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社論丨重視解決“少子化”問題,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讓年輕人在城市擁有居住穩定的安全感,降低居住成本;其次,應該提供失業保障與就業培訓,消除暫時失業帶來的不安全感。

按照民政部的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2018年全年,我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13.9萬對,結婚率為7.3‰,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低。

中國結婚率走低備受關注,不過,結婚率走低首先因為適婚人口降低,是一個自然現象。中國結婚率自2008年的8.27‰,逐年攀升至2013年的9.9‰高峰,此後結婚率演繹“五連降”,降至2018年的7.3‰。這與中國198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有關,人口出生大幅下降,目前結婚年齡集中在24歲~30歲之間,主要出生於1989年~1995年,這幾年的絕對出生人數較前幾年有所減少。再加上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初婚年齡不斷提升,30歲以上年齡段的結婚比重增長,就會在數據上表現為結婚率的逐步降低。

現在中國輿論在分析結婚率走低的時候,主要關注一線城市剩女現象以及存在於發達經濟體的“低慾望社會”現象。這是一種片面的認知,中國還沒有出現發達國家才有的“低慾望社會”現象,畢竟絕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還比較低。

中國結婚率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化與工業化過程讓城市和工廠吸收了大量外地年輕就業者,他們遠離家鄉,在城市從事服務業或者在工廠打工。他們不算是城市的新移民,因為他們的工資收入不足以在廣大的一二線城市定居,比如買房、組建家庭以及生育。由於他們流動性強,因此,人生何去何從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低收入與工作的不確定性導致他們很難在狹窄的朋友圈內產生婚戀並組建家庭。

大量農村或城鎮年輕人在異鄉城市就業,男性在積累一些收入後(往往以推遲結婚年齡為代價),可以返鄉買房,並與本地女子結婚。但是,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女性很難有決心回鄉結婚。這就造成了城市女性剩女現象,並不僅僅存在於“中產群體”與“高知分子”中間,大部分是中低收入的打工者。

一個結構性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婚戀。即大量在城市打工的男性返鄉後,會與本地男性產生婚戀對象的競爭。導致大部分地區的彩禮費用急速升高,這包括在當地購房以及現金。因此,這會導致農村、城鎮以及縣城等基層大量收入較低的男性短期內找不到結婚對象,推遲結婚年齡,壓低了結婚率。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二線城市就業的中低收入者因為沒有能力在其工作的城市購買住房、也沒有獲得長期穩定工作的預期,導致了以一定物質為基礎,以穩定收入為保障的婚戀很難擁有。再加上即使能夠在城市租住,子女也難以獲得教育服務,所以,進一步阻攔了婚戀,產生適婚人口的錯配,女性更願意留在城市,而男性為了組建家庭返鄉。

事實上,即使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留在一二線城市的異鄉年輕人,如果沒有廣泛的社會網絡,兩個人在婚戀時更強調“條件”,即有房有車有學歷有穩定工作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配對”,但是,隨著房價越來越高,要想達到這些標準,可能要到40歲以後,因此,這部分人被迫選擇了單身,而非發達國家所謂的“低慾望”。

當然,目前年輕人個性化越來越強,在婚戀方面有很多有別於傳統觀念的獨立思考,也逐漸影響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但是,中國還沒有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重視精神自由,婚戀的推遲主要與條件不允許有關。

影響婚戀的第一個問題是住房,組建家庭需要擁有自己的居住空間才有安全感,但大部分在一二線城市打工的人都沒有能力在居住地購買住房,這包括中低收入者以及相當一部分中產人群。

因此,政府應該實施“居者有其屋”的保障房計劃,讓年輕人在城市擁有居住穩定的安全感,降低居住成本;其次,應該提供失業保障與就業培訓,消除暫時失業帶來的不安全感。為年輕人結婚生育提供一個物質上和心理上的保障。

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結婚率走低的現象,因為結婚率走低伴隨生育率下降,中國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如果結婚率低產生“少子化”現象,會影響到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綜合實力競爭。這是一個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及時的全面鋪開,有效推動,讓年輕人結得起婚,也敢結婚,生得起娃,也敢生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