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工业到服务业,企业到个体——2013-2018就业人口流动趋势

1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告发出,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就业人口流动趋势。

先来看第一个,公告中这样写“2018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323.6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721.3万人,增长7.6%,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4446.7万人。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255.8万人,减少2005.0万人,下降10.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1067.7万人,增加4726.2万人,增长28.9%。”

这是就业人口在经济的平面的各大部门之间的流向。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大工厂式的产业工人正逐渐地往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涌去,如我们常见的外卖员、服务员等等。虽然我们知道工业是一个国家的脊骨,但人口的流向趋势却显示我们似乎有可能会走上美国的老路,走向产业的空心化,产业工人的空心化。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工业生产部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工业4.0等等的概念指的就是这个趋势,这必然会淘汰大量的工人,他们被抛出工业部门之后,回到农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只能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二是因金融资本更愿意躺着赚利息的钱而不愿意辛苦的做实业去挣钱以及用工成本提高的原因,而导致的产业转移。这也会导致产业工人失业而流向服务业。

至于是否会发展成美国如今的样子,则要看中国资本是否能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资本抗衡甚至击败,赚取超额利润。这也会决定中国的工人能否分得一些超额利润,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世界经济整体的下滑,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

未来怎么发展,取决于多个矛盾的斗争情况。

2

看第二个,2018年法人单位数比2013年增加100.7%,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却只增加7.6%,个体单位数增加92%,而个体单位从业人数增加了65.7%。从2013年到2018年增加的8639.1万的就业中,法人单位创造的就业机会是2721.3万个,占比31.5%,个体单位是5917.8万个,占比68.5%。要知道2013年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基数是35602.3万人,占比80%,而个体从业者只有9013.4万人,只占比20%啊。

工业到服务业,企业到个体——2013-2018就业人口流动趋势

这说明了什么?

第一是同样说明了工业部门发展的乏力,因为工业部门的主体是法人单位,规模较大的企业,而第三产业则是个体单位较多,所以,就业人口从法人单位向个体单位的流动同样说明了产业工人在向第三产业流动。

工业到服务业,企业到个体——2013-2018就业人口流动趋势

第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工人还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从大企业的雇佣工人为主,转向个体单位从业者的较快增加,这增加的人数既有新增的就业人口,也有从大企业的雇佣工人流向个体户的。个体户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拥有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中的不稳定性,拿2008年的数据来看,个体单位从业人数比2004年还要少,这恐怕与08年经济危机导致的大量小资产者破产有很大的关系。

总体来看,我们发现,就业人口近年来的一个流向是这样的,不断从工业部门流出而转入到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而其中更大部分是成为了个体单位从业者。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大于工业就业人口的减少,说明新增就业人口也是更多流向服务业。服务业从业者在增加,个体从业者在增加,而工业部门就业人口却在减少。

反映到经济上,则是这样两个趋势,一是资本从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固定投资增长情况也能说明这一点),而资本转移的原因只有一条,即利润率,资本会趋向于超额利润,哪里有利往哪里去,也就是说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在不断下降;二是经济的垄断性、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大量人口被迫抛到个体从业者,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极大的不稳定性中,随时可能被大资本挤垮,被经济危机压垮,成为失业者,而显然就业、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