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從港珠澳大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就是“肇慶製造”!

從港珠澳大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就是“肇慶製造”!

從港珠澳大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就是“肇慶製造”!

產業不興,肇慶難興;

產業不強,肇慶難強。

70年前,肇慶工業從一張白紙上起步;

70年後的今天,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員,

肇慶工業已參與到

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來——

從港珠澳大橋建設現場的液壓缸,

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互感器,

隨處可見“肇慶製造”。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廣東四會互感器廠有限公司

這70年來肇慶工業的發展歷程吧~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前30年奠定肇慶工業發展根基

1949年,

肇慶僅有火柴、陶瓷、建材、竹木器、鑄造、

五金加工、縫紉、化工、食品、糧油加工等行業,

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總產值6093萬元,

佔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的7.1%。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肇慶市的森林工業始於1941年,當時成立的富國牙籤廠只有兩臺鈒枝機和一臺刨片機,有工人40多人,日產牙籤300公斤。1969年搬遷至封開縣。圖源 西江日報

這種情況直至1958年開啟的

二五”計劃才有所改變。

二五”期間,

肇慶以重工業為發展重點,

興建、擴建一批

電力冶金、煤炭、機械、建材等骨幹企業,

有力促進了全市電力、原材料和燃料工業的發展。

1958年,廣東儀表廠成立;1964年,肇慶電機廠建成投產;1969年,肇慶配件廠、肇慶機床廠在原肇慶動力廠的基礎上分建投產;“三五”期間,肇慶機械(電子)企業發展到74家,佔工業總產值12.86%;1976年,肇慶工農業總產值34.69億元,比1965年末增長46.6%,10年年均遞增3.9%,其中工業增長1.4倍,年均遞增9.1%。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廣東儀表廠門口路段舊照 李國銘 攝 肇慶市檔案館供圖

解放後30年的工業佈局

奠定了肇慶未來工業發展的根基。

這一階段創辦的企業,

深刻影響著未來數十年肇慶工業產業發展格局。

肇慶國企品牌曾在全國赫赫有名

1983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肇慶得到全面推廣,

農村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

越來越多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

和農村改革同步進行的是工業改革。

● 肇慶開始擴大國營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在國企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改善企業經營機制,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產品技術含量;

● 通過外引內聯,對現有的礦冶、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紡織、造紙、醫藥等行業項目進行開發和改造;

● 以發展鄉鎮企業為突破口,支持農民創辦家庭工業。

1984年,

肇慶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50.96%,

工業產值第一次大於農業產值。

肇慶工業快速發展

1990年至199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38.8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992年,全市年產值1億元、稅利1千萬元、創匯1千萬美元的企業22家,年產值5千萬元、稅利5百萬元、創匯5百萬美元企業35家。像南華自行車、金雀電風扇等製造品牌,是當時肇慶工業的驕傲,“肇慶製造”在廣東省乃至全國赫赫有名。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1990年,西江毛紡實業有限公司是當時高要最大的“三資”企業。高要區供圖

國企改制讓肇慶工業重煥新生

世紀90年代末,

許多肇慶國企的發展遇到困難與挑戰。

通過改制,民營資本接管國企,

讓這些企業重獲新生。

2003年,四會互感器廠瀕臨倒閉,改制後投入的5千萬元技術改造資金拯救了企業。如今,四會互感器廠所生產的互感器已應用在酒泉和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四會互感器廠

原來國企的員工也紛紛

出來創業、重新就業,

接受市場的挑戰,擔起肇慶工業發展的重擔。

以廣東儀表廠為例,

儘管“母廠”沒有了,

但方大氣動、方佳氣動等一批民企興起,

將肇慶儀表產業的優勢帶到新世紀。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圖為廣東儀表廠舊照

與此同時,

一大批外地企業家紛紛選擇來肇創業,

成為推動肇慶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2年,

在溫氏集團工作的陳瑞愛來到肇慶大旺,

牽頭組建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肇慶高新區供圖

2004年,禽流感疫情肆虐,來自大旺大華農的近60億份優質禽流感疫苗,為全國抗擊禽流感疫情打了一針強心劑。如今,大華農已成為全國動物疾病防控領域標杆性企業。

2008年,

肇慶實現全市生產總值715.85億元,

較上一年增長14.2%,

超過全省平均增幅4.1個百分點。

“366”工程做強做大肇慶主導產業

2016年,肇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推進實施工業發展“366”工程,並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工程”,力爭到2021年,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和節能環保3個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

如今,

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成果初顯。

2019年上半年,

肇慶市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和節能環保

三大主導產業合計實現產值390 .

73億元,

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8.7%,

佔比同比提高了2.5個百分點。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肇慶高新區供圖

新能源汽車

作為肇慶的工業主戰場,

肇慶高新區已成功引入

小鵬汽車、鼎星新能源汽車、中電新能源汽車

等一批整車項目,

以及新能源動力小鎮、國信通新能源電池、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能源車

輕量化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院

等產業鏈配套和研發項目。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鼎星新能源汽車項目效果圖 圖源 肇慶高新發布

先進裝備製造

先進裝備製造業在肇慶呈現

全面融合、集群發展的良好勢頭。

2017年以來,

我市新引進新興際華華南安全谷、

廣東贏合總部及OLED芯片研發生產基地

等60多個超億元先進製造業項目。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陳彥成 攝

節能環保

肇慶節能環保產業的城市品牌效應

近年得到不斷彰顯。

2017年以來,我市已引進

博天集團高端膜材料生產基地、

暨南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

武漢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技術研究院等高端項目。

肇慶還是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的永久會址。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暨南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 圖源 鼎湖發佈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今年8月,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強調

要以深化產業合作為重點,

堅持把工業發展“366”工程作為生命工程,

紮實推進三大千億主導產業集群建設,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強化龍頭企業引育力度,

加快構建具有肇慶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肇慶工業將迎來更輝煌的明天!

从港珠澳大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肇庆制造”!

資料來源 西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