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課間只休息三分鐘!”中國虎媽教出天才兒童,卻讓外國網友吵翻了…

能成為“第一”固然好,每個人都向往成功,享受那種站在巔峰、“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但所有人的一生中都難免要面對失敗——

“不是第一就是失敗”這種想法,只會成為孩子日後人生的枷鎖,讓他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再也沒有拼搏的勇氣。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課間休息只有三分鐘?”

“每一分鐘時間都應該花在學習上?”

“成為第一是唯一的選擇?”

在最新一季的《天才兒童》(Child Genius)中,11歲小男孩的華裔父母教育方式再次引發爭議——“虎媽教育”,是天才的必經之路嗎?

“天才兒童”是怎樣煉成的

之前有段時間,英國綜藝節目《天才兒童》(Child Genius)最新一季收官,曾引發極大討論。比起國內的《最強大腦》等競智類節目,《天才兒童》將焦點放在了擁有極高天賦的孩子們身上。每一季,節目組都會挑選8-12歲左右的少年神童們,讓他們在數學、語言、邏輯思維等多項能力上展開比拼。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這些孩子到底有多聰明?看幾道節目裡的題就懂了。

考驗即時計算能力的數學題:

24639的立方根是多少?(答案為29)

如果A=20,B=5,C=42,那麼B(C-A)-11等於多少?(答案是99)

以下數字相加之和是多少?7331 + 9326 + 3746 + 7504 (答案是27907)

也有考驗記憶能力的:

給你一組打混了的字母,要求整理並拼寫成單詞▼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另一種出題方式,則是主持人報出單詞讓孩子們拼寫,要求拼出的都是這樣長度罕見,很多人連看都沒看到過的單詞▼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這個長達19個字母的單詞含義是:跨學科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這個單詞的意思是腦電波,共有20個字母

除此之外,小選手們還要通過歷史、生物、經濟、文學等諸多領域的考驗,比如:

擁有“南方共同市場”這一貿易共同體的是哪個大洲?(答案為南美洲)

1837年去世的穆罕默德·貝洛,曾經統治過非洲的哪個國家?(答案為索克託)

作家安妮·勃朗特曾經寫過一本小說,名為“xxx的房客”,這個xxx是?(《威爾德菲爾莊園的房客》)

這些題目不但難度不低,更要求選手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反應;想要奪冠,這群天才兒童們不僅需要極高的智商,還有寬廣的知識面和優秀的臨場反應。

最新一季中,有一名來自伯明翰Maths wizz的11歲華裔少年何家進(音譯Gar Jun Ho)的表現十分亮眼。在科學競賽環節,家進獲得了12分的好成績,尤其他在生物領域的知識面,引得評委們也讚歎不已。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而對於之前就知道家進的人來說,他在《天才兒童》裡的表現並不令人驚訝。

家進三歲時從中國來到英國的父母身邊,當時他完全不會說英文,不過三個月之後,他已經能夠流利地用英語與人交流。四歲的時候,家進開始制定時間表來規劃自己的安排;到了八歲,他已經成功通過了鋼琴和小提琴的五級水平測試(最高為八級)。現在,他甚至已經開始學習GCSE的數學內容了(相當於中學畢業要求)。

不過引發網友們關注的卻不是家進過人的天分,而是他父母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

在家進成功闖入四分之一決賽後,題目的難度和冷僻程度讓成年人都無從下手,家進也出現了失誤。這場比賽後,節目組採訪了家進的父母,二人明確表示對兒子的表現很不滿意,母親說在參賽的這段時間裡,家進的課間休息時間只有三分鐘,他應該把每一分鐘都花在備戰上;父親更是直言:“你唯一的選擇,就是成為第一!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何家進的父母

當被問到對於兒子是否是“天才”的時候,母親Faye是這麼回答的:“家進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是天才?這是一個很大的詞。我看見過很多有天賦的孩子,重要的是家長如何引導,作為父母必須給予壓力,這樣才能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

也因此,當家近想在決賽中選擇希臘歷史相關的課題時,母親因為覺得“沒用”而駁回了他的意見,替他選擇了DNA這個“對未來升學有幫助”的課題。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獲得第一才是成功的教育?

這讓很多人想起了幾年前紅極一時的“虎媽教育”,也在網絡上掀起了爭論:

“孩子應該被允許犯錯誤,這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看來家進明天連三分鐘的休息時間也沒有了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韓國的教育系統壓力很大,給經濟帶來了奇蹟,但代價是什麼?發達國家的高自殺率和高抑鬱率是社會高度驅動的結果。生活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甚至有網友直接批評了節目組:“我認為這個節目不應該在電視上被播放,對於Richard Osman認為父母這樣逼迫和操縱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我也覺得很失望。”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自從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出版了闡述自己教育理念的《虎媽戰歌》以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虎式教育”是否值得推崇就成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門議題。

在《天才兒童》這幾季的節目中,與Faye秉持類似觀念的“虎爸虎媽”並不少,也不僅侷限在華裔之中。激烈的比賽中,一旦孩子答錯問題導致失分,不少父母就會立刻流露出失望與質疑的眼神▼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另一位來自伯明翰的男孩Michael在一輪比賽中表現不佳,僅獲得6分,他的母親Jo就公開表示自己很失望;

還有一對印度裔的父母,他們的女兒在半決賽中與對手同分,為了幫助女兒贏得勝利,他們在觀眾席上拼命揮手,批評女兒對手的答案,最終以此方式幫女兒獲得了進入決賽的資格。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在過去一季的比賽中,還有一對華裔姐妹花令人印象深刻。兩人在競爭激烈的淘汰賽中碰面,姐姐以一分之差輸給了妹妹,未能晉級;賽後姐姐崩潰大哭,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直接離開了賽場,絲毫沒有顧慮被留下的妹妹的心情。

兩姐妹的母親還有一句聽起來十分耳熟的名言:“我當年沒能考上XX,因此,

我希望女兒能夠彌補我的缺憾。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送孩子來參賽時,這位母親表示,她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教育模式是正確的。

然而獲得第一,就真的能證明教育的成功嗎?

“追求第一有什麼錯?”

20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特曼(L.M.Terman)曾經進行過一項大規模的研究實驗,他以智商大於等於140為標準,篩選出了1200名“天才兒童”。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L.M.Terman

這1200名入選者由美國政府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以期從中能產生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一樣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五六十年之後,被追蹤到的800多名神童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達成特曼和美國政府的理想,泯然眾人。

這個結果已經能夠說明很多問題。成功與智商和成績都不能劃上等號,

堅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態,很多時候才是通往成功的必備要素。

《少年說3》中,曾經來過一位吐槽自己“奇葩家人”的少年。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他說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次次考第一,他的家人卻恰恰相反。高一有次考試,他考了年級第一,奶奶卻顯得很擔心;當他之後沒能考到第一時,家人卻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他非常不理解家人的心態,所以來到這個節目想要問母親,“追求進步有什麼錯?”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一開始,這位媽媽也讓主持人和很多觀眾大惑不解,畢竟,孩子有上進心,考試能得第一名,這幾乎是每個家長的夢想。

聽完媽媽的回答後,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她說,孩子從小就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經常能考第一名,她對此也感到很驕傲,直到有一天,她看見兒子在課桌上寫了一句話:“考第二就是落後”

——她開始意識到,孩子是不是把一時的名次得失看得太重?

為了幫孩子“減負”,一家人才開始把“不一定要考第一”掛在嘴邊。

這位媽媽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動,更重要的是,她深刻明白教育的真諦:不是要讓孩子成為世俗意義上最成功的人,而是去做那個更好的自己。

能當“第一”固然好,每個人都向往成功,享受那種站在巔峰、“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但所有人的一生中都難免要面對失敗——“不是第一就是失敗”這種想法,只會成為孩子日後人生的枷鎖,讓他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再也沒有拼搏的勇氣。

我們常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次比賽或是考試的得失,充其量也就是50米的衝刺跑,如果把目光放遠,在整個人生的漫長跑道之中,50米可以說微不足道。但對那些過於看重“短跑”成績的家長來說,這種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反而會使得孩子為了爭奪一個又一個“冠軍”而疲於奔命,心態失衡,甚至最終輸掉整個人生馬拉松。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虎媽教育”的真諦

這一季的《天才兒童》播出後,很多國外網友再次開始批判亞裔的“虎媽教育”,認為這種教育方式過於功利,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很多人其實根本沒能理解“虎媽”蔡美兒教育理念的核心。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她的大女兒索菲亞從耶魯法學院博士畢業後,曾經接受過《華爾街日報》的採訪,在採訪中她表示自己非常認同母親的教育方式,甚至說自己以後也會這樣教育孩子:

“我認為很多人對‘虎媽虎爸’的誤解之一就是,覺得他們注重的是上大學,然後是研究生,以及找一份醫生、律師、商人的工作,這可能是一個對於華人移民的刻板印象,但我從未感覺到這是父母強加給我的目標。

“從上高中開始,她就不參與我的選課了。她讓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我上過軍事歷史課,類似這種‘非傳統亞裔要選的課’。我覺得她的培養更多的是給予我自信,以及培養好的工作(學習)習慣。從小培養這樣的能力,對我今後的發展很有幫助。”

雖然從表面上看,“虎媽教育”代表著採用高壓手段,迫使孩子達成父母的期望,就像蔡美兒在書中寫的那樣,要求七歲的女兒練琴一直練到深夜,中途連喝水和上廁所都不行……但在這種嚴厲的背後,是高要求”和“

高響應”共同協作的教育模式——而這才是“虎媽教育”成功的關鍵。

她並沒有像何家近的母親那樣以自我意願為主,替孩子決定TA應該選擇什麼課題,而是從小替孩子樹立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她讓孩子相信,只要我足夠努力,就可以達成目標——這可能比獲得一次比賽的冠軍更對孩子有積極影響。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虎媽”蔡美兒本人也曾經接受過ABC的專訪,當被問到“如果孩子得了A-你就會責罵她嗎?”虎媽非常霸氣地回應:“你在開什麼玩笑?”

她說自己關心的並不是孩子最終得到的成績是A還是B,而是TA有沒有在學習過程中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最關鍵的是,“我要讓孩子看到我對她的信任,培養她的自信。我認為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達到卓越,不要自我設限,而是不放棄地努力。

這種“相信自己,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做到最好”的精神才是虎媽教育的真正內涵,也是她想灌輸給孩子的人生態度。

蔡美兒還舉了一個例子:

女兒有一段時間非常討厭數學,並且認為女生天生就學不好數理化。虎媽告訴她,“我並不這麼認為”。為了幫助女兒,她親自出了很多習題,陪伴女兒反覆練習,等到第二次測試的時候,女兒如願獲得了好成績,也不再對數學有厭惡的心理。在這種正面的反饋下甚至喜歡上了數學。

這個例子能夠很好地說明蔡美兒的教育理念——成績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付出努力的過程。同時,她也堅持父母應該儘可能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聆聽他們,並及時給予他們反饋,幫助他們做到更好;而不是僅僅設定目標,通過高壓來逼迫孩子獲得父母眼中的“第一”。

“课间只休息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蔡美兒一家

怎樣才算優秀的父母?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些爭論可能永遠都沒有答案;“虎媽教育”能幫助蔡美兒養出兩個出色的女兒,卻也不一定適用別的家庭;對於養育出“天才兒童”的那些高標準嚴要求的父母們,誰也不能說“快樂放養”就是更好的選擇。

但成功從來不在於一次輸贏,好成績也無法與幸福的人生劃上等號——作為父母,永遠應該清楚,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出一個“考第一”的孩子,而是一個能夠對自己的人生全力以赴的人。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wXPFtjNNaC9lT7Zg81EOYA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618237

https://mp.weixin.qq.com/s/4by0X2ldEILV663fckHnBg

https://xw.qq.com/partner/hwbrowser/20190223A0FE6W/20190223A0FE6W00?ADTAG=hwb&pgv_ref=hwb&appid=hwbrowser&ctype=new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