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為什麼上學”,“你是孩子”,回答應付,聰明家長3招贏得好評

導語:孩子們即將步入學校,最喜歡問的一件事就是:我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爸爸媽媽不上學?不知道爸爸媽媽都是怎麼回答的呢?

“為什麼上學”,“你是孩子”,回答應付,聰明家長3招贏得好評

每個爸爸媽媽從孩子未出生就開始期待,期待著他會翻身,期待著他會爬會走會跳,期待著他說話喊“爸媽”,期待著他慢慢的步入學校,交到好朋友,期待著他……但在還未到太遙遠的時候,一波問題就很快襲來。

當小朋友真正的要步入到學校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會說,你要好好上學,好好學習,長大了怎麼怎麼樣,但小豆包通常也會甩一個能讓很多家長感到無法回答的問題:我為什麼上學,爸爸媽媽為什麼不上學?

很多家長可能認為上學就是上學,有什麼好商量,有什麼好疑惑的,家長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做就是了,哪有那麼多的為什麼。孩子對上學產生疑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未知的恐懼

上學就意味著要離開家,要遠離所有的熟悉場景進入一個陌生環境,但這個環境中到底存在著什麼,孩子無法用自己的認知與理解來評估,內心是一種恐懼與猶疑,特別是爸爸媽媽一直在進行著很嚴肅的強調,比如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比如上課不可以怎麼怎麼樣。

孩子在這種本身不瞭解,再加上父母的過於重視,心理產生巨大的壓抑,突然感覺學校成了一個類似於“猛獸”的場所,孩子對未來充滿好奇,但也同樣因為無法掌握產生恐懼。

  • 自我思考

上學到底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爸爸媽媽講的那樣,是不是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孩子內向對此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孩子對上學有疑問是好事,因為他們真正的在思考以後上學怎麼辦,或者說上學對於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

“為什麼上學”,“你是孩子”,回答應付,聰明家長3招贏得好評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具有一定的經驗,會對這種即將到來的未知情況進行思考,這符合孩子的正常心理生長髮育,同樣也是孩子慢慢走向真正獨立思考萌芽的開始,爸爸媽媽要理性的對待孩子的詢問。

  • 社會不理解

孩子詢問“我為什麼上學”、“上學有什麼用”等等一系列的與學校有關的問題,是因為它對於整個世界或者一個人正常長大成人需要經歷的階段不清楚,對社會的結構不瞭解,這很正常。 爸爸媽媽作為成人,也是這樣一路路經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博士等等自我成長。父母在孩子詢問的時候,不妨給孩子簡單的講一下結構,方便他們對此有個概念,未來也變得清晰不模糊。

很多家長可能嫌孩子詢問太煩,很隨意的告訴孩子,“因為你是孩子我是大人”,這樣的回答不僅會讓孩子更加對上學產生懷疑,還會內心中拒絕上學,後期出現上學厭學等情況,也有一些這方面的原因。

爸爸媽媽都清楚孩子上學那是必然的一個階段,也只有通過這種上學得到對應的一些“技能卡”,才能保證以後社會上自給自足。孩子對學習的意義產生懷疑的時候,也是他們開始擁有獨立思考意識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僅需要對孩子耐心解答,還要具有一些教育意義,可以參考這幾個方面。

1.實事求是,理性回答

孩子詢問上學的意義,首先是用自己的所知進行判斷和思考,往往含有對未來的“安全感”評估,當孩子真正的問出來,說明他們本身有了一些答案但並不能完全的說服自己,需要家長進行一些他們不太知道的方面的引導。

爸爸媽媽對於孩子這種詢問一定是理性的回答,不要存在欺騙,如你只有上學才能怎麼怎麼樣,也不要感性,如我們寶寶最厲害,上學怎麼怎麼樣,反而應該用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告知孩子上學到底是什麼樣,我鄰居在面對孩子這個問題時候,做法就很贊。

“為什麼上學”,“你是孩子”,回答應付,聰明家長3招贏得好評

鄰居孩子是今年9月份剛剛步入小學,當孩子幼兒園大班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天回家問鄰居,老師說馬上要上小學了,說可以學知識,但是知識有什麼用呢,我為什麼一定要上學呢,我感覺在幼兒園也挺好的。

鄰居說,你還記得前幾天我們一起參加幼兒園活動填寫理想嗎,你當時寫的是什麼呢?

孩子說,記得啊,我要成為建築師,蓋最漂亮的房子。

鄰居說,那建築師蓋房子,是不是需要知道怎麼蓋房子,怎麼樣才能知道呢?

孩子說,可以看書啊,媽媽,你不是說書上什麼都有嗎?

鄰居說,對啊,書上可以給你知識,但是媽媽還給你講過“空中樓閣”的故事,如果地基沒有打好,房子也蓋不起來,而打地基不僅僅需要書本知識,還有一些實際的操作,否則那房子歪了怎麼辦,倒了怎麼辦。

孩子說,上學有這些東西嗎?

鄰居說,當然了,學校裡面什麼都有,是跟書本不一樣的,如果你有問題還能夠詢問一下老師,老師可是比媽媽厲害,他們基本都知道你想要知道的呢。

孩子說,上學這麼厲害啊,那我得做好準備,這樣我才能成為建築師呢。

上學在很多爸爸媽媽眼裡是一件簡單的不能在簡單的程序,但對孩子而言卻是一種未知的領域,產生恐懼是一種正常反應。爸爸媽媽不妨告知孩子上學的重要意義,與孩子內心的期望相結合,孩子就會很欣然地接受這個決定,接受這種大人司空見慣的形式。

“為什麼上學”,“你是孩子”,回答應付,聰明家長3招贏得好評

2.興趣吸引

孩子上幼兒園經歷了從未知到完全接受,經過三四年幼兒園的生活,已經具備了簡單的自理能力,具備了一定的溝通能力,也擁有一定的臨時處理問題的能力,基本上來說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場所,孩子也能夠完全的接受,不會因為這種基本的能力、習慣而影響對學校的適應。

爸爸媽媽讓孩子去學校也很簡單,只需要給孩子一個興趣,給孩子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理由和方向,他們自然充滿憧憬,並且因為這種興趣會持續的自願的去學校,這種主動地上學帶給孩子的好處,會在他們未來體現的更好。

很多孩子都有一些需求,比如喜歡畫畫,比如喜歡交際,比如喜歡更多的刺激,父母不妨帶著孩子去參觀一下學校,真正的感受一下學校中的這種求知氛圍,感受一下學校中老師與同學的交互方式,這是不同於幼兒園的交流溝通方法,孩子們會感覺到新奇新鮮,充滿期望。

3.父母講解自己的過去

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上過學,不管是上到初中還是高中,都經歷過那段學校生活,哪怕因為外界環境影響或者自身條件影響,沒有完全的將這一段教育經歷,但之前經歷過的這段學校時光都留在了各位爸爸媽媽的心裡。

孩子沒有經歷過,但如果爸爸媽媽用自己的親身感受,用一些有趣的學生時代的故事,用一些學習中遇到的搞笑場景,以及一些學校裡面每日發生的好玩的事情,等等,給孩子講解學校,孩子在這種有趣中會對學校產生神往。

當然,爸爸媽媽在講解自己學校生活的過去時候,要與時俱進,與現在的學校進行一定的對比,並將這種不同和更加優越告知孩子,讓孩子既瞭解現在的學校情況,也能夠產生對於現在情況的珍惜。

“為什麼上學”,“你是孩子”,回答應付,聰明家長3招贏得好評

孩子是不是必須上學?那毋庸置疑,只有上學,學到知識並運用知識,才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那個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家長稍微“投其所好”一點,孩子就不會那麼對未來的學校生活迷茫,反而是擁有了那麼一點點的希望。

家長不要以孩子太小,不需要知道為什麼上學,只需要知道必須上學就行,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孩子小不代表他們不加分辨,不代表他們不思考,如果父母用敷衍的態度,孩子自然也就會認為這種事情是一種很壓抑的事情,內心就開始排斥,讓本應該開心的事情變成家裡的“難解之謎”。

孩子理解膚淺,但他們會有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家長帶著孩子瞭解上學的意義與原因,孩子更能夠懂得上學是一種勇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向未來的前進。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