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衡南縣譚子山蓮塘孫氏的武功贈序

文丨甘建華

無數次路過G322國道穿境而過的衡南縣譚子山鎮,卻沒有聽說過蓮塘村獎功堂。更不知道孫氏昆仲英雄出生於斯地,而且聲譽如此之高,竟然牽動了晚清湖湘諸多大佬的目光和情懷,為之留下許多篇錦繡文章,成為這個地方經久不衰的文脈。

時維己亥年八月仲秋,友人與我談及清朝振威將軍孫昌國及其胞弟孫昌凱。他倆的名字我倒是知道,唐浩明老師的長篇小說《曾國藩》第三部《黑雨》,第六章《東下巡視》,第一節《水師守備栽在揚州媒婆的手裡》寫到他倆。此節描寫同治九年(1870年)秋日,刺殺馬新貽一案順利辦結後,曾國藩心情非常愉快,帶著一大幫心腹幕僚、得意門生和水陸武將,乘威靖號輪船從下關來到鎮江城外,長江水師瓜州鎮總兵孫昌國帶著一批武官早已在江邊恭候。“孫昌國和弟弟孫昌凱原是衡州城裡的鐵匠,與彭玉麟頗為相得。後彭玉麟辦水師,孫昌國兄弟挑起洪爐入了水師,一直在後營中打造兵器。田家鎮一役火燒橫江鐵鎖,這對鐵匠兄弟立了大功,雙雙得到提拔,以後步步遷升。到了打下江寧(南京)後,兄弟二人分別被保至記名提督、記名總兵。整頓水師時,孫昌國被實授瓜州鎮總兵,孫昌凱在嶽州鎮也當上了副將。孫昌國十分感激曾國藩、彭玉麟,難得有如此獻殷勤的機會,當天的接風酒席辦得極為隆重豐盛。又連夜下令,所轄的鎮標四營,明早集合在江面上,接受曾國藩的檢閱。”以下專寫吃過飯後,曾國藩與孫昌國在小客廳茶敘,碰巧遇上三營守備卜福元揚州買妾被媒婆坑騙,女方杜翠葉堅執不從,真正的丈夫蒯興家又尋上門來哭鬧,一團亂麻被曾國藩瞬間理順,此處不贅。

晚清文學大家、有“天下第一才子”之譽的湘潭王闓運,應曾國荃之請而寫《湘軍志》,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了湘軍的完整歷史,其中多處提到孫昌國。《曾軍後篇第五》有句:“以江西湘軍將屈蟠、王德榜、段起及水軍孫昌國、徽防將張運蘭,悉統於左宗棠。”《水師篇第六》有句:“孫昌國等長屯江西,猶隸於玉麟。”“內湖軍將孫昌國克貴溪。”《江西后篇第八》有句:“水軍將孫昌國屯弋陽。”

田家鎮大戰是湘軍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太平軍十倍兵力於湘軍卻遭到慘敗,衡陽人孫昌凱則是世所公認的第一功臣。我所見有兩處文字對其描述甚為精彩傳神,其中王闓運《湘軍志·水師篇第六》雲:“備爐鞴椎斧炭剪於頭隊船,劉國斌、孫昌凱領之。昌凱,故鐵工,習冶煅,令專斷鐵瑣(鎖)。戊申(1854年12月2日),水、陸軍大出,玉麟戒昌凱曰:‘毋發炮,毋仰視,直趨鐵纜下,彼筏上炮一發,船乘流已下矣,吾親為公拒寇舟。……國斌椎瑣下鉗,鉗落筏空;昌凱鼓鞴冶瑣,瑣斷纜開。”清末著名學者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卷七下·彭剛直公玉麟》雲:“哨官孫昌凱,故鐵工也,方鼓橐吹埵,有小船,視筏下劣容舠,試入之,競渡二船,呼曰:‘鐵鎖開矣!’賊愕,亦呼,驚走落水,擲炬燒筏,筏舟俱燼。山上賊亦顛越坑谷,屍相藉。此一役也,湘軍水師名聞天下。”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七》孫昌凱詞條雲:“孫昌凱,清泉(即今衡南縣)人。入水師,積功擢千總。昌凱舊業鐵工,田家鎮之戰,領小舟為頭隊。冒槍炮鼓螱,鞴斷鐵鎖,纜開,大呼猛進,筏上賊潰走。後隊縱火,賊舟盡焚。功最,擢守備。咸豐五年,破賊漢口,擢都司。六年,從攻武昌,焚賊舟,授廣東陸路提標遊擊。七年,從平蘄、黃賊巢,克小池口、湖口,擢參將。克九江,加副將銜,補兩廣督標參將。九年,回援湖南,防祁陽、衡州,擢惠州協副將。以母病乞養開缺。光緒中,彭玉麟疏薦昌凱誠實篤毅,驍果善戰,授浙江海門鎮總兵。丁母憂,改署任,留襄海防。事定,請終制。後仍補原官,調署處州鎮。二十一年,卒,賜卹,附祀彭玉麟祠。”《湖湘文化大辭典》稱其“死於任所”。《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有孫昌凱,出處來自浙江現代著名學者章梫《一山文存》。

百度到一條信息,說是孫昌國乃今譚子山鎮蓮塘村獎功堂人。網友“浪跡天涯夜郎西”自言:來到將軍故里,很難找到他的生前遺蹟,家祠被拆,故居損毀殆盡,但家乘保存完好,有將軍生平記載。在一處房屋基腳,找到半塊將軍父親孫永布誥贈振威將軍碑。將軍家祠前的石獅,流落到了雙板橋水庫壩下。

當即與譚子山鎮領導聯繫,委託尋訪蓮塘孫氏家乘。翌日下午,即收到《孫氏四修族譜》一箱十本。匆匆披閱,大吃一驚,未曾料到竟有左宗棠、彭玉麟、楊嶽斌、劉坤一、劉長佑等晚清大佬為之贈序。此前所見衡嶽各姓家乘,也有一二三個名流鉅公序文為之增光添彩,但集中如此之眾者卻不多見。譬如茅洞橋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自清末湘軍中興至民國三十八載,百餘年間出了十個名將名宦,卻因家族缺乏文化人或其他原因,宗譜未見一個名家為序。更蹊蹺的是,與段華、段起兄弟一樣,孫氏也是弟弟名載《清史稿·列傳》,哥哥只是偶爾被提及。孫昌國的名字僅見於《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九·忠義六》蕭捷三詞條,咸豐四年(1854年)十二月湘軍破湖口之戰,有“遊擊孫昌國、黃翼升等出賊不意,焚內湖賊舟二百餘”句。翻閱歷年出版的省市縣誌,以及新近出版的《衡南縣鄉鎮簡志》,都沒有看到有關孫氏昆仲的片言隻語,不知這是什麼原因?

元末兵燹,蓮塘孫氏鼻祖遠傳由江西廬陵遷居衡山大堡(今衡東縣大浦鎮),長子宗右再徙衡州府城西南彈子山(今衡南縣譚子山鎮),至今已歷二十二三代。孫氏昆仲曾祖朝綱、祖廷品、父永布,三代循例均獲清廷誥贈振威將軍。兄弟四人中,孫昌國老大,老滿孫昌凱過繼族叔永棟為嗣,所以永棟與父親廷昭、祖父朝錦也獲誥贈武功將軍。族譜之前所載都是名不見經傳的鄉曲人物,蓮塘甚至沒有家廟,因為孫氏昆仲的倡修出資及闔族努力,同治十年(1871年)得以建成。邑庠生謝炳為之作家廟八景詩,八景分別為探嶺鍾靈、岐峰挹秀、鳳塢呈祥、龍山獻瑞、彈子傳奇、將軍標異、松柏長青、蓼蕭挺翠。

據族譜記載:孫昌國,字棟臣,號松舟,誥授振威將軍,花翎記名簡放提督軍門。生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十一月初七申時,歿於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時,享壽67歲,歿後葬于衡陽縣東鄉三十一都七區(今衡陽市珠暉區東陽渡鎮金塘村三組,1994年墓地被盜,案子至今未破)。孫昌凱,字毅侯,號玉山,生於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正月三十日辰時,歿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十二月十九日寅時,享壽71歲,歿後葬於家山蜈蚣嶺。

孫氏族譜初修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續修於光緒七年(1881年),三修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四修於2001年。我所見四修卷十,重錄《贈棟臣軍門序》《贈毅侯鎮軍序》各四篇,都是孫氏二修族譜時應邀而作。所謂軍門乃是清代對提督的尊稱,鎮軍則是對總兵的尊稱。因為贈序者的名頭都很大,茲以譜中所載各人身份為是。

首先出場的是左宗棠(1812-1885),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恪靖侯、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陝甘總督部堂,比孫昌國年長5歲,卻謙稱“季高弟”。《贈棟臣軍門序》開篇即言:“夫一代之運會,必生一代之人才。然必有李將軍之勇,嶽少保之忠,而兼郭令公之福,然後能建非常之功,為非常之人。”“孫棟臣軍門削平大難,輔助元勳,炳炳烺烺,幾欲與歷朝名將爭烈,信乎?”孫昌國初入衡州協(相當於今之衡陽警備區),曾參與清剿耒陽、祁陽、新寧(今常寧)等地賊匪,嗣後攜胞弟昌凱赴廣東惠州協戎。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在衡州演練兵馬,招募湘軍水師,“察其賢,令督水師,比成,克潭州、星沙、岳陽、鄂渚,直攻田鎮、九江,取湖口而守焉。當是時,江湖間多所蹂躪。洎棟臣來,患漸息。繼克金陵,與有勳勞。”他因功擢常寧城守、寶慶閫戎,但都沒有到任。考之城守、閫戎二職,大約相當於今之縣市武裝部長、武警支隊長。那是一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孫昌國先後得到江西巡撫毓又頻(毓科)、沈幼丹(沈葆楨)的賞識,令其統領內河水師全軍,“樹勳於鯨浪之中,賭勝於馬跡之下,一身百戰,履險如夷”。以苛責聞名的左宗棠,對其人品卻讚賞有加:“若其事親孝,接物誠,臨財廉,慷慨好義,恭儉下人,司馬龍門,所謂有國士之風也。”

再就是彭玉麟(1817-1890),欽差大臣、太子少保、賞穿黃馬褂、兵部右侍郎、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詳勇巴圖魯。他與孫昌國是老庚,文末自稱“友生”,蓋因當初同時“應曾爵相(曾國藩)召,隨同征剿,督領戈船,率師東下,或湖之南北,或江之上下,冒險訩鋒,功迭奏,均已上邀嘉許”。嚮導營營官孫昌國“以名人剡章記名提督,交部從優議敘”。彭玉麟回憶說:“棟臣本屬武員,尤重文墨。因江右積欠內河陳餉十一萬有奇,值庫款支絀,函商劉峴莊(劉坤一)中丞(清代對巡撫的尊稱),奏捐原籍湖南衡郡及衡清兩邑文武學校學額各數名,江西南昌文武學校學額各數名。又捐衡郡三學公銀一千兩,捐衡郡育嬰堂銀一千兩,捐衡協標差費銀一千兩。”其餘諸如除道成梁、救貧助危、拯孤恤寡、修廟建寺,“屈指更難僕數”。自身卻“不尚浮華,不喜巧詳,不矜功能,不好奇異,而惟以儉樸自持,端方自守。每日除饔飧(飯食)而外,不妄費分文。其章身之服,亦以適體為是,不另增華飾”。這也是崇尚節儉的彭玉麟所特別推崇的,文末甚至強調說:“在他人或以諛詞讚美之,而吾豈其然?”

劉長佑(1818—1887),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雲貴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劉坤一(1830-1902),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兩淮鹽院部堂、碩勇巴圖魯。前者談到兩件事,一、“王鶴樵觀察於亂軍中,得一童子,留帳下。軍門(孫昌國)見其英俊,詰之,為福建庠生祝某子,送之歸。生已歸道山,其母頂祝泣謝。”二、“又于軍次購一婢,數年後,知為良家女,有夫家,知其親黨,而忘其里居。乃遣人跡之,初未符,後果然,遂歸於其夫,並厚賜之。”劉長佑由是想起三國時期吳國徵虜將軍孫皎,部下抓獲魏將一名美妾進獻給他,孫皎叱之,讓她更換好衣服,派人送歸其家。“軍門果其後裔耶!可謂無忝乃祖矣!”後者深情回憶:“餘於同治乙丑歲(1865年)來(江西巡撫任上),徵其韜略,慕其經濟,見其有過人才識,亦有凌霄漢、貫鬥牛氣概。”文中連聲讚歎孫昌國為“奇男子”“大丈夫”。

彭玉麟《贈毅侯鎮軍序》文中說,孫昌凱隨兄來水師之後,只是一個哨長,“任小職、理小事而已”。直到咸豐四年(1854年),洪秀全太平軍橫居田家鎮一帶,用鐵鏈鎖江,長江上下不通,湘軍水陸兩軍宿將都毫無辦法。某日,孫昌凱向彭玉麟獻計:“必要斷其鐵鏈,破其巢穴,殲其醜類而後快。”隨即,“率數戈楫,身先士卒,直抵逆穴,斷鐵鏈,斬浮橋,破牌壘,殺賊數百萬計,屍填江濱,血染江水。田鎮一戰,而天下震服者,伊誰之力哉?伊誰之力哉?既而予破九江湖口等處,亦殺賊數百萬計,使江水而血紅者,毅侯之力又居多矣!”然而,就在大功告成、漸擢顯位、供職任事之時,孫昌凱卻不矜功、不恃能,亦不就職,辭官回鄉,“閒居隴畝,偃息林泉。春則聽時鳥和鳴,夏則觀游魚輕躍,秋則樂百偲同登,冬則偕萬民休息。或舉酒以款賓,或攜書以訓子,或默坐以養性,或閒遊以適情”。彭玉麟由是想到留侯張良,“於漢定鼎後,天下無事,隨赤松子遊,而不知其所向往。毅侯之為人,其亦斯人之流亞歟?”這篇贈序文辭馴雅,語言優美,品咂再三,令我對前賢心嚮往之。

楊嶽斌(1822-1890),欽差大臣、太子太保、賞穿黃馬褂、前陝甘總督部堂、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巡閱長江水師節制五省、壯勇巴圖魯。他也是孫昌凱的老上司,所謂“追隨也久,知之也深”。談及田家鎮之役,“惟毅侯履危蹈險,親冒矢石,火縱大江,功高赤壁。”“其胸懷之灑落,品詣之高卓,又超出尋常萬匕(夫)者。彼世之希榮固寵、婢膝奴顏輩,對之能弗赧乎?”孫昌凱平生只娶一妻,系誥封武德騎尉張秉圭的長女,哥哥張合蔚、弟弟張合芝都是湘軍千總,本人誥封一品夫人。楊嶽斌說他“德配張夫人,生子女八九人”,而查四修宗譜,卻只載“生子五、女二”。

另兩篇作者自稱姻教弟(有姻親關係的外戚謙稱),一為誥授中憲大夫、甲子科(1864年)舉人、兵部主事、武選司行走、加三級、紀錄五次譚福泉(玉丞),其堂弟譚兼侯與孫昌凱為秦晉之交;一為賜進士出身、欽點御前藍翎侍衛、加二級張黃甲(鼎卿),孫昌凱是他的堂姐夫,三子新珩又是其女婿。前者文中說:“餘所歎服而必欲書者,則尤在孝友一節。初,毅侯家故貧,及得官粵東,其封君遠益公(遠益乃孫永棟字),年六十猶力作。毅侯傷之,謂其兄棟臣曰:‘吾兄弟皆以武功,身受國恩。顧菽水未親承,其何以安?兄勉事朝廷,立寸功以報涓埃,若弟以堂上甘旨為念。’遂固請終養不出。洎父喪服闋,越幾周,侍郎又欲檄惠州協任,而毅侯復以修家廟辭。”後者描述道:“壬申(1872年)冬,予督運星沙,會宮保(彭玉麟)於舟次,談論兵法,雄心激昂。語及季子(孫昌凱),慨然曰:‘田家鎮出奇計,身先士卒破賊者,季子力也!……先是民間有謠雲:‘要得田家鎮,除非孫來打。’至是以為讖,因伐石紀其功。”

“無湘不成軍。”曾經有許多人探究過,曾國藩的湘軍為什麼這麼厲害?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曾國藩在家鄉湖南尤其是祖居地衡陽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鄰里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精幹勇猛的地方團練,成為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不僅挽救了瀕臨滅亡的清王朝,還使得兵權落入漢族人的手中,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軍事及其文化格局。

披閱《孫氏四修族譜》,我也看到第十五、十六、十七代,許多的五品軍功、武翼都尉、藍翎把總叔伯兄弟,還有一個花翎協鎮偉勇巴圖魯(第十四代孫永言)。同時看到幾個花翎遊戎、遊府的名字,推測是對“遊擊”或“守備”的尊稱,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團長或營長之類。孫氏昆仲的堂弟孫相臣曾獲此職,統領江西內河水師前營,得到晚清名舉人李揚華(曾任兵部主事,後膺聘石鼓書院山長)、尹翔鸞、謝文秀、太學生王棟臣,以及衡陽名門程學伊(湘軍糧臺,花翎道員,誥授中議大夫)的贈序。另有江西巡撫劉秉璋給孫蘭江(孫昌國長子,官名孫沄,譜名新沅,字蘭江,號仙槎,誥授中議大夫)的贈序,民國湖南省教育司司長顏方珪給賞戴花翎守備孫燮臣的贈序,現代著名愛國學者、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謝彬給鄉賢孫紹宇寫的小傳,前清名翰林、民國參議員陳嘉言給誥授中憲大夫孫峴青的壽敘,湖南省議會議員、國民革命軍第26軍上校秘書長左全志給62師中校副官處長孫憲章的贈序。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掩卷沉思,不由感嘆蓮塘孫氏有心人的求序奔波,殫精竭慮,薪火相傳,終於匯成了一本頗具地方文獻和文學價值的選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最終還是文以載道——我想這就是文化永恆的魅力吧!

(原載《衡陽晚報》2019年8月20日講述副刊)

作者簡介:甘建華,生於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陽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南華大學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衡陽師範學院終身客座教授,衡陽日報社高級編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新湖南客戶端讀者熱線:0731-84326002。轉載授權:0731-84326133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