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工業到服務業,企業到個體——2013-2018就業人口流動趨勢

1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告發出,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就業人口流動趨勢。

先來看第一個,公告中這樣寫“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8323.6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2721.3萬人,增長7.6%,其中女性從業人員14446.7萬人。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為17255.8萬人,減少2005.0萬人,下降10.4%;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1067.7萬人,增加4726.2萬人,增長28.9%。”

這是就業人口在經濟的平面的各大部門之間的流向。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大工廠式的產業工人正逐漸地往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湧去,如我們常見的外賣員、服務員等等。雖然我們知道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骨,但人口的流向趨勢卻顯示我們似乎有可能會走上美國的老路,走向產業的空心化,產業工人的空心化。

這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工業生產部門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趨勢,工業4.0等等的概念指的就是這個趨勢,這必然會淘汰大量的工人,他們被拋出工業部門之後,回到農業部門是不可能的,只能流向第三產業即服務業。

二是因金融資本更願意躺著賺利息的錢而不願意辛苦的做實業去掙錢以及用工成本提高的原因,而導致的產業轉移。這也會導致產業工人失業而流向服務業。

至於是否會發展成美國如今的樣子,則要看中國資本是否能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資本抗衡甚至擊敗,賺取超額利潤。這也會決定中國的工人能否分得一些超額利潤,但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基數以及世界經濟整體的下滑,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

未來怎麼發展,取決於多個矛盾的鬥爭情況。

2

看第二個,2018年法人單位數比2013年增加100.7%,法人單位就業人數卻只增加7.6%,個體單位數增加92%,而個體單位從業人數增加了65.7%。從2013年到2018年增加的8639.1萬的就業中,法人單位創造的就業機會是2721.3萬個,佔比31.5%,個體單位是5917.8萬個,佔比68.5%。要知道2013年法人單位就業人數的基數是35602.3萬人,佔比80%,而個體從業者只有9013.4萬人,只佔比20%啊。

工業到服務業,企業到個體——2013-2018就業人口流動趨勢

這說明了什麼?

第一是同樣說明了工業部門發展的乏力,因為工業部門的主體是法人單位,規模較大的企業,而第三產業則是個體單位較多,所以,就業人口從法人單位向個體單位的流動同樣說明了產業工人在向第三產業流動。

工業到服務業,企業到個體——2013-2018就業人口流動趨勢

第二,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工人還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即從大企業的僱傭工人為主,轉向個體單位從業者的較快增加,這增加的人數既有新增的就業人口,也有從大企業的僱傭工人流向個體戶的。個體戶從生產關係角度來說,他們是小資產階級,擁有小資產階級在經濟中的不穩定性,拿2008年的數據來看,個體單位從業人數比2004年還要少,這恐怕與08年經濟危機導致的大量小資產者破產有很大的關係。

總體來看,我們發現,就業人口近年來的一個流向是這樣的,不斷從工業部門流出而轉入到第三產業即服務業,而其中更大部分是成為了個體單位從業者。服務業就業人口的增加大於工業就業人口的減少,說明新增就業人口也是更多流向服務業。服務業從業者在增加,個體從業者在增加,而工業部門就業人口卻在減少。

反映到經濟上,則是這樣兩個趨勢,一是資本從工業部門向服務業部門轉移(固定投資增長情況也能說明這一點),而資本轉移的原因只有一條,即利潤率,資本會趨向於超額利潤,哪裡有利往哪裡去,也就是說工業部門的利潤率在不斷下降;二是經濟的壟斷性、智能化、自動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大量人口被迫拋到個體從業者,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極大的不穩定性中,隨時可能被大資本擠垮,被經濟危機壓垮,成為失業者,而顯然就業、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中十分重要的問題,涉及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