11月24日,斯賓諾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父親希望他能繼承家業做一個成功的商人。可斯賓諾莎並不喜歡這種營生,他寧願在猶太教堂內用學習本民族的宗教和歷史度過時光。

六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再也享受不到母愛的溫暖和安全;八歲時,教堂的長老們都認定了他是個才華橫溢的人,並被他視作為團體和信仰的希望。可隨著後來讀的書越多,思考也越來越多,他單純的信仰也變成了日益增長的懷疑和迷惘。《舊約》中的那些矛盾和疑問在他的頭腦中揮之不去,對於一種信仰來說,一個最聰明的虔誠者也許就是最大的敵人,後來的事實佐證了這一推論。

二十歲時,他跟隨荷蘭學者凡·丹·恩德學習拉丁文,老師美麗的女兒克萊拉·瑪麗奪走了他的感情。可當一個年輕瀟灑、風流倜儻的男人帶著昂貴的禮物向瑪麗求婚時,一心向學而充滿憔悴和古板的斯賓諾莎在愛情的爭奪中失敗了。我們無法指責瑪麗的選擇,畢竟獻身哲學只是斯賓諾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是瑪麗的,她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權利。

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失戀對於斯賓諾莎的打擊是巨大的,這是他第一次戀愛,也是最後一次戀愛。對於失戀的痛苦,他曾憤憤不平的說道:“當一個人想象著他所愛的女人失身於他人,他不僅會感到痛苦,而且還要討厭她,因為他不能不將所愛的對象的形象和另一個人的生殖器及排洩物的形象聯繫在一起。”也許從那一刻起,斯賓諾莎就成為了一個哲學家。

二十二歲時,斯賓諾莎父親去世,他的姐姐為了奪取可憐的繼承權將斯賓諾莎告上了法庭。斯賓諾莎雖然贏得了官司,卻還是將父親的大部分遺產饋贈給姐姐,他選擇性地忘記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哲學是有錢人閒暇的學問。從此,他堅定地走上了哲學苦修的不歸路。

二十四歲時,他被指控發表異端邪說而被召到猶太教會的長老們面前。當教會提出以向他支付年金的條件換取他至少在表面上忠於教會和宗教,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等待他的只有被永遠開除出教籍和驅逐的處分。這裡,我們似乎也不能指責教會的決定,對於背鄉離井、四處漂泊、被人歧視和迫害了上千年的猶太民族來說,《聖經》就是他們可以“帶在身邊的祖國”,此種情況下,異端對他們來說就是叛國,容忍異端邪說無異於是自殺。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雖然斯賓諾莎平靜的接受了被驅逐的命運,並且說:“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不願意做的事。”那一刻,他的身邊沒有了親人,也沒有了朋友,我們完全能體會到他的孤獨和悲哀,對於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哪種孤獨比自己被排斥在民族之外更難以忍受。在開除教籍的不久,一個想用殺人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虔誠的暴徒用匕首刺向了斯賓諾莎,幸好他跑得快,只是讓脖子受了點輕傷。此刻,他不得已改了自己的名字搬到阿姆斯特丹一個僻靜的閣樓上隱居起來,靠打磨光學鏡片來維持生計。

從那時起,簡樸、困頓、遷移、思考,伴隨了他的後半生,從阿姆斯特丹的閣樓到萊頓附近的萊茵斯堡,從萊茵斯堡到海牙郊外的沃爾堡,從沃爾堡到海牙城內,不管生活多麼清苦,也不管多少人勸他放棄理性、信仰神諭,但他始終自得其樂,並且說:“儘管我有時會發現靠我天生的理解力所獲得的成果並不實惠,但我感到十分滿意,因為我喜歡這樣做,它給我帶來了安寧和愉悅,使我不用生活在悲嘆和憂慮中。”

斯賓諾莎在世時,發表的作品只有《笛卡爾哲學原理》和《神學政治論》,後者還是匿名發表的,可即便如此,它一問世就把當局打入了禁書之列。一些神學家還要到地方法院去控告他,他的一名學生來信指責他,說他的那些觀點是草率、瘋狂、可悲、可憐、人人詛咒的。

在此期間,他拒絕了一位顯赫官員送給他的華麗睡袍,他說:“一個人不會因為穿了一件好睡袍就變得更有價值,用昂貴的包裝來包裹低劣的東西是不合理的”;他拒絕了富商西蒙·弗里斯的饋贈,他說:“大自然並無過多要求,我也是如此”;他謝絕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一筆豐厚的年金,因為他拒絕了把自己下一部著作題獻給這位君主的暗示;他拒絕了海德堡大學欲聘請他為哲學教授的聘請,因為他無法答應巴拉丁親王殿下讓他不再評判宗教的要求。

1672年,他接受了入侵荷蘭的法軍統帥孔戴親王的邀請去了下法國軍營,因為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歐洲人”,而不是一個國家主義者。沒想到,這一行為讓他輕易地獲得了“賣國者”的稱號,眾多的“愛國者”想用殺死他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愛國行為。幸好,當人們知道他只是個哲學家,不會有什麼敵意時,風波才平息下來。

在他生前不敢出版的著作在他死後終於出版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政治論》(因早逝而沒完稿),那些著作的發表和出版,就像瘟疫一樣在歐洲的宗教界、學術界及社會各階層蔓延開來。在他死後的整整一代人中都憎恨斯賓諾莎的名字。休謨說他的理論是“可憎的假說”,萊辛說他:“人們提起斯賓諾莎好像是在提一條死狗”,而就是萊辛,他還曾斷言:“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哲學。”

在憎恨的同時,歌德卻在斯賓諾莎的作品中國找到了“心靈渴望已久”的哲學,並把這哲學思想滲透到他的詩歌和散文中;斯賓諾莎的理性和認識論,使得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泛神論;斯賓諾莎的神學和倫理觀點成為了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權力意志”以及柏格森“生命衝動”的重要理論基礎;斯賓諾莎的情感觀點成為了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一個關鍵思想;斯賓諾莎的知性改進論、政治學論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謝林、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愛因斯坦、華茲華斯、雪萊等一大批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詩人。

美國哲學家維爾·杜蘭特用《舊約·傳道書》中的一段來評價斯賓諾莎是最合適不過了——第一個人不能完全讀懂他,最後一個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為他的思想比海洋還寬廣,他的智慧比海洋還深邃。

以下是斯賓諾莎的一些經典語句

1

政府辦學的目的與其說是培養不如說是限制人的天賦。在自由的社會中,只要每個人都能獲准公開辦學,藝術和科學將會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2

人並非生來就是公民,但必須學會做一個公民。

3

完善的法律之於個人,猶如理性之於激情,都要協調相互衝突的勢力以避免毀滅,從而增強整體的權力。

4

政府限制言論自由力度越大,反抗的力度也就越強。當人們難以忍受的時候,就不會把違法和反政府當成可恥的事。

5

如果始終有言論自由,那麼煽動性的言論和蠱惑性的謠言也就喪失了力量。

6

我們要明白,政府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但你絕不能完全信任它,因為權力能使那些最堅定的人都能腐化掉。

7

我們絕對不能容許國家所幹涉的權力範圍從人的行動擴展到人的思想,那將會帶來毀滅性的結局。完全由政府來承辦的教育,將會毫無例外的製造一批又一批的奴隸。

8

政府越是打著公共利益的幌子,就越會導致獨裁和專制。不透明的權力規則在戰爭時用陰謀對付敵人,在和平時期則會用陰謀對付人民。

9

悔恨是一種缺點,而不是美德,事後的悔恨是加倍的不幸和雙重的懦弱。

10

既然理性不主張違反自然,那麼它就應該承認,每一個人都應該愛自己,並謀取對自己有益的東西,他應該盡力維護自己的生存。

11

道德的基礎就是人類保存自己的努力,人的幸福就在於他有保存自己的力量。

12

仇恨是等於承認自己的無能和恐懼,當我們自信能夠戰勝對手時,仇恨就不會產生。

13

心靈只能為偉大的靈魂所征服,而絕不會向武力低頭。

14

有些人行善是為了獲得上帝的嘉獎,好像上帝是個偉大的奴隸主,好像善行和熱愛上帝並不是幸福和自由。這種道德觀簡直荒謬至極。

15

幸福並不是美德帶來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

16 上帝的意志是無知的避難所。

- END -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課程推薦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像他們一樣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

限時優惠69元

打卡全部章節送中讀限量版實體年卡

還有超豐厚的思廬珍藏「思想密藏」等你領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哲學文創上新

限量哲學茶壺

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