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導讀:原生家庭可以影響一個孩子的童年是否快樂,但不應該決定他以後的人生。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01

近幾年大家開始關注心理成長,把一個人的潛意識和一個人的過去相接,解釋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面。

原始家庭這個詞越來越被廣泛熟知,很多人也從心理方面入手,見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都說原始家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時期,因為這有可能決定他以後的人生歸途。

心理學上說,缺愛或不被重視的孩子長大之後有可能自卑或者做事永遠不專一;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離開母親的有戀母情結,離開父親的希望被管制;經常處在吵架中的的孩子長大有可能就是對社交恐懼,經常感到孤立無援;異性父母不夠專注孩子,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可能特別求愛,深陷感情無法自拔……

這樣的糟糕點很多,總之只要在原始家庭裡受了一點傷害的話,這種傷害就進入潛意識,長大之後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重蹈覆轍,重新拾起童年的傷痛,繼續煎熬。

那麼,一個孩子有可能得到百分百健康的原生家庭嗎?或者說他能足夠得到父母的愛和自己所希望的成長的環境嗎?

就絕大部分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人可以讓孩子的原生家庭完全健康,讓孩子前程似錦。

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都經歷過傷,都是不完整的。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02

按照心理學的說法,不愛、不重視、不表揚、打、罵、物質落差、短暫離別都有可能是傷痛。

但是生活千變萬化,父母真的能把所有事情都大小細緻的做好,讓孩子健康嗎?

根本不可能,所以說,原始家庭只是一個人的起點,只是一個人的經歷,並不足以決定以後的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好壞與否,還是在於他自己內心的判斷。

記得以前,我小學那會兒班上轉來了一個農村孩子,皮膚很黑,穿的很破,普通話裡夾雜著方言,從他轉來之後我們一起度過了十年時光,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一起上課。

混的熟了才得知,那個孩子的父母離婚了,孩子跟著父親生活,來這邊上學是父親在這邊打工,鄉里沒人照顧他,所以帶他過來,父子倆相依為命。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那時候他的生活很苦,那麼小的孩子要買菜做飯,中午給爸爸送午飯,晚上父子倆一起吃。

父親什麼都好,就是愛喝酒,經常在工地喝的爛醉如泥,有時候不高興的時候在家裡也喝,喝醉了會衝孩子發脾氣,輕者罵,重者打。

這個孩子,嚴格來說他的童年就沒有得到一點愛,母親不在,父親常打常罵,在學校也是經常被排擠。

老師覺得他拉低全班分數線,經常以罰來激發他的鬥志,還因他的普通話夾雜方言經常在全班同學面前管教。

同學們呢,除了有一兩個和他一樣的差學生,基本沒人會理他,他要跟同學們一起玩時,被拒絕是常態。

這個孩子經常是一個人,但比誰都忙,他沒時間孤獨,也不去考慮那些人際關係。

後來高考的時候他落榜了,也因此輟學去謀生路。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03

這之後我再沒見過他,直到去年,我和朋友一起去健身房時才遇到了他。

我承認,我們是在彼此的介紹下認出來的,他當時已經變了一個人,在那家健身房做教練。

剛開始我只是覺得那個人面熟,也沒在意,聽到他介紹自己時,也覺得這個名字好像在哪兒聽過,也沒在意,但是他告訴我,他認識我的時候,我不可思議,原來是真的認識。

經過倆人反覆回憶,終於確定了彼此的身份,我終於相信了那個農村孩子是這家健身房有名的教練。

來三三兩兩的聊天中,我得知,他已經結婚了,過得很好,老父親在他新買的房裡,不再去工地了。

我打趣說:"行啊你,那麼艱苦的生活你能混出這樣,果然不一般。"

他說:"就因為曾經是熊樣,更要活得好,不然怎麼證明你們是錯的呢?哈哈,開玩笑,其實也不存在證明不證明,只是覺得不努力,就有可能繼續像我父親一樣,連我媽都守不住。"

他的話語裡明顯還有對母親的渴望,但他對自己的妻子,無比好,他認為,只有自己足夠好,妻子就不會像媽媽一樣離開。

不得不承認,他的想法真的很健康,要換做正常模式,得不到母愛的孩子會無比依賴異性,特沒安全感,但他把這些,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得不到。

然後他足夠努力,足夠優秀,也得到了一切。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04

原生家庭可以影響一個人,但要看怎麼影響,關鍵在於這個人本身的思想境界,以及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他所接觸的環境,他所認識的人。

一個要自甘墮落的人,童年再美,生活也是一塌糊塗;一個努力奔跑的人,童年的傷就會被他甩的遠遠的。

有一個朋友,曾經活得很好,父母友愛,經濟富足,從小就飽讀詩書,我們羨慕的一切她都得到了。

尤其她的父親,對她格外的寵,真的是把她當"小情人"呵護著。

以前,她在我們面前高談闊論,經常很樂觀的開導我們,把我們的哭輕描淡寫一句話逗笑,她總覺得,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而她的戀愛,卻一直不順,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總覺得不合適。

後來參加了工作,她也是三天兩頭換一個,自己的學識並沒有用到實質的工作上,小時候的才華基礎也都荒廢了。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她父親為了讓她自力更生,好幾次都悉心說教,希望她能從底層幹起,踏踏實實的做出好成績。

可她卻認為,父親不愛她了,這是準備不管她的意思,然後自顧自的埋怨父親,開始不理會父親。

她越這樣,父親越急,說得多了,管得寬了,但她卻跟父親鬧掰了。

然後自己去了另一個城市,再回來時是半年後,她受不了一個人打拼的艱辛,竟試圖妄想找個男人像父親一樣愛她,結果婚沒結成,倒是被男友騙光了卡里的錢。

活不下去又灰溜溜的回來了,但這,依然沒讓她長記性,她還是活得我行我素,跟父親要錢,不好好工作,還經常罵自己的父母沒給她好的生活,最後居然稱自己的父親為"糟老頭子"。

曾經因為原生家庭好而那麼樂觀的一個人,現在渾身負能量爆棚,經常抱怨生活不公,自己多慘。

將自己的“無能”怪罪於原生家庭,是無知

05

原生家庭的好從來就不是未來活得好的標誌,能否活得好全在於一個人自己的思想。

所以不要責怪原生家庭,要知道,原生家庭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它是父母的事,是環境的因素,我們當初只是一個孩子,是被分配的狀態,沒權利選擇那麼多。

如果可以選擇,肯定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才華橫溢,看盡世間百態;但事實是,根本沒得選,所以我們能做的,就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保持活力,永遠都不竭。

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也必須努力活著,生活面前人人平等。

或許換個角度看,正是因為童年不好,才更讓我們懂得了人性,才更能吃苦打拼,才更懂得努力的意義,才更知道怎麼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也算是一種人生經驗。

原生家庭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童年是否快樂,但不能決定他未來得歸途,18歲以後得人生自己譜寫,愛和勇氣,安全感和發言權都能靠自己爭取得到。

原生家庭只是一個起點,不應該是人生的全部。


【本文源於「花影故事」。花影故事,你心中的故事,在晨曦陪你甦醒,在夜裡陪你安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