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觸樂夜話:懷舊總是有理由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触乐夜话:怀旧总是有理由

小羅老師暗藏玄機?

18年的“莎木”

前幾天我熬夜通關了《莎木3》。由於玩過前兩代,我玩《莎木3》時心裡一直很矛盾。一方面,對於老玩家來說,它是真的爽,每個細節彷彿都能聽到鈴木裕老先生對你說:“看!這就是‘莎木’!”另一方面,我也很擔心年輕一代的新玩家會不喜歡,畢竟它從內容到形式都沒打算與當下的主流遊戲看齊。

不過事實似乎是打了我的臉。從《莎木3》發售後的評價來看,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社交平臺和直播網站裡,玩家、主播、觀眾們大部分都覺得“真香”,即使對操作、節奏等方面頗有微詞,也能體會到這種“鉅細靡遺地塑造一個開放世界”的魅力。

不得不說,這種“打臉”還是很讓我欣慰的。高興都來不及,打不打臉就不算什麼了。

触乐夜话:怀旧总是有理由

我在測評裡吐了不少槽,但吐槽歸吐槽,香還是香

在我看來,這樣一個看上去有點兒老、有點兒土、有點兒跟不上時代(以上形容均非貶義)的遊戲,如今能夠得到肯定,有許多年齡比它還小的玩家願意去玩,其意義甚至比遊戲本身評分高不高、賣得好不好更重要。

以前和一些朋友聊天,偶爾會談起懷舊話題。提到那些以前很喜歡、現在卻遲遲不見覆刻的遊戲,總會覺得遺憾。但偶爾也覺得,即使是經典遊戲,它們成為經典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有些遊戲的玩法永不過時,甚至一直延續至今,那麼它們無論是復刻還是出新作,成績總不會太差;而另一些遊戲憑藉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旦有大量其他作品製作水平上趕超,就難免變成時代的眼淚。

触乐夜话:怀旧总是有理由

以現在的標準,《最終幻想7》的CG水平簡直一言難盡——但我也希望《最終幻想7:重製版》能像“DQ”系列那樣,自帶一箇舊畫面版本

這兩種類型都能舉出不少例子,也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具體到某個遊戲,有時候也不太分得清到底屬於哪一種。而“莎木”前兩代就屬於兩邊都佔一點兒,整體而言又不太好判斷的遊戲——說它玩法獨特吧,的確讓很多人大吃一驚“遊戲還能這麼玩”,但要說它獨特到不可替代吧,後續很多開放世界作品可玩性比它不知高到哪裡去……加上當年銷量確實也不理想,有些觀點甚至把它看成開放世界的先烈,而非先驅。

不過到了《莎木3》,人們似乎又嗅到了一股濃濃的文藝復興味道。哪怕操作還是那麼繁瑣,哪怕故事還沒講完,哪怕男主角的臉還是有點兒餅,它的優點還是得到了應有的認可。

我願意相信這是因為玩家的心態和我們身邊的遊戲環境越來越寬容——對於那些優缺點都明顯,又偏向製作人個人表達的遊戲,會給予它尊重和鼓勵。

25年的土星

假如你在社交平臺上關注了世嘉官方賬號,那麼今天很可能會被“世嘉土星25週年”這個Tag刷屏。

触乐夜话:怀旧总是有理由

土星全家福(圖片來自推特)

如今還能想起土星這個名詞,並且津津樂道的,大多也是老玩家。但說來也慚愧,我其實沒怎麼上手玩過土星。因為十幾二十年前我畢竟還是個小屁孩,說服家裡買小霸王學習機都不容易,零花錢也有限,去包機房大多數時候也只能站在一邊看別人玩。那時候包機房裡有土星、PS、N64,熱愛格鬥和動作遊戲的男同學們還會故作專業地說上一些“PS玩文字,土星玩動作”之類的“內行話”。

現在想想,這些話很有可能是看了遊戲雜誌之後鸚鵡學舌來的。而當時土星給我印象最深的,其實也是站隊和吵架——吵的還都是“PS和土星哪個好”“遊戲哪家強”一類根本不可能有結果,但大家總是樂此不疲的問題。在互聯網還不太發達,經濟實力又不允許“我全都要”的年代,雜誌文章和課餘時間成了大家發表觀點和發洩精力的主要渠道。

触乐夜话:怀旧总是有理由

有心的玩家甚至連當年的雜誌都全數保留(圖片來自推特)

有意思的是,當年不少“主流”遊戲雜誌是站在世嘉和土星一邊的,讓土星在口碑上一直略佔優勢。這或許也是現在許多玩家懷念世嘉、對世嘉退出主機市場尤為惋惜的原因之一吧。

受其影響,我雖然一直是格鬥苦手,也覺得土星不錯。直到後來有了《最終幻想7》,我和周邊的小夥伴們一齊倒戈,掉入索尼大坑,至今出不來,加上世嘉在DC失敗後退出主機市場,對它的印象也逐漸淡了。而現在的世嘉除了“如龍”之外,就沒什麼特別吸引我的遊戲。這樣看來,也的確挺可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