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系列報道之五|養老目標基金吸引年輕人入場,公募去“散戶化”勢在必行

系列報道之五|養老目標基金吸引年輕人入場,公募去“散戶化”勢在必行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鋒 見習記者 梁銀妍 北京報道

當基金貼上養老的標籤,似乎這類基金就成了低風險代名詞。多數接受記者採訪的公募基金人士都提到一個現象:在中國,很多人認為老年人才去養老,年輕人很少考慮養老。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近日,某滬上公募基金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對於年輕人來說,投資的最大資本是時間槓桿。養老目標基金,並不只是為了養老,而應當作一生的財務規劃。年輕人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做更高風險配置,通過時間槓桿和複利的力量,在年老時獲得高回報。

年輕人投資的最大資本是“時間槓桿

根據證監會要求,養老目標目標基金有兩種:目標日期基金(TDF)和養老目標風險基金(TRF)。所謂TDF,是以投資者退休日期為目標,根據不同生命階段風險承受能力調整投資配置;而TRF,是要在不同時間保持資產組合的風險恆定,投資者可在自身風險允許的範圍內,選擇風格相符的目標風險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9日,TDF產品(分份額來看)共計40只,TRF產品(分份額來看)共計28只,TDF的數量遠高於TRF。從規模來看,TDF合計規模56.64億元,TRF合計規模116.82億元,後者是前者的兩倍有餘。

從基金公司來看,顯然更青睞TDF產品;而從投資者行為來看,卻明顯傾向於選擇TRF產品。北京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TDF一般有三年以上封閉期,TRF多數為一年封閉期,“放久了投資者擔心。”這也反映出,儘管是以養老為目標發行的產品,期待投資者能放長錢,但投資者還是傾向選擇短期投資。

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少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TDF的核心價值是,讓年輕人把更多資產投入到權益類產品中,從而帶來更高收益。但事實上,權益類產品的風險比較高。隨著年齡下降,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也在下降,比如40歲的時候,75%為權益類投資,25%為固收類投;越來越接近退休的時候,TDF對於權益類的配置會不斷地降低;完全退休時,權益類產品配置為零。在默認機制裡,TDF實際上是一種“懶人包”的做法,也比較能夠提升參與率,解決對產品不熟悉的問題。

李少傑指出,在海外,投資機構有很多不同的工具,來幫個人選擇,比如根據目前的收入,每個月能存多少錢,什麼時候退休,退休之後過什麼樣的生活,對自己進行相應評估。做完評估後,投資者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養老的儲備有更好了解後,再選擇能夠達到投資者目標的產品,“這是我們更推崇的做法。”

上述滬上公募基金人士也提到,對於年輕人來說,投資最大資本是時間槓桿,比如對55歲的男性,還有5年去做投資,他做資產配置時,會配置低風險產品。而30歲的年輕人,風險承受能力則更強。養老產品並不只是為了養老,而應當作一生的財務規劃,年輕人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做高風險配置,通過時間槓桿和複利的力量,在年老時獲得高回報。

公募被迫“散戶化”有悖於長期投資理念

缺少足量長期資金支持,是A股市場難以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養老基金而言,也並不單單只是為了彌補養老金缺口,保障居民以後的養老生活。

上述滬上公募基金人士提到,第三支柱的建立,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非常重要,中長期資金入市,對於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各方面意義都非常重大。現在社會上有大量的錢,但都沒有真正進入到資本市場,或者變成投機的錢。缺乏中長期資金入市,A股市場怎麼能持續穩定地發展呢?

某前投行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家都是“快進快出”,“追漲殺跌”,A股市場起起伏伏,十年如一日,也就不足為奇了。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指出,中國股市是一個標準的散戶化市場,公募基金有時被迫把自己變成一個散戶,失去了在股民心目當中的信任。因為現階段基金的資金大部分來自於股民的短炒資金,股民買基金,就像炒股票一樣,當股民把基金當股票炒的時候,就扭曲了公募基金的本源。事實上,公募基金是股市最重要的“長錢”之一,也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長期機構投資者。但為了迎合散戶市場短炒的需要,公募基金也變成大散戶,沒辦法真正體現公募基金的投資理念,這個與市場環境相關。由於公募基金主要受眾是一些散戶,尤其偏好短炒賺快錢的股民,因此公募基金的長期資金嚴重匱乏。

他還指出另外一個問題:有股民認為,如果公募基金“散戶化”,還不如股民自己炒股,所以做家庭理財時,不會把自己的財富管理交給公募基金公司,寧願自己到股市去搏殺,哪怕自己投資虧損。A股的散戶化,使得機構的投資行為也出現散戶化的特點,因為基金的散戶佔比很高,很多散戶認為公募基金不賺錢,經常虧損,也出現“追漲殺跌”,這是不正常的。

上述滬上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基金行業最重要的是中長期資金的支持。它不僅涉及基金行業未來的盈利模式,商業模式,主要的資金來源,更涉及到賴以生存的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發展好,就會又惠及整個國民經濟。

養老目標基金任重道遠

董登新提到,像養老目標基金,有1年以上的封閉期,這樣的基金主要是為了做大做強股票基金,真正把公募基金的長期投資理念重新強化。如果能夠讓投資者接受公募基金,信任公募基金,是一個雙贏格局,這種長期積累的養老基金和養老儲蓄產品,一方面為公募基金提供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獲得了長期資金,能夠更好去做配資,更穩定去做長期投資,去追逐長期收益率,而不是追求短炒收益。

他表示,要想改變散戶市場基民短炒基金,股民短炒股票,公募基金必須進行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創設出來足以吸引長期資金的新品種,讓投資者心甘情願去做長期投資和長期積累。比如養老目標基金,實際初衷希望它能夠是長期跟蹤投資,進行定投。如果能夠加上個稅遞延的優惠,吸引力會更大。通過投資目標日期基金,促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家庭理財習慣,把長期養老儲蓄作為家庭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養老儲蓄作為家庭財富管理的重要選擇。

某投資基金數年的資本市場人士表示,因為養老目標基金有封閉期,已經具備了一定中期資金的性質,而年輕人又不用買很多,慢慢積累養老金,還能緩解國家養老壓力。現在居民投資,能放3年就是極限,短期資金太多,導致整個資本市場波動太大。通過培養居民習慣,20年甚至30年不動,作為一筆超長期投資,長錢產生穩定收益率,投資者反而更賺錢。市場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就有持續上行的趨勢,也許就會出現慢牛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