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三家分晉中你不知道的三家分上黨

三家分晉中你不知道的三家分上黨

韓趙魏三家三分上黨

韓、趙、魏三分晉國後,上黨這一地區便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而三國又都想向東向中原地區發展,而上黨則是三國通向中原的必經之地,三國都異常重視上黨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對上黨地區進行反覆而激烈的爭奪,最後三家共同瓜分了上黨,其戰略地位更為加強。

三國爭奪的上黨地區都是靠近自己國家一側,韓國在上黨地區西邊,所以韓國搶奪到上黨地區西部的土地,趙國位於上黨地區北面和東面,所以趙國奪得上黨地區西北部分的土地,魏國河內位於上黨地區東南面,所以魏國取得上黨地區東南部分的土地。但三國都想擴大在上黨地區的土地和搶佔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所以三國在上黨地區展開了不斷的爭奪。

對上黨地區北部的爭奪主要在韓、趙兩國之間進行,其地點大致穩定在涅(武鄉)——屯留——長子一線,但一些重要地點的歸屬卻經常發生變化,可見其爭奪的激烈程度。丹水和潞水上游地區是韓趙兩國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是直接軍事對抗的最前沿,也是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兩國在上黨地區的控制範圍是“二水上游以西至上黨地區西部邊緣——包括整個少水上游一帶——當屬韓,二水上游以東至太行一線當屬趙。以唐代政區劃分,韓國當有整個沁州、潞州西部及晉州東部一小塊地區;趙國則有整個儀州及潞州東面大部地區。趙上黨與趙都邯鄲之間,太行山橫亙其中,交通為之阻隔。然潞水自西而東穿太行直抵邯鄲,所以,趙國對上黨地區的控制當是沿潞水一線西進的。”

對上黨地區南部的爭奪主要在趙、魏之間進行,三國雖然都佔據著上黨地區南部,但由於韓國軍事實力在三國中最弱,韓國和魏國在上黨地區的土地相互交錯在一起,並且兩國在新都和舊都的聯繫的過程中都要穿越對方的土地,這其中皮牢——端氏——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泫氏通道是韓、魏共同使用,兩國在面對北方的趙國南下擴張的威脅時有很多共同的利益,韓在三國對上黨地區的爭奪中採取追隨魏國以對抗趙國勢力南下的策略,所以主要的爭奪對象是趙、魏兩國。韓國擁有沁河下游的野王(沁陽市)、中游的端氏(位於今沁水縣)和上游的沁源,所以韓國在上黨地區的控制地區很可能是沿少水(沁河)一線展開的;魏國佔據少水以東的晉城盆地的高都(今山西澤州縣)和泫氏(今山西高平縣),佔據了上黨地區南部版圖的大部分;趙國在向南擴張的過程中,最南奪取了韓、魏兩國皮牢——端氏——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泫氏的通道。但這威脅到了韓國南北聯繫和魏國東西通行的安全。韓、魏兩國感到異常恐懼,立即對趙展開反擊。公元前351年魏重新打通皮牢—泫氏通道,使河內地區與河東地區交通恢復正常,而韓國借勢收回少水中游的端氏,重新貫通了韓國南北兩塊領土的聯繫。三國在上黨地區勢力達到相對的平衡,由於上黨地區對三國的重要性,每一次平衡的打破都會引起三國激烈的爭奪。

總之,“戰國中前期趙國在上黨地區的勢力範圍大體相當於唐代的儀州全部,潞州東半大部及澤州北部小塊地區;韓國擁有沁州全部,潞州的西半部、晉州東面一小部分及澤州沁水沿線地區;魏則基本有澤州除沁水沿線以外的其它地區。及至戰國中後期,趙國在澤州北部除長平等少數靠近長城的地區尚在控制外,其餘大都為韓、魏兩國蠶食。以今地言之,趙上黨郡基本有山西和順、榆社以南,壺關以北,沁縣、長子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韓上黨郡有山西沁源、安澤及沁水等地區;魏上黨郡有高平、陵川及嚴城等地區。” 正如張守節所言:“三國之上黨,趙最大,韓次之,魏最小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