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河西走廊以西還有條“河西走廊”,不過,今天那裡已不屬於中國了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楚河

。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源出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由朱瓦納雷克和科奇科爾河匯合而成。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後河谷展寬。出博阿姆峽谷折向西北流,經楚河盆地和穆雲庫姆沙漠,逐漸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

那麼,我們現在要說的楚河河谷在哪裡呢?

一般來說,人們把兩邊夾有山地的河流經過之處稱為河谷,楚河河谷指的就是楚河中游,在昆格山吉爾吉斯山兩山庇護下,楚河的流經之地。河谷呈東西走向,長200公里,最寬處80公里,兩邊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由於河谷沿途的風景風物都和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很像,所以地理學家又將它稱為“小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以西還有條“河西走廊”,不過,今天那裡已不屬於中國了

在這條河谷裡,人們能直接將這裡與中國古代史籍中聯繫起來的即是昆格山。位於吉爾吉斯斯坦東南部,屬北天山山脈,在伊塞克湖的北面,長280km,最高峰海拔4770 米。“昆”這個字很有意思,《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臣(張騫)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這裡說的烏孫王號稱“昆莫”,或者烏孫族自號“昆”,他們是“昆人”。比《史記》更早一些的是先秦的典籍,稱“昆”為“昆戎”、“緄戎”、“混夷”,如《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是故湯(商湯)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

毫無疑問地,昆人應該屬於中國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部落,他們都應該是西王母國的子民。大約在漢代的時候,他們就被稱為塞人了,包括上面說到的烏孫族。上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一些考古學家認為烏孫人很可能屬於東伊朗族,特別是從50年代起,更多的蘇聯考古學界有更多的學者認為烏孫人是東伊朗族塞人(即中國史籍中的塞種人,亦稱塞人)的一支,聲稱塞卡文化與烏孫文化是一種文化的兩個階段。然而,當塞人或者昆人在中國的古籍裡站成風景時,我們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辯白,儘管按照中國古籍的說法,昆人應為赤發碧眼、淺色素之歐洲人種。

這是楚河河谷與中國最早的人文源淵。

河西走廊以西還有條“河西走廊”,不過,今天那裡已不屬於中國了

比什凱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該國的政治、經濟、交通、科教及文化中心,亦在夢河河谷裡。這座城市最早的雛形,曾經是天山古道的一個驛站。天山古道,全長2500公里,是連接中亞草原與中國西北沙漠的捷徑,也是最為險峻的古代山路。

正是這條古道給了楚河河谷靈魂,人類文明也從這條古道上走來。

中國曆代王朝的使節、商人、僧侶和軍隊,曾經一批又一批地在這條古道上躊躇西行,經過楚河流域之後,抵達到西域各國。

最有名的是唐僧。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經,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古城阿克蘇出發,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這條“難以全生的危險道路”。

河西走廊以西還有條“河西走廊”,不過,今天那裡已不屬於中國了

《大唐西域記》中說:“西北行三百餘里,度石磧,至凌山。此則蔥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谷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尋復結氷。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難,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聲叫喚。微有違犯,災禍目覩。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

唐僧他們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臺,入屈支國(龜茲,今輪臺,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裡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凌山山口即出今中國境。又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唐僧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有兩個已經死了,由高昌王麴文泰派來護送取經的兵卒也被“凍斃十之三四”。隨後,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

河西走廊以西還有條“河西走廊”,不過,今天那裡已不屬於中國了

這要比翻越真正河走廊的門戶烏鞘嶺艱苦多了。《佛學大詞典》是這樣註釋凌山及相關地域的:(凌山)位於新疆烏什之北,天山之穆雜爾特嶺,其地約在今之拔達嶺(Bada)。玄奘三藏赴印度時曾經過此地。凌,乃冰之意。據西域見聞錄卷一載,伊犁與烏什交於穆肅魯塔班,其山皆冰,望之如銀,為南北之衝衢。玄奘三藏由伊吾(哈密)至可汗浮圖(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二十五里破城子),過天山之北向西進,應高昌王麴文泰之請,改變路線,經由南道,滯於龜玆國六十餘日後,於陽春四五月之交翻越天山,此路之難行不遜於橫斷敦煌、伊吾間之沙漠。山之出口處有伊斯庫爾湖(Issik-kul,即伊塞克湖),土語乃“熱海”之義,以湖水含有鹽分,故不結凍,而非真熱。

到達伊塞克湖,就算真正進入了“小河西走廊”。在漢唐的歷史上,這裡最有名當屬碎葉城了。為什麼會叫碎葉城呢?這是因為楚河還有一個名字——“碎葉水”。其流域原屬於中國,更早的名字叫“塞河”

。西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驅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錫爾河一帶後,改塞河為“楚河”,築城駐守名“楚”(以“楚”為名皆因當時將士多楚人之故)。自此,錫爾河以東喀爾齊斯河以西廣袤的土地(史稱兩河流域)就長期置於歷代中國王朝統轄,到清末被沙俄割佔。

河西走廊以西還有條“河西走廊”,不過,今天那裡已不屬於中國了

河流名稱的變化分明也可以成為歷史長河中一些標誌性的記憶。

不變的是,碎葉城的輝煌源於地理位置,它正好位於亞洲的十字路口上。從中國來的絲綢之路,無論是北道還是南道,都會在碎葉城交會,順著楚河河谷西去,絲路從此南北,分成了“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當然,如果從此沿著錫爾河北岸往西北走,可以通往哈薩克及南俄草原;向南轉折,則是進入澤拉夫善河流域的綠洲群。而若從這裡越過興都庫什山,經阿富汗即可直達印度,或者繞過鹹海、裡海,西去波斯、阿拉伯、羅馬……

走廊,分明是專為“走”而設的,漢唐中國曾從這裡走向更遠,把世界都連接了起來。(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