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湖州這家開了35年的啞巴車行如此收費 鄰居們“憤憤不平”

一邊是喧鬧的臨街商鋪,一邊是安靜的老居民區。沿著湖城高富路向西走,拐進一個弄堂口往裡50米,才能看到啞巴車行的招牌。

每天早上六點半,天矇矇亮,啞巴車行就開張了。鐵棚下,一張擺滿自行車零部件的鐵桌,幾把靠在牆邊的木椅,幾輛待修理的自行車輪,組成了這方靜悄悄的天地。

攤主施獻榮和妻子朱水銀,是吳興區環渚街道華豐村村民,兩人都是聾啞人士。施獻榮憑藉修車的好手藝,在湖城開了這家啞巴修車行,至今已有35年。這家不起眼的修車行,收穫了周邊街鄰無數的點贊。

湖州这家开了35年的哑巴车行如此收费 邻居们“愤愤不平”

施獻榮夫婦倆

無聲世界中創業 聾啞夫妻有副熱心腸

捏捏車鈴鐺,再指指耳朵,就是車鈴不響了;指指電瓶車瓶,再搖搖手,就是電瓶壞了。在啞巴車行,每個來修車的人都用手勢和夫妻倆交流,彼此間也形成了默契,一個動作和手勢,施獻榮立馬心領神會。

擰一下車燈,再捏捏車把,確保車燈和剎車都沒問題後,史順英衝施獻榮豎了個大拇指,得到肯定的施獻榮笑了,又埋頭修理起下一輛車。

從馬路邊的車攤,到弄堂裡的車行,無論搬到哪裡,大家只認啞巴夫妻,因為兩人不僅手藝好,還有一副熱心腸:路人自行車癟了,免費打氣;修理小毛病只收零件費,從來不收服務費;老人和殘疾人來修車,更是不收一分錢。

湖州这家开了35年的哑巴车行如此收费 邻居们“愤愤不平”

“是應該宣傳他們,讓大家都知道他們的熱心腸。”看到記者採訪啞巴夫妻,周邊居民都圍了上來,打開了話匣。上個月的一個清晨,史順英出門買菜,回家的路上自行車壞了,推著車來到攤位發現沒人,敲開施獻榮家門後得知他得了重感冒,剛從醫院回來。“施師傅身體不舒服還回到攤位幫我修自行車。”令史順英沒想到的是,攤位沒有合適的螺絲,施獻榮又騎車去其他地方買,總共花了3個多小時才幫她修好車,連午飯都沒顧上吃。

這樣溫暖的小故事還有很多:有位老伯自行車壞在了路上,施獻榮騎車20分鐘趕到現場,修好後只收了5元零件錢;無論出現什麼問題,修好車子後,施獻榮總會免費幫車子加油保養一下;電瓶車電瓶壞了,他會試著用自家攤位上舊電瓶組裝,能用就送給車主,不能用才會幫客人換新的,價格也比市場價低上一兩百。

湖州这家开了35年的哑巴车行如此收费 邻居们“愤愤不平”

曾受到過幫助 如今有能力回報社會

修車本就是小本生意,兩人為何要這麼做呢?原來,先天患有聽障的施獻榮,打小起就受到街坊鄰里的幫助。16歲那年,酷愛手工的他拜師當了修車行的學徒。手勤、好學,很快,施獻榮便從眾多學徒中脫穎而出,一年的功夫就出師了。考慮自己打工可能遇阻,1984年夏天,施獻榮在母親的支持下,在老市陌路邊靠著樹樁,擺起了修車攤。一塊用毛筆寫著修車兩字的木板,就是車攤的招牌。

創業本就不易,更何況身有殘疾。溝通,就是施獻榮遇到的第一大攔路虎。一開始,人們來修車,發現攤主是個啞巴,轉頭就走。有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留下來,也因溝通不暢搖搖頭尋找其他修車鋪。比劃半天,臉都憋紅了的施獻榮只能無奈地看著客人背影遠去。

那時,看著他長大的鄰居們主動上門,請他幫忙試著修車。“修不好的話下次再來,免費給大家補。”每修完一輛車,施獻榮的母親施玲娥都會這樣補充一句。從那時起,周邊的老人來修車,都是免費。

湖州这家开了35年的哑巴车行如此收费 邻居们“愤愤不平”

白天幫人修車,晚上施獻榮就在自家院子裡琢磨組裝零件。遇到誰家有了新款自行車,他都會跑去人家裡仔細研究,一蹲就是一兩小時。就這樣,施獻榮不僅修自行車的手藝愈發精湛,也自學“啃”下了後來的電瓶車、摩托車修理,生意也慢慢好了起來。

周圍人曾給予施獻榮的溫暖,他都記在了心裡。30多年來,他在能力範圍內,回饋曾經幫助過他的人。施獻榮的妻子朱水銀,就是看中了丈夫身上善良、感恩的特質。如今,兩人一起出攤,朱水銀打下手,幫忙處理一些小問題。兩人把小家經營得很幸福,還培養出了一位在大學擔任鋼琴教師的女兒。

湖州这家开了35年的哑巴车行如此收费 邻居们“愤愤不平”

“我們雖然不會說話,但想憑自己的雙手,多做善事,奉獻愛心。”一旁,施獻榮的母親幫忙翻譯,夫妻倆用手語向記者表達了兩人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