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文 | 六塊兒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見識,更是為了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我喜歡讀商業類、創業類的人和事,看得多了,漸漸發現,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脫胎於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思維方式,好像看不見摸不著,卻是那些佼佼者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今天,資源和科技的門檻越來越低,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利用資源,正在讓人與人變得越來越不同。它們可以指導商業經營,當然更可以指點生涯迷津,尤其在我們困頓的時候,豐富的思維方式會讓我們感嘆:“啊,原來還可以這樣!”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跳躍思維

吳曉波曾經在散文集裡寫過這麼一個故事。

2008年7月,時值改革開放三十年,吳曉波接到一個任務,用4個月的時間,以他的《激盪三十年》書稿為藍本,拍攝一部紀錄片。按照原計劃,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要採訪書中出現過的100多個名人,要知道,能夠在書裡留名的人物,基本都是社會各界聲名顯赫的名流,怎麼可能排著隊等著你去採訪?這幾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務。

編導團開了兩天閉門會,氣氛也越開越沉悶壓抑,大家幾乎要絕望了。好在,他們的團隊裡有一個喜歡死磕自己的胖子——羅振宇。

眼前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那索性跳過去不解決了。

羅振宇像被閃電擊中了一樣,提出了一個“繞道”的辦法:“我們索性一個當事人也不採訪,只訪談他們身邊的觀察者,比如‘南方談話’的親歷者,至少能找到10個以上,比如柳傳志,採訪過他的知名記者至少有兩沓,有些人即使能採訪到,也堅決繞開。”

吳曉波事後稱羅胖貢獻了“方法論式的革命”,這個“跳躍式思維”的閃念拯救了編導組,他們繞開了大山,發現了另外一大片肥沃的平原,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所有訪談的內容。

類比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兩個“坎兒”,或者說瓶頸。在人類的本能中,看見問題,要麼打,全力攻克,要麼逃,節節退縮。

只是這兩種行為方式,都很容易讓我們迷失在一城一池的得失當中,忘記自己終極的目標是什麼。

但請記住:條條大路通羅馬。

眼前的問題,往往未必是真的問題,只專注於那些被我們認定的最大問題,會造成盲目的努力和死磕。

例如,年輕人在就業的時候,就特別需要跳躍式思維。記得一個大學同學畢業時看上了一家國企,連續報考了三年都失敗了,終於在第四年壓著線入了職,但是他這才醒悟,那種枯燥、瑣碎的工作,和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相去甚遠,而這些年的努力,其實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夠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如果一開始,他就能夠跳過眼前的考試,一方面拷問自己,究竟想通過工作得到什麼成長,十年後自己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另一方面多方瞭解,看看這家國企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許就不會走這麼多彎路了。

其實,面對這個大學同學的問題,有一個成熟的理論思考模型:CD模型。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來自新精英生涯——生涯規劃基礎班▲

看自己的能力如何滿足企業需求,組織滿意,獲得職業上的成功。

看組織的回饋能否滿足個人的需求,達到個人滿意,獲得職業上的幸福。

清晰地梳理了自己的需求,能力,企業的要求,回饋,能在選擇之前,避免不必要的糾結。

希望跳躍思維,能幫你另闢蹊徑,看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逆向思維

近兩年,裁員事件不斷,讓職場人也都有些忐忑不安。那麼公司情況不好了就一定需要裁員嗎?不如朝問題的反面看一看。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美國加州一所著名大學的工程系曾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加州教育預算削減10%。

“問題很嚴重,”系主任說,“工程專業在下學期要迎來的新生比往年多30%,我們卻必須削減10%的預算,我們無法減少校園固定設施的成本,唯一可以削減的只有工作人員。但是,學生增加了30%,教學人員卻減少了10%,這還怎麼開展教學?”

這是一個看似無解的問題,如果是順著裁員、省錢的慣性思維來看的話。逆向思維在此派上了用場,節流的對面,就是開源。

系主任找到專家諮詢,專家問,“工程專業的教員平均工資是多少?每個教員平均能為學校帶來的研究款項和補助金是多少?”

答案是,後者是前者的兩倍左右。

“這可能就是我們需要的答案,”專家說,“你需要的是僱傭更多的教員,而不是解聘教員,要應對預算削減的問題,這也許是唯一的辦法。”

就像投資,不是所有人都能對抗短期的損失、能看到長期的回報,這需要遠見和膽識。

系主任受到啟發,“儘管可能遭到反對,但我會不顧一切去做,再僱傭十個新人,新聘任的教授帶來的經費一定會比他們的花費更多,我有信心,一定沒問題。”

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在這個盲從跟風的時代,逆向思維者往往能從人群的背面,發現黃金。

當身邊的人變得保守,創新就可能帶來機會;

當身邊的人變得浮躁,沉澱就可能帶來機會;

當身邊的人忙於競爭,合作就可能帶來機會;

當身邊的人開始退場,堅守就可能帶來機會…

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突破幾乎都來自於反其道而行,但人類的從眾心理卻從來沒有變過。

所以每每當我們準備隨大流的時候,不如讓自己停下來,看一看後視鏡裡的世界,關注一下大家拋棄的領域,也許那裡就蘊含著你的機會。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嫁接思維

無人機,這應該是一個很酷的東西吧。

就像“大疆”那樣,很潮,飛在城市的上空,拍出精彩的短片和照片。但同一種技術,在一片土地上遍地開花,在另一片土地上,也可能結出讓人驚喜的果實,這個土地,就是“應用場景”。

何帆博士在他的《變量》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彭斌是一家無人機公司的創始人,起初他們的業務面很廣,包括測繪、航拍、巡線等等,2013年,一家新疆的公司向他們採購了大量的飛行控制系統,這引發了彭斌的好奇,他們要幹什麼?

彭斌帶著好奇,第一次踏上了新疆的土地。在那裡,他發現了無人機新的應用場景。

當地的農民把他們的飛行控制器買來,重新組裝改造,成為了植保無人機,用來給農作物噴灑農藥。在高樓聳立的城市,無人機憑著航拍等小眾需求,在夾縫中生存,但在廣袤的農村,它們的價值得到放大,好像飛得更“開心”了。

新疆的棉花佔到全國棉花總產量的74%,隨著人工人本的水漲船高,對機械的需求越來越旺。當年,在彭斌們的努力下,2000多架無人機奔赴新疆,累計噴灑棉田3800萬畝,行動代號“秋收起翼”。

要知道,美國的航空植保普及率達到了65%,而中國只有2%,這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市場。很多時候,技術和能力的競爭在最熱鬧的領域已經拼得頭破血流,殊不知,把這些“過剩”嫁接到無人問津的角落,可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牛人擁有超牛的能力,這似乎是一條真理。

但是,牛人更牛的,是他們能夠找準自己施展能力的平臺。

何帆說:除了極少數石破天驚的突破性技術之外,大部分創新都只是已有技術的“混搭”。這一點,對於職場中的能力來說也是一樣。

你的專業能力也許在本行業永遠難以登上“華山之巔”,但是如果你懂得帶著它與其他能力嫁接,到別的行業試試水,也許就能發現新的“應用場景”。

這就是古典老師一直強調的能力遷移術。學翻譯的競爭激烈,可能在在線英語教育上有所作為;寫作愛好者眾多,可能在內容營銷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拍電影的大多數人的夢想,可以在歌曲MV上先做一下嘗試(是的,最後這條說的就是周杰倫)…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不是說你不夠優秀,而更可能是你眼界不夠寬,沒有看到更多的選項。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知識的累積需要靠平日的點滴,思維的轉變卻可以一日千里。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頓,遇到瓶頸,這個時候,站在困頓面前的你,可以選擇向前看(死磕它)、向後看(逆向思維)、繞過去看(跳躍思維)、在別處看(嫁接思維)、向裡看(困頓本身的意義)…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多了一面,人生就多了一種可能性。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雞湯似的老話,就像一句咒語,總能在最需要的時候顯靈,就看你有沒有真的開動腦筋。

正如米爾頓在《失樂園》所說: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靈感,你的任何起心動念都可能改變整個世界。

比智商和學歷更重要的,是這3種思維方式


▲作者:六塊兒,新精英基礎班優秀學員。痴迷於終身成長。作者公眾號,六塊兒書店:(ID:sixpacklib)歡迎關注。

停下來 說一說

還有哪些“思維方式”

幫助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