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在詩詞裡,親情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友情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愛情是“春天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親情,友情,愛情,都可以在詩詞中,找到最詩意的解讀。

想自己寫一首極美的詩詞嗎?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寫詩詞,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一千多年前,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幾百年後,清人沈復據“浮生”二字,敷衍出《浮生六記》,分“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卷,寫盡了一生裡的風花雪月與悲歡離合。


一部《浮生六記》,有人看見沈復與芸孃的繾綣情深,有人羨慕古人詩酒花茶的閒適情趣,還有人卻是在他們後半生的崎嶇中,看見人生的悲欣交集。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01 人間之樂,無過於此


記得木心在一首名為《少年朝食》的小詩裡,這樣寫道:


瑩白的暖暖香粳米粥

沒有比粥更溫柔的了

東坡、劍南皆嗜粥

念予畢生流離紅塵

就找不到一個似粥溫柔的人


可在《浮生六記》裡,卻真的有一個如粥一般溫柔的女子,那便是本書的女主角——芸娘。曾有許多人說,《浮生六記》裡如果抹去了芸孃的身影,怕不知要失去多少光彩。


就連林語堂先生也盛讚:


“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你想誰不願意和她夫婦,揹著翁姑,偷往太湖。看她玩觀洋洋萬頃的湖水,而嘆天地寬,或者同到萬年橋去賞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國,誰不願意陪她參觀倫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墜淚玩摩中世紀的彩金抄本?”


那是在沈復13歲時,他見到了芸娘作的一首詩,“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從此對這個才思雋秀的女子傾心不已。


沈復告訴母親:“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看著眼前面容稚氣卻說著無比堅定話語的沈復,芸娘早已在心底默默決意,此生必不相負。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兩人尚未成親時,一天,沈復送別親人一直到城外,等到返回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十分,肚中飢餓不已。芸娘卻是悄悄牽起他的衣袖,到了自己的閨房,然後拿出早已備好的熱粥與小菜。


五年之後,兩人新婚之夜,共進喜宴。沈復發現芸娘只吃素菜,這才知道,芸娘吃素已經好幾年。而這正是當初他出痘時,芸娘為他祈福留下的習慣。


她時時刻刻以家庭為中心,甚至主動為丈夫物色才貌並存的小妾憨園;

她謹遵封建禮教,在婚後孝順公婆,對長輩恭敬,對晚輩和藹,循規蹈矩;

她甘於平凡,並能在苦難來臨時苦中作樂,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恬淡的家庭生活。


丈夫和朋友們一起聚會時,沒了酒錢,芸娘就悄悄賣掉頭上的釵子,以供酒菜;為了讓丈夫和朋友們能夠便賞花邊喝熱酒,她想方設法僱了餛飩攤子,親自煎茶,讓他們能痛快暢遊。


溫婉柔順、賢淑知禮,但這只是芸娘身上的一個側面,另一面的她,崇尚人格獨立、敢於突破封建禮教,有生活的情趣和雅趣。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為了能同丈夫一起參加廟會,她不僅女扮男裝,還學習男子走路的樣子。在那個要求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三從四德”的社會,這樣的行為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


為了能同丈夫一起遊覽太湖,她以回孃家為藉口,於萬年橋下賞月,和船家女一同飲酒。


“今日得見天地之觀,不虛此生矣,想閨中人有終生不能見此者。”她的身上,有對自然、對外部世界、對自由的嚮往。


在藝術上,她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稀罕珍珠,反倒是對破書破畫萬分珍惜。她是可以陪伴沈復“課書論古,品月評花”的女子,他們一起品談歷史文宗,一起喝酒、行酒令。


作為妻子,她溫婉賢淑,對沈復事事盡興;作為知己,她聰敏穎悟,與沈復詩酒唱和......這樣的女子,怪不得沈復會發出“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矣”的感嘆。


02 只要肯用心,再困頓的日子也能過成詩


在許多人看來,詩與遠方總是同三餐四季的生活相對立。彷彿眼前的生活都是苟且,而遠方才有詩意的風景。

可我們忘了,我們的詩與遠方,也許只是別人的三餐四季。而我們覺得無趣的平常生活,也許是別人的求而不得。

真正詩意的生活,並不在乎距離的遠近,只在乎是否有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靈。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浮生六記》裡,沈復與芸娘,是真正地將平凡的生活過出了閒情雅趣。


沈復家境並不寬裕,常年給人當幕僚,東奔西走。然而即便生活時常捉襟見肘,兩人也從來不曾埋怨彼此,反是能苦中作樂,於一蔬一菜、一花一葉間體味到無窮的樂趣。


芸娘喜歡吃腐乳、蝦滷瓜,沈復便嘲笑她“喜歡吃這樣的東西,是狗呢還是蟬?”芸娘也不甘示弱,用筷子夾起滷瓜,強塞進沈復口中。


兩人物質雖不豐裕,然而生活卻總是歡聲笑語。


沈復愛花成癖,家中雖沒有貴重花木,然而花瓶卻是四季都不曾空,夏日採芙蓉,秋日藏菊花,房間裡總是沁著淡淡的芳香。


沈復在山中掃墓時,撿拾到幾塊紋理像山一樣好看的石子。回到家後,便與芸娘一起商量,如何堆疊。然後兩人一起忙碌數日,在盆內堆壘出一座嶙峋峻峭的小山峰,又在空角處用河泥種上白萍,在石頭上種植蔦蘿。


後來一天因為小貓爭食,將盆栽從屋簷上掀翻打碎,兩人感嘆之餘,不禁潸然淚下。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大概唯有真正用心生活、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對一草一木,哪怕一顆石頭都倍加憐惜。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夏日暑氣強盛,兩人便來到一處清涼地方,租下一間屋子。

每日或在綠蔭下、池塘邊垂釣;

或登上土山,看晚霞夕照,一起聯句吟詩;

或在悠悠的月夜,舉杯對飲;

或躺在竹榻上,聽鄰居老人談論因果報應的故事......


沈復愛喝點兒小酒,不喜歡佈置太多菜。芸娘就專門製備了一個梅花盒,盒中恰好放六隻白瓷碟子,形狀擺放如同一朵素雅的梅花。


三五知己聚會喝酒的時候,可以隨意從碟子中取菜來吃,吃完再添,既簡便又儉省。沈復的衣服破了,芸娘總有法子移東補西,讓衣服重新整齊潔淨起來。


兩人被家中驅趕出來時,幸而有朋友接濟,住到了蕭爽樓。樓裡比較暗,他們便用白紙糊了牆壁,房間立刻就敞亮了起來。


他們嫌棄窗子外頭沒有欄杆,空洞洞的,芸娘便獨出心裁的用竹子、舊竹簾搭建簡易的欄杆。


最動人的場景是,夏天荷花初放的時候,晚上閉合,白天盛開。芸娘便用小紗囊,撮少許茶葉,放在荷花心。等到第二天早晨取出來,烹了雨水來泡茶,香韻尤其絕妙。


沈復與芸娘都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性子,他們並不熱衷於追名逐利,只是喜愛宇宙間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只願過著恬淡自適的生活。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莎士比亞說:“人應該生活,而非僅僅為了生存而活著。”


生存,與生活是不同的。


生存,是客觀、已然存在的事實;

可生活,卻是要在無數個平凡的瞬間,咂摸出生命的滋味。


一日三餐四季,有人把它當做一種負擔,看成一種煎熬、阻礙;可有人,卻是在煙火繚繞間,抵達詩意的真諦。


03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魯迅先生在《傷逝》裡,講述了涓生與子君的婚姻悲劇。


在結尾,有這樣一段話,“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涓生與子君,從前他們也是那樣執著地、不顧一切地要在一起。可是,在一起後,謀生的坎坷、生活的困頓,種種瑣屑而讓人厭倦的事紛紛襲來。


只有謀生,沒有生活,那很可怕;可只有生活,沒有謀生,是同樣的可怕。一個人要更好地葆有精神上的自由,必得先保證物質上的獨立。


婚姻與愛情是同樣的道理,當生存都朝不保夕,愛將何以附麗?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後,是長久的“坎坷記愁”。走到中年的他們,也終究要面對生老病死、愛恨流離的種種考驗。


大概每一個真摯喜歡芸孃的人,都對沈復不免苛責。芸娘是世上最好的芸娘,沈復卻並不是世上最好的沈復。


他自我標榜“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澄靜緘默”,從不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可結果卻是讓妻兒輾轉流離,甚至想要喝酒,都需芸娘當掉身上珠釵。


他缺乏擔當,在處理家庭內部關係上,既無主見,又不願擔責任,結果卻是幾次三番陷芸娘於困境。


家書代筆一事,他思慮不周,讓芸娘代母親執筆家書。後來家中傳來閒言碎語,沈母疑心芸娘用詞不當,不讓她繼續代筆;公公也不分青紅皂白責怪芸娘。


為公公納妾一事,沈復更是全無擔當,竟讓芸娘替公公物色人選。最後讓沈母知道了,對芸娘從此更加疏遠。再加沈復弟弟因借債一事推卸責任,致使芸娘被公公逐出家門而無人施援。


儘管沈復隨芸娘一起離開了家,可是內心卻必然是責怪芸孃的,否則他又怎會在書中總結各種緣由時,竟說出這樣一番道理:“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猶能記得,芸娘病情愈發嚴重、纏綿病榻之時,沈復甚至沒有錢為芸娘看病。正在這時,他又輕信朋友,做了擔保人,後來朋友跑掉,他被人追債堵在家門口,兩人只得背井離鄉。


不得已與尚年幼的子女分離,聽著兒子的哭喊,芸娘心如刀絞,卻只能小聲說著“別哭,別哭”。誰能想到,這一別,便已是永訣。


後來,她的女兒給人做了童養媳,兒子小小年紀便外出當學徒。而她自己,在一年後便撒手人寰,連子女的最後一眼都見不到。


可即便是這樣,芸娘仍是切切地說著“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說著“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至死她都愛著沈復,至死她都不曾有片刻後悔!


而沈復雖悲痛欲絕,說著“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斷不會再續絃”的話語,可最終他還是由朋友“贈餘一妾,重入春夢。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也許是我們太過苛責,可這終究不是一個“一生一代一雙人”的美滿故事。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走出《浮生六記》,我們也在經歷著自己人生的悲欣交集。故事裡,我們是旁觀的看客;故事外,我們卻是自己故事的主角。


但願我們都能過好自己的故事,去謀生,也去生活,去把俗世的煙火過成詩意的人間!


參考文獻:沈復《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我在悲欣交集處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