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尼布楚條約為什麼用拉丁文簽訂?

尼布楚條約為什麼用拉丁文簽訂?

有些人說康熙大帝不是中國人,簽訂對外條約不用漢文,用拉丁文,滿文。

尼布楚條約,正式文本是三種文字,拉丁文,滿文,俄文。拉丁文為中俄雙方認可的版本。滿文、俄文本系本國主張的版本,條款並不一樣,也不是最準確版本。漢文本沒有。

為什麼康熙不用漢文,也不用滿文,而用拉丁文為準,俄國也用拉丁文呢?

當時中俄兩國,語言交流太少,懂對方語言的沒有。而中國境內有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徐日升,張誠。拉丁文是宗教語言,是神聖的。中國委託了傳教士來當翻譯,俄國也懂拉丁文,所以用了拉丁文。

中俄之間懂蒙古文,可以用蒙古文簽訂,俄國也是這麼希望的,但在和蒙古官員談話後,被傳教士警告,就作廢了。原因是傳教士不想讓這個條約由中俄來直接溝通,他們想要當中介,謀取對中俄兩國的利益。傳教士的打算是,不讓俄國太吃虧,也不讓中國太有利,在雙方都能妥協的條件下,簽訂條約,雙方都會感謝他們,從而俄國給予耶穌會權益,中國更加重視耶穌會。

當時戈洛文,帶來一千多名士兵,清朝帶來一萬多名士兵。雙方在尼布楚城下,顯然清朝底氣足。

沙皇給戈洛文的命令是不退讓,不得已也要獨佔中國貿易。談判初期,中國咄咄逼人,以勒拿河為界。談判中斷,陷入僵局。郎坦將軍暗中帶領大軍渡河,準備攻擊,當地的蒙古部落也起義。此前,喀爾喀三大汗和傳教士,已經告訴戈洛文,他們歸順了中國皇帝。戈洛文害怕了,簽訂了條約。而這個條款,也是傳教士調解,雙方互相退步的條款。中國讓出尼布楚,俄國退出雅克薩,俄國享有對話貿易獨佔權。以外興安嶺為界,烏第河流域等待明年勘察再訂約,但是雙方都是漫天要價,實際上那時中國只去過尼布楚,俄國也沒去過以北地區,雙方不知道外興安嶺地區是什麼情況,是多大土地,只是模糊地瓜分了外興安嶺。猶如烏德勒支和約葡萄牙,西班牙瓜分世界,或者美國與拿破崙買賣的路易斯安那,並不知道這地區到底邊界在哪。美國人問法國人,路易斯安那多大,法國人說,很大。結果美國人憨厚,佔領了不是路易斯安那的整個中西部。

中國為何要妥協。就是因為談判時期,發生了噶爾丹戰爭。噶爾丹派人見戈洛文,去莫斯科,要聯合沙俄,對付共同的敵人中國和喀爾喀蒙古。戈洛文早就上書沙皇要聯合噶爾丹,此時條約剛簽訂,噶爾丹派人來,沙皇還不想毀壞國際法,所以沒有同意,但一直派人到準噶爾,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在傳教士的筆記中,說沙俄支援了噶爾丹一千隻鳥槍。康熙害怕兩線作戰,一個噶爾丹已經是不可一世,加上沙俄無疑雪上加霜。所以康熙妥協了。

這個條約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利可圖,卻又都沒有佔據最大利益。

說尼布楚是中國領土,當然是索額圖歪曲歷史。達斡爾人朝貢與否,不是一個領土的證據。達斡爾人全部戰死,說中國皇帝是主人,這也只說明他們有聽命於誰,但無國家觀念。

俄國當然更沒有統治尼布楚,達斡爾人不向俄國朝貢。

俄國通過條約獲得了對華貿易,商業發展很大,還攻擊了反抗的蒙古部落,在尼布楚那裡的那些人。戈洛文的談判,沙皇認為很好,得到了西方人最看重的貿易權,封戈洛文為貴族。但在康熙看來,貿易是可有可無,給誰都無所謂的問題。以後,戈洛文在歐洲,作為俄國代表,簽訂了對波蘭,對瑞典的條約。

中國獲得了喀爾喀蒙古四部,得益於沙俄不干涉。

那個時候的清朝危機四伏,噶爾丹和沙俄是最大邊患。康熙解決了邊患,穩定了東北地區,蒙古地區的安定團結。甚至消滅了噶爾丹,打擊了準噶爾汗國。

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康熙派圖裡琛經由西伯利亞,到達伏爾加河,訪問土爾扈特部阿玉奇汗。沙俄對此疑懼,但友好接待了清朝使團,安全通過西伯利亞。為何經過西伯利亞?因為兩條中歐大通道,南方之路被準噶爾人控制,清人無法保證行程的安全。

圖裡琛此行在土爾扈特部留駐半個月,談判了送還阿玉奇汗質子的問題。康熙為了控制阿玉奇汗,懷柔了他的孫子。對於聯盟問題,阿玉奇汗未作回答。但肯定不喜歡準噶爾,沙俄。阿玉奇汗六次簽訂對俄條約,俄國以為可以安撫他,但阿玉奇汗六次撕毀,依舊侵犯沙俄。

當時世界,也就是清朝和土爾扈特部之間,沙俄和準噶爾是邪惡國家。

康熙沒能完成聯盟的歷史使命,但他的孫子,乾隆完成了。當然了,康熙打下了與土爾扈特部友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