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人生的剛需不是副業,而是持續有效積累的能力

最近有一個詞特別火,就是“副業剛需

”,下邊這張圖我估計大家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都看到過。


人生的剛需不是副業,而是持續有效積累的能力


看完這樣的文字,好像如果沒有副業就成了不求上進的代名詞

最近各個平臺也充斥著“工資3000,副業30000,他是怎麼做到的?”,“每天1小時,副業月入輕鬆過萬”這類的文章和專欄。

很多人被撩的蠢蠢欲動,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但是,現實是,能副業過萬的是極少數的,並不是沒有,而且其中有一些是在做灰產,在灰色地帶反覆的試探。這幾天51的新聞可能大家也都看到了,濫用技術手段,爬取用戶數據、隱私,以及靠搬運、洗稿這種不尊重版權,靠洗稿和粗製濫造抓用戶眼球的行為,在版權問題、信息安全問題面前,風險越來越大,而且操作難度並不低,需要你係統的學習很多東西。

如果,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想靠副業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是沒什麼可能性的。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種判斷太過絕對了,是的,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一些超級穩定的單位裡,旱澇保收的拿著工資,然後再去做一些副業,這種情況肯定有,但是不是大多數。

需要副業貼補家用也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也罷,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是處在打工的狀態,是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賺錢的狀態,

這種工作狀態下,需要的基本是接受上級的指令,根據要求完成相關的工作,一般情況下需要的是一些專項的技能,但是,即使是最簡單的副業,需要調動的能力,可能都要超出本職工作很多。

以寫作為例吧,前一段我在文章裡寫過一個觀點,就是寫作能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前一段有位朋友,在是不是把做自媒體作為自己的副業猶豫不決的時候,看到我這段文字,大受啟發,很興奮的找我交流。他的邏輯是,自己也覺得寫作能力很重要,通過做自媒體,一個是可以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還能賺取稿費。這個邏輯看似很完美,但是卻存在很多的誤區。我給他上來就潑了一盆冷水,我說,如果你想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方式有很多種,包括你能把自己的工作文檔寫好就是最好的寫作訓練。他對我的勸告很不以為然,反問我,說你能靠寫文章賺錢,我為什麼就不能呢?

我說,第一,這是我的本職工作,不是副業;第二,我是做媒體出身,經歷過專業的訓練;第三,對於寫作,我有長期的儲備。

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帶有自己真實的經歷、真情實感,足以打動人的文字,但是,如果沒有經歷過專業訓練,長時間、高頻率、高品質的輸出是不可能的,以此為業需要做好長期的準備。

前幾天他找我聊,很失望,說自己辛辛苦苦一個月,每天發稿,到頭來,幾個平臺下來稿費收入都沒有超過500,而且為了保證兩天一篇的更新節奏經常需要熬夜蒐集資料、改稿子,搞得自己上班的時候精力很難集中,已經被領導批評了好幾次了。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得不償失的做法。

我們需要對副業和兼職接私活這兩件事做下區分,如果只是在能夠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靠自己的能力接點私活,或者是通過在做私活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專業能力,其實未嘗不可。但是,副業嚴格來說是一種創業行為,而創業與本職工作需要的能力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其中的思維模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打工是專業化思維,用專業能力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創業是老闆思維,需要的不是你自己能有多高的專業能力,重要的是你構建一套賺錢系統並讓它持續高效運行的能力。你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個環節,而是要對整個系統負責。

還是以做自媒體為例吧,可能你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是寫作能力,更明確的說是長期的高品質輸出的能力;二是,要學會研究各個平臺的特點,並根據不同的平臺特點,調整自己的寫作風格、寫作技巧,研究讀者的喜好等等;三是,運營能力,很多人覺得做自媒體就是寫稿子,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已,我一直將這個工作定義為內容產品運營,而不是寫稿,之所以是產品,就是你的這些作品不是為了滿足你自己的表達慾望,而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他就要受到作為產品生產的各種規範的制約和限制,還要去做運營,和你的讀者建立起更深層次的溝通和更為融洽的關係,這不是說你一天抽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那些做自媒體做的好的人,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有過專業的寫作經歷,要麼是傳統媒體出身,要麼是職業作家等等。


人生的剛需不是副業,而是持續有效積累的能力


做本職工作是單線程工作,創業則是多線程思維,就是你要同時處理很多事情。如果我們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其實是單線程都很難很好的完成,如果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那難度可想而知。

我們經常會感慨有些人處理問題井然有序,遊刃有餘,而我們自己面對問題的時候總是感覺像無頭蒼蠅,雜亂無章,總是找不到重點。

說到底,這個是快速聚焦和快速轉移焦點的能力。

我們先來分享一段蘇東坡談讀書方法的內容:

《又答王庠書》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

這個王癢是蘇轍的女婿。這篇是他教給自己的侄女婿讀書為學之道。

這一段,其實文字不難懂,重點就在一句: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我上邊所說的聚焦,蘇東坡在後邊還提到了,比如讀《漢書》這樣的書,每讀一遍可以選擇一個焦點來讀,比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財貨,等等,讀了幾次之後,再重新把這些焦點關聯、組合起來。

為什麼要這麼來做呢?現代的認知科學給出了合理的解釋:我們的認知活動有賴於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工作記憶“的東西,而工作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就像電腦的RAM,也就是內存,而我們的整體記憶則類似於電腦的ROM,也就是硬盤,我們需要某些信息的時候,會把他從硬盤調用到內存裡,或者我們一些短期思考的東西,也會先存儲在內存裡,但是,如果你不是刻意的把他存入硬盤,一被別的事情打擾,就像我們的電腦斷電一樣,內存裡的東西就丟失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道理很簡單,

如果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就別再妄想靠副業發家致富了。

一個人最為重要的資源就是精力資源,只有在一個方向上做持續不斷的有效積累才是使用我們的精力最高效的方式,

讓我們陷入“副業剛需”焦慮的,其實是我們遇到了瓶頸,選擇用副業來提升收入,其實是不敢直面問題,是一種逃避。還有一種逃避是用泡沫劇、不停的刷手機來麻痺自己。這都不是正確高效使用我們的精力和體力的應有的方式。

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興趣,只是作為混口飯吃的手段,那儘快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為了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你想創業,按照一個創業者的要求,在現在的工作過程中,儘可能給自己更多的歷練,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如果你的工作正好是你的興趣,而你只是遇到了暫時的瓶頸,直面問題,儘快提升自己專業所需要的能力,有針對性的學習、訓練,打磨自己的手藝,比通過副業賺點零花錢要靠譜的多。

真正有效的努力,是在一個方向上持續不斷的有效積累。

其實就是能做到力出一孔,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一個點上。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並列出現是在華為任正非的採訪中,任正非將這兩個詞作為華為發展壯大的文化基石

而利出一孔,出自於《管子·國蓄》。任正非對利出一孔的理解非常徹底和透徹,而且是這一思想在現代社會絕佳的應用案例。

管子的意思是說,如果利益的分配出現多個源頭,那就會開始出問題了。

而對企業而言,就是選擇什麼樣的人,開除什麼樣的人,給什麼樣的人升職加薪,給什麼樣的人降職降薪,通過利益的分配,也就是獎懲,來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並最終實現企業的利益。

為什麼說任正非對於利出一孔的理解是徹底和透徹呢?因為,他不是簡單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理解了利出一孔背後的邏輯,推及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同樣也推及到人力管理和個人管理這些領域。這是利出一孔最好的在現代環境下的理解和應用。

讓我們來看看任正非是怎麼說的(時間是2012年12月31日):

大家都知道水和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因此人們常常讚美水性、輕風。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樣是溫柔的東西,火箭可是空氣推動的,火箭燃燒後的高速氣體,通過一個叫拉法爾噴管的小孔,擴散出來的氣流,產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類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樣的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於切割鋼板。可見力出一孔,其威力。

………

20多年來我們基本是利出一孔的,形成了十五萬員工的團結奮鬥。我們知道我們管理上還有許多缺點,我們正在努力改進之,相信我們的人力資源政策,會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學,員工越做幹勁越大。我們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

如果我們能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如果我們發散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下一個倒下的也許就是華為。

對於華為,從企業角度而言,利出一孔,就是要確保從高層到基層員工的所有收入來源來自於工資、分紅、獎勵,只有這樣,所有高層到基層員工的利益獲取都來自於華為,通過利益把大家都綁到華為的船上,這樣激勵才能發揮最大效能,才會促使大家把所有的創造力、能動性發揮在華為的戰略方向上。

而員工的力出一孔,既包含了個人的精力聚焦,將個人的主要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上,進行充分的有效積累,而對於企業整體而言,就是所有員工的精力、努力保持目標一致、力量一致,本質是利益一致(這裡的利益不是單純的收入,收入只是其中一部分,精神追求也是利益的一部分)。

這也是華為加班文化、奮鬥文化的制度根源。

這種努力才是真正的有效積累。


人生的剛需不是副業,而是持續有效積累的能力


怎麼樣才是有效的努力呢?

《周易》節卦的爻辭來說,這就是苦節,苦節的後邊是什麼?貞兇;悔亡。而與之對應的是節卦九五爻的爻辭,是甘節,後邊是:吉,往有尚

苦節和甘節的區別就在於,你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在苦苦咬牙堅持,還是真正樂在其中,如果是苦苦咬牙堅持,那就是苦節,而樂在其中的就是甘節。

所以,堅持是從別人的角度來看的,而從自己的角度來說,如果是甘節,那不需要特別的堅持,而苦節,可能本身是你選錯了方向。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黃帝陰符經》)

如果您還在糾結是不是“副業剛需”的時候,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在一個方向上做好持續的有效積累,這個可能比做副業更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